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比及对外汉语教育[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分别就汉语的动结式动补结构、动趋式动补结构日语复合动词进行了对比探讨。由汉日语言中诸多的对应、不对应联系出发,略论日本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动补结构时产生偏误的原因。特别是针对一些在形式上是相互对应但在意义、用法上有本质区别的地方,从汉日语言的语义、构词方式、遵循准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旨在帮助对外汉语教师了解日本学习者对汉语动补结构的习得情况。减少其母语负迁移的作用,降低偏误率,提高汉语动补结构的教育效果。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汉日语法对比;动补结构;复合动词;语义;构词方式;准则
  汉语的动补结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动结式和动趋式。顾名思义,动结式就是动词/结果补语,表示状态的变化;动趋式就是动词/趋向动词,表示位置的变化。日语没有动补结构的概念,一般用复合动词(�}合�釉~)即“V1/V2”的形式完成类似于汉语动补结构的表达。虽然二者概念不同,但也出现对应、不对应的联系。正是这些对应、不对应的联系给日本学习者带来困惑,甚至阻碍了汉语动补结构的教育。本文针对汉语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应、不对应现象进行略论,有助于降低日本学生在进行汉语动补结构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的作用。
  一、汉语动结式动补结构(V1/V2�Madj)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比
  1、a1、我终于写完了作业。
  a2、私はようやくその宿�}を��き�Kえた。
  b1、川菜已经吃腻了,想吃广东菜。
  b2、四川料理はもう食べ�きた。�谥萘侠恧�食べたい。
  c1、她踢翻了椅子。
  c2、彼女は椅子を蹴ってひっくりかえた。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动结式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之间出现的对应联系。
  a1句型为:施事/V1/V2/了/受事
  a2句型为:施事は�Mが/受事を/复合动词(Vます形/V2)①
  b1句型为:受事/V1/V2/了
  b2句型为:受事は�Mが/复合动词(Vます形/V2)
  c1句型为:施事/V1/V2/了/受事
  c2句型为:施事は�Mが/受事を/复合动词(Vて形/V2)②
  (1)1a1、1b1、1c1都是以“V1/V2”的形式形成汉语的动结式动补结构;1a2、1b2、1c2也都是以“V1/V2”的形式形成日语的复合动词。
  (2)通过1a1与1b1、1a2与1b2主语的对比可以看出,汉语动结式和日语复合动词的主语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3)通过1a2、1c2复合动词的对比可以看出,1a2的复合动词是以“Vます形/V2”出现的,1c2的复合动词则是以“Vて形/V2”出现的。我们可以推断日语的复合动词是由“Vます形/V2”和“Vて形/V2”两类组成的。只是动词形式上的区别,对词义、词序、汉字书写都不造成作用。
  (4)纵观1a、1b、1c这6个句子中出现的动词又可以发现,汉日表达上呈现了动词与动词间的一一对应联系。如:“写完了”与“��き�Kえた”③中“写”对应“��き”,“完”对应“�Kえ”;“吃腻了”与“食べ�きた”中“吃”对应“食べ”,“腻”对应“�き”;“踢翻了”与“蹴ってひっくりかえた”中“踢”对应“蹴って”,“翻”对应“ひっくりかえ”。这种对应不仅仅是词汇义上的完全对应还有词序和汉字书写等形式上的完全对应。
  (5)由于上述诸多对应联系,我们可以认为日本学习者在学习“V1/V2(结果补语)”这类动结式动补结构时比较容易理解,使用上不存在太大问题。
  2、a1、搬到新家后我终于吃上了饭。
  施事/V1/V2/了/受事
  a2、新しい家へ引っ越した後で私はようやくご�を食べ上げた。
  a3、新しい家へ引っ越した後で私はようやくご�を食べ始めた。
  施事は�Mが/受事を/复合动词(Vます形/V2)
  (1)通过将上述例句与1a1、1a2进行比较发现,2a1、2a2、2a3的句型与1a1、1a2是完全一样的。但与2a1具有语义对应联系的只有2a3。即“吃上”与“食べ始め”具有对应联系。
  首先,汉语“吃上”的“上”的意思已由一开始的“物体从低处移至高处”的基本义演变成了现在的“动作发生”义,即“吃上”的实际意义是“开始吃”,因此与日语的“食べ始め(开始吃)”能够形成对应。我们把诸如“上”这种词汇义向语法义转变的过程叫做语法化过程,同理词汇义变化成语法义叫做语法化。④
  那么2a2的“食べ上げる”是“向上吃”或者“在上面吃”的意思吗?
