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日语空间方所表达的认知对比略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 引言
中国论文网
  
  方位即指方向和位置,位置既可以指实物所处的空间位置,也可以指相对的位置联系。处所是某实物的所在或位置。
  一个民族语言的方所表达是该语言使用者对事物所处的空间相对位置的认知与表述的体现,具有鲜明的特点。
  
  2. 汉、英、日语中参照物和目标物的确定
  
   对汉、英、日语空间方所表达进行认知对比略论,首先得从其各自参照物和目标物的确定入手。
   在某个场景中,有待于确定的事物,即目标物,而为目标物的确定作参照的事物便是参照物。例如:
   (1) a. 超市在邮局的旁边。
  b. The supermarket is beside the post office.
  c. ス�パ�?マ�ケットは�便局のよこです。
  该例中的“超市”为待确定的事物,即目标物,而“邮局”为目标物“超市”的位置确定提供参照,即参照物。
  在一些场景中,地位比较对等的事物可以互为参照。如例(1)中的“超市”和“邮局”,如果某人知道邮局而不知道超市,可选邮局来为超市定位,反之,可选超市为邮局定位。然而,当同一场景中的事物处于一种不对等的联系中时,参照物和目标物具有一种“不可互换性”。
  以上略论表明,人们在确定事物之间的联系时,把哪个事物感知为目标物,哪个事物感知为参照物,汉、英、日语表现出共同的认知规律:固定的物体相对不固定的物体更倾向作参照物;较大的物体相对较小的物体更倾向作参照物;整体相对部分更倾向作参照物;先出现的事物相对后出现的事物更倾向作参照物。
  
  3. 汉、英、日语方所表达认知方式的对比
  
   方所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空间联系,可以抽象表示为:X 与Y 有某种空间联系Z。其中X是目标物,有待定位定向的事物,Y是参照物,为定位定向作参照的物体,Z是空间联系。
  3.1 汉语方所表达的语表形式
  汉语方所表达主要是通过介词加上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来实现。例如:
  (2) a. 球在箱子里。 b.猫在床底下。
  3.1.1 用名词短语表达方所
  用名词短语表达方所时,汉语反映出的认知方式为:(在)Y/方位词/的/X。例如:
  (3) a. (在)桌子上的词典 b. (在)教室里的学生
  例(4)中,无论是a句还是b句都反映了相同的认知规律:汉语总是先说参照物,再说目标物。
  3.1.2 用句子表达方所
  汉语除用名词短语外,还可用句子来表达方所。例如:
  (4) a. 湖中有个亭子。 b. 亭子在湖中。
   c. 有个亭子在湖中。
  在例(4)中,a句表现出来的认知方式为参照物先于目标物;b句为目标物先于参照物;c句也是目标物先于参照物。可见,用句子表达方所时,汉语反映出了两种认知方式。
  3.2 英语方所表达的语表形式
  英语方所表达主要是通过介词来实现的,即英语的“介词/名词”相当于汉语的“介词/名词/方位词”。如,与例(2)相对应的英语句子为例(5):
  (5) a. The ball is in the box.b. The cat is under the tree.
  英语方所表达同样可采用名词短语和句子两种形式。例(3)、例(4)对应的英语分别为例(6)、例(7):
  (6) a. the dictionary on the desk
   b. the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
  (7) a. The pavilion is 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b. There is a pavilion 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c. At the center of the lake is a pavilion.
  从例(6)可以看出,用名词短语表达方所时,英语总是先说目标物,再说参照物。在例(7)中,a句反映出的认知方式为目标物先于参照物;b句也是目标物先于参照物;c句则是参照物先于目标物。即用句子表达方所时,英语也反映出两种认知方式。
  3.3 日语方所表达的语表形式
  日语是典型的粘着语,格助词是它们的灵魂,句中各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全靠格助词标示。同样,其方所表达最基本的格式也通过格助词来实现。格助词就是日语里的方位标,不同的格助词表示参照物与目标物不同的空间位置联系。日语方所表达的语表形式可包括:
  ○1体词后粘附格助词“に”。如:(8) ��は田�にいます。
  ○2体词后粘附格助词“で”。如:(9) 昨夜�京�で思いがけなく一人の古い友�会った。
  ○3体词后粘附格助词“を”。如:(10) �い�を渡って海�に着いた。
  ○4体词后粘附格助词“から、へ”。如:(11) ロンドからの通知を待っている。
   日语里○1式--○4式中的格助词相当于汉语里的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等”,它们履行着的语法职能是必随的、无条件的。日语里的方位词“上(うえ)、下(した)、左(ひだり)、右(みぎ)、前(まえ)、后(うしろ)等”有时也参与方所表达,它们出现的位置在体词与格助词之间,而这种出现不是必随的,是有条件的,有语境的。
   对比得出,表达方所时,汉语主要是通过介词和方位词来实现的;而英语主要是通过介词来实现的;日语则主要是通过格助词来实现的,日语论文题目,有时方位词也参与方所表达但需要粘附格助词。
   日语通过格助词来表达方所,与汉语通过介词和方位词、英语通过介词来表达方所一样,也体现在名词短语和句子两个层面上。因此,与例(4)相对应的日语为例(12):
  (12) a. 机の上にある辞�b. 教室にいる学生
  可见,用名词短语表达方所时,日语总是先说参照物,再说目标物,体现了参照物先于目标物的认知方式。
  然而,与例(2)相对应的日语为例(13):
  (13) 1a. 箱のうちに球があります。 2a. 球は箱
  のうちにあります。
  1b. ベッドの下に猫がいます。 2b. 猫はベッド
  の下にいます。
  当把例(2)中的汉语句子a、b转化为日语句子时,与之分别相对应的有两种形式,即例(13)中的1a、2a和1b、2b。1a、1b反映出的认知方式为参照物先于目标物,2a、2b则是目标物先于参照物。
  3.4 对比小结
  通过以上略论可以将汉、英、日语方所表达的语表形式和认知方式归纳如下:
  3.4.1 用名词短语表达方所
  
