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以心传心”的体察艺术对日语表达的作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本的传统艺术是体察艺术,就是尽量减少语言的交流,日本人在接受外来信息时,通过对方只言片语的表述就可以准确地领悟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心伝心”是体察艺术的重要特征。日本社会的同质性﹑自古以来的农耕生活以及高度发达的日本集团主义是日本“以心伝心”的体察艺术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这种体察艺术深受日本人欢迎的同时,也给外国人在于日本人交流时带来了些许不便。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 以心传心 体察艺术 言外之意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体察”的国度,日本的艺术是体察艺术。语言特征能够体现民族特征,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喜欢用暧昧模糊以及不明确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也显示了其民族艺术个性。与语言表达的表面意思相比,日本人更喜欢体会和欣赏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特别是在拒绝对方的请求或邀请时,如果被请求者或者被邀请者很明确的回绝对方,那么就会伤了双方的和气,有违大和精神,同时这种明确的表达方式也会被认为是粗鲁和没有修养的表现,他们很重视良好的人际联系的维持。 1、“以心传心”的由来 “以心传心”的日语写法是“以心伝心”,它的意思是指心中所想之事,即使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双方也能够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它出自于佛教用语,意思是在禅宗中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佛法神髓在无言中传递给弟子。演变到今天,它已经有了更为广义的意思,那就是在人与人的交流当中,将自己的心中所想不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日语毕业论文,而是寄托于一些不完全表达方式或者是暧昧模糊的表达,从而将自己真正的心声传达出来,并且希望对方能够体察到自己表达的言外之意,这也体现了“以心传心”的特征。 祝大鸣在《强调“以心传心”的暧昧语言艺术》一文中有着这样的解释,“日本是维持了一千几百年的以血缘集体为中心的社会,其结果导致这一社会群体里形成了许多不用言传只用某一动作即能互相理解或在沉默中互相心领神会的表达方式。在当这种非语言形式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必须用语言交流时,日本人则根据对方的心理来探讨自己的行为原则,尽量简化谈话内容。同时,在接受外来信息时,通过对方只言片语的表述就可以准确地领悟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被称之为“体察”的艺术形态,与非语言表现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语言的交流是外在有形的,而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非语言形式是内在的无形的,它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信息的传送。美国人类学者爱德华·霍尔在1976年将异艺术的交际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High-Context(HC),一类是Low-Context(LC),日本就属于High-Context(HC)艺术类型。所谓的High-Context,就是信息的传达很少依靠语言,而是更多地依靠周围状况和环境,在这种类型的艺术环境中,人们关于艺术中存在的默知和内在信息有着共同的认识,它们不断在人们之间渗透作用,使得人们关于语言的依存度慢慢降低,从而形成了体察型的交际模式。 在这种交际模式之下,人们非常重视读取言语行为的弦外之音,从而“以心传心”“沉默是金”“闻一知十”“少言为贵”等行为备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 从日语词汇“言葉”也可以推测日本人对语言依存度低的原因。在日本人看来“言葉”是不长久的,容易消失的,虚幻的东西,因为“言葉”的谐音意思是树木的叶子,每年都会经历枝繁叶茂和飘零凋落,盛衰交替,不断变化。所以日本人觉得语言是靠不住的,所以更喜欢委婉表达,不直接不明确,让对方来体察猜测,已达到“以心传心”的效果。另外,日语中有个特有的词叫做“勘”,它的意思是“直觉感知的能力”,日本人非常擅长这种能力,就是通过特有的“勘”能够马上领会对方要求传达的真正内容,实现“以心传心”的。 2、体察艺术的成因 日本的体察艺术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过着农耕生活,他们没有集体狩猎的经历,因为在集体狩猎生活需要大家几个人甚至更多人团结协作,并且需要能交换能明确传达意志的信号,如果信号暧昧模糊,就会给大家带来生命危险,所以如果是农耕生活的话,就没有这种传达明确信息的必要。 其次,日本社会具有很高的同质性。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在历史上,除了二战后被美军占领过之外,没有受到过外来民族的支配与统治,在这片狭小的国土之上,他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单一的民族,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集体。这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情况在世界上恐怕并不多见。在日本,无论是国语还是公用语都是日语,并且日本民族99%以是大和民族,日语毕业论文,虽然也有阿伊努等少数民族的存在,但这不作用整体的单一性,这种在单一语言和单一民族和同一地域的环境下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特征,在艺术心里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养成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这给日本人在通过语言进行思想交流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他们不会因为民族语言的不同而产生矛盾,所以,体察艺术在日本畅通无阻,人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表达就可以很轻松就能做到“以心传心”。 