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日语汉字读音的复杂性给日语学习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时代和地域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汉日语各自音韵体系的异同使得汉字在传入日本的同时读音发生微妙的变异。加上两国语音体系都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化和发展, 更使得人们感到日语汉字读音较为繁杂。但是, 现代汉语字音和现代日语汉字的音读毕竟渊源同一, 两者均由我国的上古和中古汉语字音演化发展而来。因此,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对应联系。探讨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对应联系, 无疑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迅速掌握日语中绝大部分汉字的音读, 同时也可以为探讨汉语音韵的历史演变提供旁证材料。本文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来揭示以b、p、m、f为声母的日语汉字音读与汉语读音的对照规律。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语 汉字 读音 中古音 对应 一、日语汉字读音的分类 按照汉字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时代和地域的不同,日本汉字音读可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和惯用音。吴音来自中国历史上的吴楚地区,六朝时代由和我国的吴地有来往的百济人传入日本,反映出了我国南方音系的特点;汉音来自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主要是奈良末期、平安朝初期的遣唐使或留学僧模仿9到10世纪的长安地区的发音而形成的。为了和以前的发音区别,就把这一时代的读音叫做汉音;唐宋音主要来自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相当于日本的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以“明”字为例,其吴音读作みょう,例如:明日(みょうにち);汉音读作めい,例如:明白(めいはく);唐宋音读作みん,例如:明朝(みんちょう)。惯用音是指一些吴音、汉音、唐宋音在读音中发生讹读,将正确的音错误地读成其他音,一般人们将其称为“百姓�み”,例如:�(ヒ),就是读的其惯用音,而它的吴音、汉音分别是ベ和ハイ。 二、现代汉语拼音b、p、m、f的来源及帮、滂、并、明母的演变过程 探索日语汉字音读与汉语拼音的对应联系必先弄清汉语音韵自身的发展过程。汉语语音的演化史一般大致划分为三大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时期。狭义的上古时期指先秦时期,广义的则包括两汉三国西晋时期。本文用广义的概念。中古时期指南北朝至北宋。其内部可划分为两期:南北朝至盛唐为中古前期,以《切韵》音系为代表;中唐以后为中古后期,三十六字母为中古后期声母系统的代表。近代时期则指元代及其以后。古人用汉字代表汉语的声母,称为“字母”,如“明”字代表“m”声母。现代汉语拼音中的辅音b、p、m、f来源于上古及中古字母――帮母、滂母、并母、明母,如下表: 按照声带振动及送气与否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是指不带音(发音时声带不振动)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及擦音,如帮母[p];次清指不带音的送气塞音、塞擦音,如滂母[p‘];全浊指带音的塞音、擦音及塞擦音,如并母[b];次浊指鼻音、边音和近音,如明母[m]。 并母字为全浊,但从9世纪初到14世纪甚至更晚,汉语语音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运动,即“浊音清化”。所谓浊音清化是指从中古到近代、现代,除了次浊声母[m、n、l]以外,所有的浊声母都变成了相应的清声母。全�声母按声调的不同而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大体是平声变送气,仄声(上、去、入声)变不送气。这导致一整套浊音声母的消失,是中古至近代声母演变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演变。并母受浊音清化的作用,8世纪中叶以后与清声母的帮母和滂母合流。如下图: 隋和初唐时代唇音声母有四个,即帮[p]、滂[p‘]、并[b]、明[m],至中古后期分化为两套:一套为重唇音(双唇音)帮组,一套为轻唇音(唇齿音)非组,也就是宋人三十六字母所记的帮[p]、滂[p‘]、并[b]、明[m]、非[pf]、敷[pf‘]、奉[bv]、微[m?捋]。从重唇音中分化出轻唇音的过程称为“轻唇化”。因为[pf][pf‘]的音值十分接近,它们要长期保持分立是不可能的,到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非母和敷母合流,奉母作为非母敷母[f]的浊音,音值为[v],按照浊音清化的规律,逐渐并入[f]。 三、声母为b、p、m、f的汉字在日语与汉语中的读音对照 1.汉语拼音辅音b对应日语ハ行音和バ行音 日本政府于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中以b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90个,全部发ハ行音或バ行音。其中读吴音的汉字14个,读汉音的汉字36个,吴音汉音都读的有6个,吴音汉音同体的有28个,读其惯用音的6个。 现代汉语中,以b为辅音的汉字,是由上古唇音的帮母[p]或并母[b]仄声演化而来的(见上表)。从古代到中古到近、现代分别有两种演化形式,(1)[p]→[p]→[p](2)[b]→[b]→[p]。例如: 上古中古 近代 (1)八puǎtpuΛtpa班puǎnpuǎupan浜pienpiěnpi?藿n (2)白bǎkbΛk pai�bǎrbǎipa (1)是由帮母演化而来的,帮母为全清,日语吴音、汉音以清音(ハ行音)对之。 (2)是并母演化而来的,由于浊音清化运动,作为全浊声母的并母当然也发生清化,日语也将中国语音史上的这一变化反映了出来,吴音在浊音清化前传入日本,仍以浊音(バ行)对之,而汉音受浊音清化的作用以清音对之。例字如下: 班(帮母) 拼音「ban」 吴音「ヘン」 汉音「ハン」 布(帮母) 拼音「bu」吴音「フ」汉音「ホ」 棒(并母) 拼音「bang」 吴音「ボウ」汉音「ホウ」 弊(并母) 拼音「bi」 吴音「ベ」 汉音「ヘイ」 日语以ハ行音或バ行音对译声母为b的汉字,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帮母和并母都是双唇塞音,中古日语似乎也应该用双唇音来对译才合乎情理,为什么使用与其毫不相干的声门擦音来对译呢?据桥本进吉等语言学家的观点,在奈良时代以前ハ行音的音值为双唇塞音[p-](即パ行音的子音),其后变为[Φ-](双唇擦音),并一直使用至室町时代甚至江户时代初期。进入江户时代以后,双唇的紧张程度进一步降低,就逐渐成为现在所使用的[h-]。日本西南诸岛的方言至今还把『花』读为パナ、『舟』读为プネ。考察万叶假名中相当于ハ行音的古代汉字音,均是以[p][ph][f]开头的,没有以h开头的,可见当时ハ行音为唇音。日语以ハ行音或バ行音对译声母为b的汉字无疑又可以成为ハ行音变迁的旁证材料。 2.汉语拼音辅音p对应日语中ハ行音和バ行音 以p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45个,全部读为ハ行音和バ行音。其中读吴音的汉字8个,读汉音的汉字17个,吴音汉音都读的有2个,吴音汉音同体的有8个,读其惯用音的10个。 现代汉语中,以p为辅音的汉字,是由上古唇音的滂母[p‘]或并母[b]平声演化而来的。从古代到中古到近、现代有两种变化形式,(1)p‘→p‘→p‘;(2)b→b→p‘。例如: 上古 中古近代 (1)派p’ěgp‘ai p‘ai拍p‘ǎkp‘Λk p‘ai (2)畔buanbuan p‘an�buanbuan p‘an 滂母字在清浊分类中为次清,是送气清音,但是因日语中没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所以和帮母一样,日语吴音、汉音以清音(ハ行音)对之,例字见表三。 受并母浊音清化的作用,日语汉音以清音(ハ行)对之。吴音在浊音清化前传入日本,仍以浊音(バ行)对之。例字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