  即使不知道“食べ上げ”的具体意思,按照整个句义进行猜测也知道显然不是。“上げ”与汉语的“上”的情况非常类似,也进行了一个语法化的转变。它的本来意思与“上”一样也表示“物体从低处移至高处”,但在组成复合动词时词汇义渐渐消失,变成了表示“完成义”的语法义。即“食べ上げ”是“吃完了”的意思。与此同时,“上げ”在表“完成义”时“上”的汉字形式也同时被虚化,而仅用跟它发音相同的假名代替,写作“あげる”。
  b1、请把水拿上来。
  b2、水を持ち上げてください。
  (2)影山⑤和石井⑥都认为像诸如“Vあげる”这样的词属于前景义为词汇义,但背景义中蕴含语法义。只要有足够的语境提示,蕴含的语法义是可以激活的。如2b2的前项动词表示位移义时,后项动词比较容易激活位移义。此时,2b2等于2b1即汉日表达可以形成对应(后项动词作为位移义即动趋式动补结构将在第二节进行详细阐述)。又如2a2的前项动词不表位移时,后项动词通常首先激活的不是位移义,而是终结义或结果义。此时,2a2不等于2a1,即汉日表达无法形成对应。
  (3)虽然汉日表达中后项动词都有语法化现象,但由于语法义不同,即使语序相同、汉字书写形式相同,仍然无法形成对应。   (4)由于上述原因,即使还是“V1/V2(结果补语)”这类动结式动补结构,但后项结果补语无法激活词汇义只能激活语法义时,一旦汉日表达中后项动词的语法义不相同,如果日本学习者仍然采用原本的对应联系的话,就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3、a1、公园里开满了花。
  V/adj
  a2、公�@に花がいっぱい�Dいてる。
  adv/V
  b1、她把房间打扫干净了。
  V/adj
  b2、彼女は部屋をきれいに�叱�した。
  adj/V
  (1)如3a1、3b1所示,在汉语中一般的单音节形容词和某些双音节形容词都可以作结果补语。形容词作结果补语常表示动作的结果使施事或受事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又如3a2、3b2所示,日语则会在动词前加上表示结果的修饰语(形容词或副词)。
  (2)汉日表达中出现了词义上的完全对应和形式(语序)上的相反对应联系,即“开”对应“�Dいてる”,“满”对应“いっぱい”;“打扫”对应“�叱�した”,“干净”对应“きれい”。
  (3)因此,日本学习者常常会用“状语/V”的形式表示动作结果。犯诸如“公园满开了花。”和“我把房间干净打扫了。”等错误。
  二、汉语动趋式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比
  1、a1、老师进了教室。→a2、先生が教室に入った。(入る)
  a3、老师把书放进了包里。→a4、先生が本をかばんに入れた。(入れる)
  b1、我出了房间。→b2、私が教室を出た。(出る)
  b3、我拿出了书。→b4、私が本を出した。(出す)
  (1)通过1a1、1a2、1b1、1b2的比较可以看出,在表达移动物的自主性移动或自然发生的变化时,日汉语在形式和词义上都完全对应,只需用单个的趋向位移动词进行表达。
  (2)通过1a3、1a4、1b3、1b4的比较可以看出,日语论文,当移动物不具有自主性,需要借助人为外力移动时,日语仍然可以用单个的趋向位移动词表达;汉语则不能,这时汉语要使用动趋式动补结构(即)的形式表达。
  (3)通过1a2与1a4、1b2与1b4的比较可以看出,日语中存在很多成对的自动词(1a2、1b2)他动词(1a4、1b4)⑦,而汉语中没有,例如日语要表达使役移动,可以用a4的“入れる”和b4的“出す”等他动词,而汉语就必须在“进”“出”等趋向动词前加上表示动作的方式、手段或原因的动词,以动补结构的形式表达。
