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语初级学习者的授受动词之教授措施[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授受动词是日语教育中的一个难点,日语论文,而教材中晦涩的语法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针对这种现象,如果能首先在教育中引入“内外意识” 的概念,并辅以对比鲜明又简短易懂的例句,就能使授受联系显得简单明了,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减少学生对授受动词的误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语教育;授受动词;内外意识
  作者简介:刘念,女,日语毕业论文,1981年出生。201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学院,硕士探讨生。现任职于湖北经济大学,讲师。主要探讨方向为第二外语教育,中日跨艺术交际。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
  1、引言
  学生在进入日语学习初级阶段不久后自然就会接触到授受动词。然而就连中高级水平的日语学习者也经常出现授受表达的误用。掘口(1984)在略论具有中高级水平的日语学习人员中出现的授受表达错误时指出:“符合语法规范但并不是地道的日语,这类错误是最多的。” 导致这种误用的原因是我国的日语教育活动往往只简单搬用其形式,许多教材只是从语法的角度解释了授受动词,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日语的授受动词中所包涵的艺术内涵。包括经典教材《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都有这方面的遗憾。本文中笔者试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首先让学生理解授受联系中的基本艺术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对比联系的例句,逐渐展开具体表达形式的讲解,以期能找到一种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减少学生误用的教育措施
  2、内外意识的导入
  在《标日》第八课授受动词“あげる”的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经常会针对课本99页语法点2中的一句语法说明提问:老师,“当第三人称的其中之一是说话人的亲戚时,按说话人的立场处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语法说明确实有些晦涩,如何才能让学生能真正理解该语法解释呢?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授受动词是中日有别的。在汉语中,“我给你一本书”和“你给我一本书”两句话中用的是同一个动词“给”。而若分别将这两句话翻译成日语,则会发现日语中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动词。
  在给学生介绍完基本常识后,引导学生看课本99页的图片。说明箭头指出的一方代表给予者,箭头指向的一方代表接受者。指导学生将图片归纳成如下表格:
  归纳完成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即:使用“あげる”时,接受者不能是第一人称。
  此时出一道判断正误题:
  例① 小野さんは私に花をあげました。
  学生们此刻能立刻做出判断说不对,因为接受者不能为第一人称。
  接着再出一道判断正误题:
  例② 小野さんは弟に花をあげました。
  并指导学生观察,这句话其实是将课本例句“弟は小野さんに花をあげました。”中给予者和接受者互换了位置。
  可能有学生会说是对的,因为弟弟也属于第三人称。此刻就可以向学生引入日语中的“内外意识”了。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与大陆的隔离形成了特有的岛国艺术,其中的“内外意识”极具特点。《社会学事典》对“内(ウチ)と外(ソト)”的定义是:“在日本艺术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内部外部以及家庭成员所属集团为标准的内部集团,外部集团的类别,而“内(ウチ)と外(ソト)”正是描绘出这种内外对比态度的通用语。在日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内外意识其起源主要缘于古代日本人对生活场所的认识。语言学家大野晋指出,古代日本人把生活场所明确区分为“内(ウチ)と外(ソト)”。“内(ウチ)”是指夫妻、亲子等共同生活的场所。是指以我为中心的圆形内部,包括自己及夫妻、父母、孩子等。如果把这个圆扩大一点儿,还包括 “ムラ全体”(有时指全团体),再扩大一点儿,甚至包括全国。
  因此,到底是站在给予者的立场还是接受者的立场,要看说话人与给予者和接受者的联系,看哪个属“内”哪个属“外”。回到判断正误一题例②中,尽管“小野さん” 和“弟” 理论上都是第三人称,但弟弟是我的家庭成员,小野却不是,弟弟和小野相比应属于“内”,应等同于第一人称对待。这种场合属于第三人称给第一人称,不能用“あげる”,因此答案为该句错误。而课本中例句“弟は小野さんに花をあげました”当然就是对的。此时,再出一道判断正误题:
  例③ わたしは弟に花をあげました。
  尽管“わたし” 和“弟” 都是家庭成员,但毕竟不是同一人。在此时“弟”应等同于第三人称对待。这种场合属于第一人称给第三人称,因此答案为该句正确。我们通过以上例子也可以观察到日语中“内外” 视点的转移问题。所谓视点转移,是指到底此人是属于“内”还是“外”的范畴,要取决于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以及说话人的意志。哪怕是同一个人,根据实际情况,有时作为 “外”来看待,有时作为 “内”来看待,这种现象在日语中颇为常见。可以说,日语中的授受表达能鲜明的代表说话者的立场,完全没有任何立场的句子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语法说明“当第三人称的其中之一是说话人的亲戚时,按说话人的立场处理” 想阐述的道理。如果将其表达形式改为“当给予者为第二或三人称时,接受者不能为第一人称及第一人称亲属”会容易理解一些。
