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日语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系因各种各样的因素,与其他层次和其他区域的院校相比,在发展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本文通过略论近况、查找原因、改变思维、大胆创新,发现只有探究出一种适应社会需求、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日语/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但在西部普通本科院校中应该怎样实行,值得深思。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西部 普通本科院校 日语系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H3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09-02
  1 我国高等院校日语系发展近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中日这两大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日益频繁的经济、艺术交流需要,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日语系,培养专门的日语人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短短十余年,中国高等教学中的日语系也进入了不寻常的发展时期。办学规模空前,学生人数剧增,传统教学与运用型教学并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教育改革任重道远。日语系正在逐渐进入新的转型期。
  近十年来,日语系的发展可谓“火爆”至极。据教学部公布的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以及开设学校的资料,开设日语系的学校在2017年已达到466所,仅排在数学专业之后,列开设学校数量的前十二名。根据教学部公布的2017年具有日语系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本科学校为820所(含民办),经过批准设立的独立大学311所,合计1131所,占学院总数的
  41.2%。[1]
  与日语系的极速发展相应的是大量毕业生激增,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就业岗位急剧减少造成日语系学生入口和出口的巨大反差。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和中日联系紧张以及东日本大地震带来的负面效应直接作用着日语系毕业生的就业。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间教育水平和生源素质的不均衡、专业教育的时间缩水等,都成了日语系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 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日语系发展步入窘境
  2.1教育资源缺乏成为发展瓶颈
  虽然近年来,从日语系的整体发展来看,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教育资源已经有大幅度改善,但是与东部沿海和东北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西部地区的日语系,尤其是近几年新建的日语系和名气不大的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系,在图书资料、教师队伍、对外交流、专业建设等方面基本上还处在摸索阶段,前景不明朗。虽然近几年高教出版社、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等专门为西部地区举办了培养师资的研修班,但是大多数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系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有待时日。
  2.2办学定位尴尬凸显劣势
  当前开设日语系的本科院校,从学校性质及办学资历上,主要可以分为重点本科院校、专门外语类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四类。重点本科院校及专门的外语类院校的日语系,办学时间长,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依托它们自身多年在招生和就业市场积累的名气,在发展中有压力但优势明显。
  职业技术大学,即高职高专的日语系往往跟自身的职教特色相结合,向一些专门公司定向输送日语人才,订单式培养,目标明确。学生一般定位日企蓝领,不挑剔不抱怨,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
  最尴尬的就是大多数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系,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师资缺乏,课程设置老套、毫无特色,知名度和师资不能和重点院校及专门外语院校竞争,日语论文题目,技术类专业知识,和学生培养方向不敌高职高专,在招生和就业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
  2.3经济条件制约专业实践导致理论偏离现实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有限,日企数量少,本土公司涉日业务也少,加上信息滞后,使得西部普通院校无论是从教师角度的教育条件、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还是从学生视角看的专业实践机会、实践条件,都使日语系的教育无奈地成为纯语言学习式的“空中楼阁”。学生得不到锻炼,会直接延长将来就业的适应期,也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系要想长足发展,谋求创新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3 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日语系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3.1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与时俱进”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种结构所采取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特征,它不仅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决定着学校的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就业方向,而且联系着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长期发展环境的维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相应地调整。因此,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只重视外语本身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这种注重语言能力培养、重视探讨型人才培养的做法已经与实际严重脱节,与行业和公司需求相去甚远,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五六年以前,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外事、外贸、艺术、新闻出版、教学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探讨、教育等工作。但近年毕业生到各类公司就职的比例逐渐增加,估计这种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
  近年来,日资公司或从事对日经贸活动的外向型中资公司要求日语系毕业生既会普通话、方言、日语、英语、韩国语等多种语言,又懂得经贸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等等,他们不愿意雇佣只懂外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外语毕业生。事实上,如果不懂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也不可能做好该领域的翻译。因此,现在日语系既要培养日语语言艺术的人才,更要培养懂得外经贸业务、金融业务,能进行跨艺术交际的国际化、多元化、复合型的运用型人才。   总之,社会需求对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2人才培养思路僵化
  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在发生变化,而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却很缓慢。据调查,有半数以上的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日语系的培养方向仍然是“日语语言”或“日语语言文学”,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大多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经贸日语、旅游日语、科技日语、商务日语等运用方向的课程,但在教育方面趋向于形式化,表面化,在课程设置方面,运用性体现得还远远不足。