再次,也有人认为体察艺术与日本的集团主义精神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学者北原雄保曾经说过,日本人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艺术,而这反映在言语交际上的话,就是察觉艺术的发达,他们排斥特立独行,追求集体统一性,这明显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的思考方式有着莫大的联系。集团主义的核心就是“和”的精神,早在604年,圣德太子就打出了“以和为贵“的旗号,从此“和”的精神流传发展下来,并作用着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体察艺术就是深受“和”精神的作用。 3、对日语交际的作用 在《日本百事》一书中这样写道:日本人把腹中语言看作是人际交流的最高形式。一个需要朋友帮助的人不能或不愿直载了当的说出来,他只是暗示一下。需要帮助越大,暗示就越含糊。朋友一方也觉得不必硬要他直接讲出来,而是靠直感去理解。由于他们有共同经历、语言和艺术,并处在同样的社会里,所以他们养成了使用少量语言来交流相互愿望的文化。 体察艺术是根据对方的心理来探讨自己行为标准的艺术,即使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也不会明确地说出,而是以各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来说服对方。日本人说话时经常使用省略句他们往往把表示自己的愿望、要求的部分都省略掉,而是让对方意会这部分内容,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有礼貌。熟悉日语的人都知道,一个“が”或者“けど”后面可以省略掉很多让你去心领神会的含义。例如“您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你的想法很实际,然而……”,日本人很喜欢用类似这种的省略表达方式,他们非常注重尊重对方,关于对方的意见或观点等不轻易地反驳,而是用省略表达来省略掉自己真正的意图,让对方自己觉察到事情的本质,从而也维护了良好的人际联系。 另外,日本人不喜欢自我主张,他们在要求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不喜欢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是暗示一下对方。虽然这种暗示有时很模糊,但也不会发生误会,朋友一般都能体察到到。就拿关空调这一件简单的事情来说,日本人不会说“太冷了,请关掉空调”,而是用疑问句“今天不是很热吧……”等来代替,从而是对方觉察到自己的意图。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或邀请时,日本人喜欢用“ちょっと”这个词来委婉地拒绝对方,“ちょっと”这个词有很多种意思,但是却是一个万能词汇,深受日本人喜爱。日语中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我会考虑的”这句话,日文是“ちょっと考えておきます”,这是一个典型的回绝对方的表达,类似这样的还有“积极妥善处理”“探讨探讨”等,表面上含有积极的意义,实际上都是托辞,是谈判交涉时完全否定的代名词。如果不理解日本的体察艺术的话,关于类似这种日本人的委婉拒绝表达就无从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常把“以心传心”看作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文化,是交际中的一种最高形式。但是这种交际方式让外国人有时感到费解和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日本人和外国人的交流。日本人说话时喜欢用省略表达,包括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助词省略等等,对日本人来说,这不仅给对方以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还可以让自己的谈话余韵无穷。但是这对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我们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不得不拼命思考这些被省略掉的部分,因为日本人传达给我们的是不完全的只言片语,我们必须跟上他们的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他们的意思。这给我们与日本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也引起来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如何能与日本人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语言方面的交流虽然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花上三年五载就可以克服这一障碍,攻克语言关,能说上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在艺术讯息的交流方面,即在以心传心和腹中语言交流方面,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艺术讯息的交流受到各自的不同艺术异同的作用,在艺术异同中存在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异同,远不是三年五载就可以消除的。所以,在日语交际中,对日本艺术的把握和了解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祝大鸣著:《独特的日本人》,中国画报出版社2017年版。 [2]孙满旭著:《日语和日本艺术》,外语教育与探讨出版社2017年版。 [3]祝大鸣著:《强调以心传心的暧昧语言艺术—日语语言艺术特点续探》,外语学刊199年第1期。 [4]蔡文丽·郭敏著:《从日语的省略语看日本人独特的体察艺术》,语文学刊2017年第4期。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