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认为许多主题从最普遍的事情到最深奥的科学理论通过隐喻来理解。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还是给予人们经验的、概念性的、自发性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工具。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多义词的扩展可以通过隐喻来解释,格助词「デ」的意义构造中表示“道具”、“原因”和“样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由具体的“场所”的意义隐喻扩展出来的词义,隐喻扩展的词义是以认知世界的机能为背景的。 A:格助词「デ」表示道具:包括道具、手段、材料、媒体、�成要素等含义。 场所→(范畴的主观化/某领域的主观化)→道具・手段→(内在化)→材料・构成要素。例如: (1)日本人は箸でものを食べる。(道具)/日本人也用筷子吃东西。 (2)�日地下�で学校へ来る。(手段)/每天乘地铁来学校。 (3)この机は木でできている。(材料)/这张桌子用木头做成。 (4)日本艺术の特�という�目で�文を�いた。(构成要素)/以日本艺术的特征为题目写的论文。 (5)テレビでやっていた映画。(道具)/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媒体) B:格助词「デ」表示原因:包括原因、理由、根据、目的・动机等含义。 场所→(范畴的主观化)→原因→(主观化)→理由・根据・动机・目的。例如: (1)病�で学校を休む。(原因)/因病,请假休息。 (2)そういう点でおもしろいと思う。(理由)/因为那一点觉得有趣。 (3)��の�果で判断する。(根据)/由考试的结果判断。 (4)出�で大阪へ行ってきた。(目的・动机)/因为出差去大阪了。 (5)地震でビルが倒れた。(理由)/因地震大楼倒塌了。(6)今日は�邪で休んでいる。(理由)/今天因为感冒请假了。 C:格助词「デ」表示样态:包括动作主体的情况・动作对象的情况、影响・状态。例如: (1)第二外国�で日本�を教えている。(动作对象的情况)/第二外语教日语。 (2)夕ご�は自分で作って食べる。(动作主体的情况)/晚饭自己做饭吃。 (3)迷惑にならないよう、小さな音で音�を�いた。(影响/事情的状态)/为了不令人讨厌用小声听音乐了。 (4)猛スピ�ドで走っています。(影响・事情的状态)/正用猛烈的速度奔跑。 (5)あの先生はいつも大声で�す。(影响・事情的状态)/那个老师总是大声讲话。 (6)疲れた�で�って来ました。(动作主体的样子)/带着满脸的疲倦回来了。(×�で�ってきました) (7)落ち着かない�子で座っていた。(动作主体的样子)/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坐在那里。 通过对例句的略论可以看出: 在使用格助词「デ」的时候,“背景”作为“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两种认知范围存在。以“现实世界”为依据的客观性背景范围有以“场所”为起点“限定”、“动作主体”、“时间”的用法。“认知世界”的主观范畴是以“道具”、“原因”、“样态”为主的认知主体背景。从“现实世界”到“认知世界”的“隐喻”扩张中引发主观化的“背景”,日语毕业论文,作为“场所”的概念机能化、形成各种主观的范畴,作为基础意义的“场所”用法可以扩张出“道具”、“原因”、“样态”等用法。在此略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出格助词「デ」的构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先行探讨的基础上本稿探讨认为格助词「デ」意义构造:是从最基本的“原型”用法为起点,以“原型”为中心逐级展开、扩充而形成的。格助词「デ」的最基本的用法设定为“场所”,在“原型”的基础上,部分“场所”、“动作”被抽象化派生出「デ」“抽象的场所”的用法,将动作背景化即派生出「デ」“动作主体”的用法,将动作焦点化后派生出“限制”(范围,数量限定)等用法。各用法由具体的、客观的认知用法,日语论文,向抽象的、主观的用法扩充。格助词「デ」做为“空间性的”用法“场所”被“隐喻”而派生出隐含的限制含义的“时间性”的用法。格助词「デ」的使用“背景”作为两种认知范围存在。其一是以“现实世界”为依据的客观性范围背景,其二是认知世界的主观范畴背景,从“现实世界”到“认知世界”的“隐喻扩张”中引发出主观化的背景,扩张出“道具”、“原因”、“样态”等用法。 参考文献: [1]山口明�,秋本守英.『日本文法大辞典』[M].明治�院,2017. [2]山田忠雄,�坊豪�,金田一春彦,柴田武,金田一京.『新明解国�辞典(第三版)』[M].三省堂,1988. [3]�渊洋子.「格助�『で』の意味��に�する一考察」[J].国�学. [4]久保田美子.「第2言�としての日本�の�断的�得探讨-格助�「を」「に」「で」「へ」の�得�程について-」[J].日本�教学,1994. [5]菅井三�.「格助�『で』の意味特性に�する一考察」[C].『名古屋学院文学部探讨�集』.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