  而讲到这时学生们一般都会问道,不能用“あげる”又该用什么动词呢?这一点也是笔者对《标日》教材的编排心中略有疑惑的位置。因为可以表达这种场合的“给”的动词“くれる”并未出现在同一课,而是出现在下册第28课中。笔者认为,将最基本的三个动词放在同一课,对比讲解会更容易理解些。接下来笔者谈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结合内外意识讲解这三个基本的授受动词。
  3、“内外意识”在三个授受动词中的表现
  3.1あげる
  先给学生展示一组例句:
  例④ わたしは小野さんにお土産をあげます。
  例⑤ 小野さんは森さんに花をあげます。   从上述用例中可以发现:该动词实质上表达的是内部给外部以物品或恩惠。但到底谁是“内”谁是“外”取决于说话人的意志。例④中的“小野さん”相对“わたし”而言自然是“外”,到了例⑤中的“小野さん”就成为“内”了,这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志。换句话说,如果例⑤是“森さんは小野さんに花をあげます”也是正确的。只不过在这句话中说话者把“森さん”视为“内”,把“小野さん”视为“外”了。
  另外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由于说话人使用“あげる”时有施恩于他人的含义,为了避免有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之嫌,要尽量回避当面使用。如给他人礼物时,当着对方的面说“これ、あげますよ”就可能会引起听者的不快。这是因为日本艺术赞扬知恩必报,回避当面使用能减轻接受者的负债感。
  3.2くれる
  先给学生展示一组例句:
  例⑥ 妹はわたしに地図をくれました。
  例⑦ 馬さんは妹に旅行のお土産をくれました。
  从上述用例中可以发现:该动词表述的是外部给内部的含义,并且谁属于“外”谁属于“内”也取决于说话人的意志。如例⑥中的“妹”相对“わたし”而言自然是“外”,但到例⑦中的“妹”就变成“内”了,那是因为相关于“馬さん”来说,“妹”是我的家庭成员。还要指出虽然该动词看似仅仅描述的是外部他人的动作行为,但实际上还包涵了说话人对给予一方的感激之情。此刻回忆课堂导入时明确指出的:用日语来表达“我给你一本书”和“你给我一本书”两句话要用不同的动词。再请学生将这两句话翻译成日语,最后让学生做改错题,将上面的例①及例②改写成为正确的句子。通过看例句,翻译题以及改错题的反复训练,大部分学生此刻都能掌握这两个动词的用法。因此笔者认为还是将这两个不同的“给”放在一起,对比起来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3.3もらう
  先给学生展示一组例句:
  例⑧ わたしは小野さんに辞書をもらいました。
  例⑨ 小野さんは長島さんに写真をもらいました。
  归纳上述用例可以发现:使用该动词就是表达内部向外部的索取行为,且谁属于“内”谁属于“外”同样取决于说话人的意志。上面例⑧中的“小野さん” 相对“わたし”而言自然是“外”, 而到例⑨中的“小野さん”就变成“内”了,这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志。可能有学生会主动提问:想表达例⑧那句话的含义,还可以用“小野さんはわたしに辞書をくれました”,这两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吗?尽管两句话结果一致,但通过使用“もらう”却能给“外”以更多的自由空间,不会让人觉得有故意讨好之嫌。
  4、结论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面对初学者,若完全照搬教材上的表达来讲解,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授受动词这一语法。为了让语法的讲解通俗易懂,首先要导入属于日本艺术范畴的内外概念,把复杂的授受联系简化。其次针对语法说明的语言表达要尽量简明扼要,所采用的例句也要尽量对比鲜明,让学生更易接受。在语法编排方面,最好能将最基本的三个授受动词放在同一课,对比讲解会更容易理解些。
  本文中笔者对经典教材《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编写和编排提出了自己的些许愚见,这样做不是想靠挑战权威来吸引眼球,只是想与诸位同仁研讨,共同改进教材及教法,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曹亚辉. 基础日语教材授受表达方式的考察[J]. 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7)
  [2] 杨玲. 日语授受句探讨评述[J]. 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3)
  [3] 王星. 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艺术心理特征[J].山东师大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1)
  [4] 段帆. 恩惠意识下的日语授受表现[J].中州学刊,2017,(1)
  [5] 符小军. 内外意识在日语授受动词教育中的运用[J]. 南通职业学院学报,2017,(6)
  [6] 郭力. 试析授受表达与日本人的恩惠意识[J]. 长春教学大学学报,2017,(8)
  [7] 徐香君. 从日语授受动词的方向性看日本人的内外意识[J]. 考试周刊,2017,(4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