  可见,用名词短语表达方所时,汉、英、日语各自只反映出一种认知方式,即在汉语和日语中表现为参照物先于目标物,而在英语中则是目标物先于参照物。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三种语言用名词短语表达方所时存在异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即都以目标物为中心语,参照物为修饰语。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空间方所时,目标物总是关注的焦点,参照物作为描写成分。
  3.4.2用存在句表达方所
  
  可见,用存在句表达方所时,汉、英、日语都反映了方所表达的两种认知方式。不同认知方式的语表形式在不同语言中使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汉语在表达方所时更倾向于参照物先于目标物,而目标物先于参照物则是少见的,是有标记的。英语则恰好相反,目标物先于参照物是常见的、是无标记的。对日语来说,参照物先于目标物及目标物先于参照物这两种认知方式都非常普遍,都是无标记的,究竟使用哪一种形式完全取决于操语言者主观的突出点。
  
  4. 两种运动过程:“由参照物到目标物”和“由目标物到参照物”
  
  尽管在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联系时人们对哪一个是参照物哪一个是目标物的确定是一致的,但是感知这个空间联系而形成一个方所概念的“过程”可以不一致,因此反映在语言中语序就会不同。汉语的语序一般是参照物先于目标物,英语则是目标物先于参照物,而在日语中,参照物先于目标物和目标物先于参照物都很常见。
   在确定事物时可以有两种隐喻:一种是观察者走向目标物,一种是目标物走向观察者。如果是前者,目标物处于一个更大的客体或若干个一个比一个大的客体中,那么我们得先走进较大的客体中,然后才能接近最后的目标物。反之,如果目标物向我们走来,日语论文,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比一个大的客体,即我们要先经历目标才能接近参照物。这种认识也获得了心理学的验证,如下图:
  
   人们在看这个图形时,既可以把它看成是凸起的,也可以是凹进去的。凸起的就象是中心方块向观察者逐渐走来,而凹进去的就象是观察者逐渐走近中心方块。因此,不同的运动或认知过程反映在语言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次序。
  
  5. 结语
  
  以上略论表明,一个民族语言的方所表达是该语言使用者对事物所处的空间相对位置的认知与表述的体现。汉、英、日语方所表达有着其各自的语表形式,而且反映出各自不同的认知方式,即汉语以参照物先于目标物常见,英语普遍以目标物先于参照物,而在日语中,参照物先于目标物和目标物先于参照物两种方式都出现得十分频繁。但是,三种语言的方所表达也体现出了一些共性:在确定何为参照物何为目标物时反映出共同的认知倾向;同时都反映出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两种运动过程;同时都以目标物为中心语,参照物为修饰语。
  
  参考文献:
  [1]吴静、王瑞东.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探讨[J],山东外语教育,2017.3
  [2]陈红.汉日方所表达比较[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3
  [3]王子愉. 现代日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