摘 要: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艺术习俗,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一种特定艺术。中日两国的社会艺术有相同之处,但在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异同。因此,在日语教育中导入日本艺术教学势在必行。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教育 艺术导入 重要性 曾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日语的学习,称“笑着进去,哭着出来”。之所以“笑着进去”,大概是因为日语的入门教学比较容易,一般只需学习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达到简单会话交流的程度。初学者会发现日语从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词汇、文字等语言要素,甚至连日语的假名也都是模仿中国汉字的偏旁冠盖或利用草书创造而成的。但是,伴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渐发现日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与中文有很大的异同。这些异同不仅仅表现在表层的语言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更深层次中所蕴涵的社会心理艺术的异同上。关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若不能准确地理解、认知这些异同,必将成为外语学习的障碍。 一、语言和艺术的联系 语言是艺术的反映,也是艺术的重要载体。艺术是语言创造的动力和表达的内容,艺术规定着人们的语言观念。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艺术对其语言的形式、表现、手段乃至交际内容都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艺术背景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 语言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惯性思维方式,表现出该民族的深层艺术心理。在未获得对该民族最基本的社会艺术背景了解之前,想要正确使用和把握该民族的语言,应用这一载体表达自己的思维,并使对方顺利接受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日本语言是日本艺术的一种外在反映,是艺术传播的有效载体。日本艺术汲取了大量的中国艺术精华,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人特点。但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毕竟不同,日本艺术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取了包括中华艺术在内的外来艺术,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 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日本艺术的特征,了解日本语言与其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找出与中国艺术的不同之处,比较学习,并正确运用于语言表达之中,才能减少对日语(包括对日本人)理解上的偏差及表达习惯上的误用,进而避免在实际语言交流过程中因两国的艺术异同而导致的艺术误解,甚至于艺术冲突与艺术摩擦。 二、中日艺术异同及其对日语语言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自然、风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会培育出不同的艺术、宗教、文化和学术的诸种性格特征”。[1]P17 正是日本人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决定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孕育了日本艺术,造就了“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理;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2]P2的日本人。 “世界上大概再也没有第二个民族象日本那样复杂暧昧,叫人难以理解了”。[3]P270 下面,对比中国艺术,从中日艺术异同的角度,略论日本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日语语言的作用。 1.以心传心 众所周知,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除中国和韩国外,历史上跟外国和异族接触很少。尽管历史上多少有其他民族的混杂,如古代从朝鲜半岛来的归化人;一些异族语言的存在,如汉字、汉语的流入,日本北边阿伊努语存在等,但“各个人种在渐次混同的过程中,又同化了阿伊努人,他们融合彼此的原始信仰,调整了族群的对立,最后在列岛内部比较平和地统一成为大和民族”。[4]P5 正是因为日本历史上长期都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单一语言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较多民族的国家要简单,不会因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而产生误解、隔阂。“听声听音”,双方能在一种“以心�心”的默契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共识,而无须赘言。他们视含蓄委婉、含而不露为美。日语中有许多话说一半,让对方去心领神会的表现。比如: A:「明日映画を�に行かない?」(明天一起去看电影吗?) B:「明日はちょっと。」(明天有点……) A:「これはどう?」(这个怎么样?) B:「いいですけど。」(好是好,但是……) 而在中国人的行为审美里,视“直来直去”“坦诚”“推心置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等为美德。因此上面的译文我们不能改为: A:「明日映画を�に行かない?」(明天一起去看电影吗?) B:「すみません、忙しいですから、行きません。」(对不起,因为明天忙,不去了。) A:「これはどう?」(这个怎么样?) B:「嫌いです。」(不喜欢。) 2.以和为贵 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定于公元7世纪的《十七条宪法》,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以和为贵”。它成为日本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纲领。另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7世纪,日本就开始以“大和”自我命名。其中“大”字,带有民族自豪色彩,“和”字昭示坚决推崇“和”为本国民族之魂的意念和主张。那么,“和”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纵观日本人自古以来对“和”的解释和其实际的表现,这种“和”归纳起来就是两点:第一,大和民族的高度团结;第二,对外来艺术的充分吸收、调和。对于日本对外来艺术的吸收,问题稍微复杂一些,在此不想赘述;对于日本人的团结,理由很简单。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生存条件比较严峻。在这样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现实状况下,必然要求国民的团结,可以说“和”关于日本至关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体会到日本这种以“和”为贵的美德。 (1)随声附和。日本人在谈话时,听话的一方会不断地点头,并随声附和说“はい”(是)“そうですか”(是吗)“なるほど”(确实如此)。否则会使说话人认为你没在听他讲话或没有听懂,以致谈话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可见,随声附和是会话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行为。 (2)暧昧表达。日本人是很少说“NO”的民族,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多采取非常委婉、暧昧的方式,不正面拒绝,尽量不给对方难堪。比如有朋友邀请你星期天去钓鱼,而你由于工作或学习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这种情况下,人们多数会先说“まあ、それはたいへんいいですね、……“�は?ずっと行きたいですが……”,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拒绝。即使是在反对别人的意见时也会拐弯抹角地说“おしゃった通りかもしれませんが……”(您的话很有道理,但是……)。足见“和”的精神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 (3)寒暄问候。无论从电影还是从实际生活中,我们都可观察到日本人在见面时一边频繁地鞠躬,日语毕业论文,一边表示互相的问候。比如: 「久しぶりですね、お元�ですか。」 「お��で元�です。」 这里的“お��で”(托您的福)是包括对方在内,对所有的人、事、物的感谢之意。如果两个人曾经共同参加过某项集体活动,几天后见面时则通常会说: 「先日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前几天多谢了。) 「この前どうもお世�になりました。」(上次承蒙您的照顾。) 关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听了这些话,大概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虽然几天前见过这个人,可是那时自己并没有对眼前的这个人做过什么事呀?实际上,这里的“感谢”之意,并不是别人真的曾经为自己做过某事,而是反映日本人“和”的心理的一种语言习惯。 3.内和外的艺术 受中国儒家艺术作用,等级制度成为日本艺术的基础。人们处事为人都必须按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本份,以此确保社会的安定和谐。这种等级观念和论资排辈思想,在日本国民中根深蒂固,并渗透于家庭内部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严格的等级观念与尊卑之分,在日语的敬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日语中的敬语,生动地反映了日本社会中人们身份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恩惠的授受、联系的亲疏、年龄的长幼及男女有别等复杂的联系。敬语在日本人的语言活动、社会艺术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真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但是在决定日本人敬语观的诸因素中,比起身份地位的高低,更重视对方或话题中人是不是有血缘联系的自家人,日语论文,是不是同一集团内部的人。“将人分成自家人和外人,是日本人向来的习惯”。[5]P266比如在家庭人员的称呼上,向他人讲到自己的父母时,要用谦称的“ちち”“はは”而不能说“お父さん”“お母さん”。再如企业职员平时称呼自己企业的上司时,要用敬语“社�さん”,而向客人作介绍时,通常要用“うちの社�”等这样的自谦表达方式。越是亲近的人,越是自己人,使用敬语的意识越淡,越是外人使用敬语的意识越强。从这种意义上说,敬语的影响由原来的表达敬意变成对对方敬而远之的委婉表现。 由上可见,要想正确理解、使用日语,必须首先要探讨生产日语的艺术背景,深化对日本人的民族性即民族艺术的认识。只有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运用地道日语才能理解对方,并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充分理解。否则,不仅会造成误会,还会伤害感情,甚至可能酿成经济合作和艺术交流工作的失败。 三、日语教育中艺术导入的重要性 “就语言和为语言而教授语言”的教育模式,隔断了语言与民族的艺术特点、思维方式及民族特征的关系,限制了对语言深层的理解。因此,在日语教育中导入日本艺术教学势在必行。 近年来,关系民族艺术学习语言已受到普遍关注。在日语教育课程的设置中,除专业学科的基础课程外,一般都设有介绍艺术的科目,如日本概况、日本艺术等。但在传统的日本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把包括日本的文学、文化、音乐、历史、地理等的人文艺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包括日本的交际习惯、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民族信仰等广义的社会艺术知识的传授。致使很多学生对日本艺术的理解很片面,在与日本人进行实际交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会用中国的艺术标准来衡量日本的艺术,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产生很多语用错误。有些日本人这样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和教科书上的一模一样,但缺少味道和人情。 由此可见,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语言和艺术的关系,重视语言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在深刻把握其艺术内涵的前提下,才能学好语言。事实证明,对日本的自然、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准确有效地活用日语,提高交际的能力。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艺术意识培养和艺术导入。比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著作、报刊、杂志等时,注意积累和学习日本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联系、艺术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视、电影、图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影像资料更直观地了解日本人。同时,还要注重中日艺术异同的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中日两种语言不同的艺术内涵。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的错误,还要重视语言语境应用得是否得当。 总之,在今后的日语教育中,教师应加大艺术背景知识在语言教育中的比重,同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日本艺术修养和结合艺术进行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艺术史[M].广西: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2]鲁思・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7. [4]王福祥,吴汉樱.艺术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