  西部地区上百所普通本科院校中,仅四川省就有十几所开设了日语系,以笔者执教的乐山师范大学的日语系为例,从2017年招收第一届日语系开始,十年来虽然几经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但修改的都是些具体课程的课时及开课时间调整,或增减部分课程,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没变,最终导致课程设置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以我校日语系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为例,主要课程是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日语阅读、日语写作、日汉互译等,全是培养日语语言技能的课程。虽然在第三学年也开始了经贸日语和旅游日语两门课程,但这两门课程仍然由日语语言专业教师担任,从课程内容上看,教师仍然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日语论文,而缺乏对经贸、商务、旅游等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讲解。[2]
  再以西华学院日语系的最新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为例,主要课程仍然是日语精读、日语语法、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日语口译、日语写作、日语泛读等等。尽管从大三也开设了中日跨艺术交际、日语商务谈判与技巧、国际商法等所谓的发展基础课程,但基本上也是以选修方式开设,学生不可能深入地了解这些领域的知识。
  从查阅探讨文献来看,还呈现一种现象,即针对日语教育的探讨与英语探讨思路雷同,对西部本地高校探讨与东部高校探讨雷同,这种忽视开设日语系院校本身条件,缺乏地域细分的探讨思路显然不利于西部高校日语系的健康发展。
  4 借“它山之石”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培养复合运用型日语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日语/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社会的需求而出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英语系率先开始改革的,如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学院等高校通过商务英语等多种途径,培养了大量具有英语能力和经济、金融、商务等相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日语系也进行了很多尝试,如上海外国语学院日本经济艺术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商务日语等等。
  除这些重点学院外,东部及东北的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改革也很值得借鉴。大连东软信息大学日语专业正在探究实行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就业和技能为核心、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运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实训体系,形成了知识→技能→深化知识→提升技能的实训课程体系,从一年级基础日语教育开始就融入了商务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支柱性核心主干课《商务基础日语》课程的建设为主导,并开设了《日本商务礼仪》《口译技能实训》《写作技能实训》等课程,以及《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日语商务流程实训项目》《商务日语综合实训项目》等二级实训项目。[3]这种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使学生毕业后能更从容地在日企从事翻译工作。鸡西学院的日语系也正在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置了“基础日语/专门用途日语”模式,学生在二年级时分流,可自主修旅游日语、商务日语会话、外贸电函、商务日语、科技日语、旅游日语等课程。此外,还设置了“日语(主修)/英语�韩语(辅修)”的双语专业,使学生在毕业时同时会做日语、英语、韩语翻译。[4]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大学机电类专业采用“专业/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日语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形成了“日语过硬,技能领先”的复合型、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5]
  借鉴以上院校的成功经验,西部普通本科院校也可尝试“日语/方向”的培养模式,根据各个高校的专业配置及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来具体设置“日语/英语”、“日语/电子商务”、“日语/法学”、“日语/公司管理”、“日语/对外汉语”、“日语/国际贸易”等等培养模式,使学生就业范围扩展,提高就业率,最终提高西部普通院校将来在招生和就业中的竞争优势。[6]
  另外,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外语导游人才缺乏,尤其是日语导游以及部分小语种导游人才急缺,而在专业方向上,设置了旅游(方向)专业的外语类高等院校仅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学院4所院校。[7]西部仅有川外一所,针对当前市场的需求,在日语系设置“日语/旅游”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完全可行的。
  5 “日语/方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施关键要素
  “日语/方向”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当前部分高校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西部普通本科院校,在具体实施中还应特别注意两个关键要素:
  5.1结合地方特色,强化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体现高校的最大价值。但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系不能人云亦云,切忌全都改革成一样的培养模式。各个高校应注意整合本校已有的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突出自身的特色,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各个高校应跟自己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日语人才。这样既能使毕业生在就业中占据优势,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5.2结合学科建设,强化专业师资培养
  “日语/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日语教师队伍的构成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高校日语教师中80%左右的教师都是语言文学方向出身的[8]。在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后,需要有一部分日语、日本文学出身的日语教师,也要有一部分日本社会艺术、日本政治、日本经济等领域出身的日语教学者。“日语/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对日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科研要求,日语教师进行的科研范围将扩展到日本探讨的更广领域,使日语教师一方面是日语语言教师,另一方面也是某一日本问题探讨的学者。因此,要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日语系学科建设,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给现有教师创造学习机会的同时,适当引进相关方向的专业教师。对西部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更便捷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合自己学校已有的专业,将日语系与经贸等相关院系或专业联合起来培养的方式,实现院系之间资源共享。
  总之,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日语系,要想在日语系急速增长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迫在眉睫。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劣势,在改革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通过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变劣势为优势,化压力为动力,终将能探究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修刚.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系教学的几点思考[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4.
  [2][6]杜玲莉.西部普通院校日语系课程设置构想――以乐山师范大学为例[J].乐山师范大学学报.2017.11.
  [3]王玉.论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实施[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3.
  [4]李萍.高职院校运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探究[J].鸡西学院学报,2017.8.
  [5]杨丽华.高职院校“专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17.6.
  [7]刘英.涉外导游培养模式探讨[D].辽宁师范学院,2017.5.
  [8]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学的近况与展望[J].日语学习与探讨,2017.5.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