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语视听说》课程教育措施改革的尝试[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各高等院校日语系普遍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日语视听说》或相近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日语表达能力。中央财经学院日语专业根据本系学生的情况及大学的教育方针,设计了一套侧重培养学生即席翻译及即席发言能力的《日语视听说》课程教育模式。该模式使用时效性及运用性较强的多媒体资料,模拟口译及发言环境,锻炼学生的适应及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日语运用技能。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即席翻译;模拟环境;能力训练;语言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6-02 一、《日语视听说》课程的常用教育方式 《日语视听说》课程现为中央财经学院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限选课。《视听说》课程顾名思义,需结合头脑的信息输入系统及语言输出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影响方式在性质上相异,日语论文题目,一个是被动性的,而另一个是主动性的。三年级学生在第一、二学年时接受过《听力》课程及《会话》课程教育,故作为针对三年级学生开设的《视听说》课程,其教育设计既要结合两种不同的头脑反应方式,又不能简单的将课程分设为两个部分。在开课之前调查了其他院校日语系所使用的部分教材及对《视听说》课程的设计。如某些教材以新闻素材为主,从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等方面归类。课堂练习中,在一些重要词汇和数据上设置填空,使学生在视读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同时结合内容设置问题,使学生在把握新闻信息后进行思考。还有的教材以日文影视节目为主要素材。课程设计上,每一课由“视听前活动”、“视听活动”、“视听后活动”3步构成。“视听前活动”是针对视听材料内容,日语毕业论文,赋予学生视听动机,激活学生既有的相关知识、信息和经验等;“视听活动”让学生在意识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视听语言信息处理过程的基础上展开练习;“视听后活动”让学生针对听懂并理解的内容做出反应,确认其理解是否正确。这些授课方式是有合理性的,不过就本系的实际情况来讲,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日语听力》课中已经采用过以上教材中提到的方式。经过两年《日语听力》课学习,本系三年级学生对日本各类资讯、纪实、影视、综艺类节目都有广泛的了解,已经掌握了通过视频、音频节目等资料自学的能力,故三年级的《视听说》课程不必重复《听力》课程的教育模式。 二、本系《日语视听说》课程教育设计 根据本系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立了适合本系情况的《视听说》课程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重点针对两种能力进行训练。 1.日语汉语的迅速转换能力,即“即席翻译”。为更接近实际情况,体验临场感,训练内容以各种公开场合发言、人物采访及现场报道等为主。让学生体验在紧张的环境中,如何应对包括漏听、听不懂、遗忘等各种问题。 2.语言组织能力。训练采用议题模式,让学生体验在紧张的场面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形式上,由教师通过视频资料提出本节课的讨论题目,题目基于社会热点等具体事件,并就此做主题陈述。接下来由4~5名同学对主题陈述进行评论,并发表意见,发言需满足一定时长。最后由指定同学对其他同学的表述进行总结。 据此培养方案,对100分钟的课程设计如下:第1部分:主题讨论(20分钟)。设定如“如何理解动物保护主义者的行动?”等问题。讨论过程分为主题陈述、组员对主题陈述的评价、组员意见发表及总结等环节。第2部分:日汉即席翻译(40分钟)。选择如“野田佳彦首相就职演说”、“上野动物园就大熊猫幼子死亡事件新闻发布会”及“安倍晋三候选人街头演讲”等现场发言类内容,由指定同学于指定位置进行即席翻译。第3部分:汉日即席翻译(40分钟)。选择如“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胡锦涛讲话”、“李彦宏北京学院本科生毕业典礼演讲”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接受访问”等现场发言类内容,由指定同学于指定位置进行即席翻译。以上环节均以能否使场面顺利进行下来为主要评价标准。 三、教育设计的思考 根据课程设计,需要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调整意识。 1.词汇理解力和词汇输出力的区别。这一教育模式的要点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以及临场处理能力,即如何将通过听觉系统输入的语言,用脑中已可灵活利用的外语对应词汇表达出来。在经过前两个学年以输入形式为主的教育后,学生可听懂的词汇量逐渐增加,有一定成就感,但在语言输出反应上则锻炼不足,会误认为自己能听懂的,基本上也能说出来。而人脑的语言输出系统和输入系统的影响原理不同,能听懂的词汇和能熟练应用的词汇的数量差距很大。该课程要先让学生体验自己在语言输出能力上的不足。 2.即席翻译的氛围。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翻译和口头翻译的区别。学生在写作课上接触到的文本翻译较多,而与笔译不同,口头翻译工作的特点是现场的紧张感、突然出现的陌生词汇、冷场时的紧张心理等不确定因素。同时,笔译要求准确并有一定的文采,且可以借助词典等工具进行细致翻译。而口译只能依靠头脑中的储备,需要有化繁为简的意识。虽然《会话》课等课堂上有针对语言输出的练习,但这与现场口译的氛围是不同的,翻译者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是不同的。 3.即席翻译的技巧。在《视听说》课程授课时,引导学生不过多要求自己挑选最贴切的词进行翻译。因为几乎每场翻译都会因背景知识不足等原因而遇到陌生的词汇。如果始终精益求精,那么虽然有的句子会翻译的很好,但是遇到陌生词汇时则很难快速处理,造成冷场。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化繁为简”的意识。所谓“化繁为简”包括诸多内容,第一,学会将成语、诗句、术语等内容用相对易懂的词汇表达出来;第二,当发言者语句过长,则重点记关键词,在不作用意思准确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内容。翻译时要有“雷区心理”,即从始至终保持紧张状态,因为经常出现一直在很顺利地翻译时,突然讲话者或提问者说出一个陌生的词汇或背景知识,如果精神松懈就会感到意外,导致翻译的节奏被打乱,造成冷场。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翻译没有一定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翻译风格,翻译的经验需要在实际场景中自己积累。每个熟练的口译者都是经过无数次、不同场合的翻译磨炼出来的。 另外,口译不只是比较大脑的反应速度,还需要培养学生事前准备的意识,不打无准备之仗。事前准备的工作越多,翻译取得的效果越好。口译是一个人日语语言知识、日本艺术历史等社会各方面知识储备的集中体现。学生应对日本历史、艺术、文学等的基础知识敏感,对日本时事敏感,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是口译的根本。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自己口译水平的要求应逐步提高,而不是一开始就给自己过大压力,要求自己不出现任何差错,导致因表现不理想而否定自己。 四、教育设计的实践情况 这一《视听说》课的教育方式已试行一个学期。三年级有数位学生表现出了稳健的翻译风格,能灵活利用已掌握的词汇。这些同学都是平时在基础课及其他课上成绩优秀的同学,说明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口译的基础。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则因情绪紧张或反应不够迅速,难以圆满地进行翻译,但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后,与学期初相比都有一定进步。经过一学期的尝试,以口译为主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学生日语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也增强了作为日语系人士的信心。当然,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是对已有教育方式的改革,同时会随着教育实践的展开而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视听说》课程理想的教育方式是让每个学生有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相对完整的锻炼时间,体验长时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基于教育条件的限制,为了在100分钟的课堂上让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实际分配给每个同学的时间仅有四分钟左右。且课堂毕竟是模拟环境,口译最好的训练方式还是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虽然采取了让学生于指定位置进行翻译的形式,但因为人物、地点都是熟悉的,所以与实践训练的效果还有距离。关于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紧张感,加大了平时成绩在《视听说》课程综合成绩中的比例,使学生从另一个方向来体验现场翻译的压力。 日语学习中,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作为日语系人士,口译是考验日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虽然能力各异,但只要通过训练,给予足够的锻炼机会,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胜任口译的工作。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