  (4)综上所述,当移动物本身具有内在自主性时,汉语同日语呈现完全对应,都可直接使用趋向移动动词表达,这时汉语呈现出与日语一样的动词框架型语言⑧的特征;当移动物需要借助人为外力移动时,日语仍然可以用趋向移动动词表达,汉语则要使用动趋式动补结构的形式表达,此时呈现卫星框架型语言⑨⑩的特征。
  (5)因此当在用汉语描述如1a3、1b3等需要借助人为外力移动的移动物时,日本学习者经常造出“书进了包里。”或“我出了书。”等结果补语缺失或前项动词缺失的句子。这显然是误将汉日语进行完全对应,仍然用日语的单个趋向移动动词代替汉语的动趋式动补结构进行表达的结果。
  2、a1、*小王吃去了日本菜。
  a2、*我问来一下路。
  (1)2a1、2a2是日本学习者在用含有“来�M去”的趋向动词作动补短语造句时常犯的偏误。略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母语负迁移。日语中也有与“来�M去”相对应的趋向移动动词“来る(来)�M行く(去)”。
  在下列情况下汉语的“来�M去”构成的动趋式动补结构和日语的“来る�M行く”构成的复合动词形成完全对应。如:
  b1、我把他带来了。
  主体客体
  b2、(私が)彼を�Bれてきた。(来る)
  主体客体
  (2)可以发现2b1、2b2的动作主体与客体是同时移动的。即说话人“我(私)”与“带(�Bれる)”的客体“他(彼)”一起“来(来る)”。
  现假设日本学习者是按照上述对应联系才造成的诸如2a1、2a2等的偏误,试着将其还原成日语:
  a1、*小王吃去了日本菜。
  c1、王さんが日本料理を食べていった。(行く)
  主体客体
  a2、*我问来一下路。
  c2、(私が)ちょっと道を�いてくるから……(来る)
  主体客体
  (3)还原后发现2c1中,“食べる(吃)”与“行く(去)”是同一动作主体,表示的是相继发生的动作。即动作主体――“小王(王さん)”“食べてから行く(吃完之后走)”;同理,“�く(问)”与“来る(来)”也是同一动作主体,表示动作主体――“我(私)”“�いてから来る(问了之后来)”。这里的“行く(去)”与“来る(来)”表示的都不是客体的移动,明显与2b1、2b2所示的动作主体与客体同时移动的情况不同。同时,2a1与2c1、2a2与2c2在语义上也不存在对应联系。如果要与2c1、2c2形成语义对应联系,应该用汉语的连动结构进行如下(2d1、2d2)表达:
  c1、王さんが日本料理を食べていった。(行く)
  主体客体
  d1、小王吃了日本菜走了。
  主体客体
  a1、*小王吃去了日本菜。
  c2、(私が)ちょっと道を�いてくるから……(来る)
  主体客体
  d2、我去问一下路就来。
  主体客体
  a2、*我问来一下路。
  (4)综上所述,“来�M去”等趋向动词作后项,表示动作相继发生时,如果动作主体与客体同时移动,汉日表达在形式和语义上都形成完全对应,即汉语用含有“来�M去”的趋向动词作动补结构,日语用含有“来る�M行く”的趋向移动动词作复合动词。如果动作主体与客体不同时移动,汉日表达则不在对应。汉日语仍用含有“来る�M行く”的趋向移动动词作复合动词;而汉语则用连动结构来表达。   (5)这恰恰体现了日语复合移动动词的构词遵循及物性协调准则,而汉语则遵循有界性准则。日语的复合移动动词,前项表示的移动方式与后项表示的位移动作为同一主体发出;汉语的动趋式动补结构,后项表示前项动作造成的位置变化的结果,为前项设定界限,使之有界化,并不要求前后项为同一主体。
  (6)因此,如2a1、2a2的偏误绝非偶然发生。要让日本学习者明白汉语的动趋式动补结构是基于意义的组合,后项只要是前项引发的结果就可以成立,所以,其构成比日语的复合移动动词要自由得多。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汉语的这一类结构从形式上看也许与日语有一些对应,但在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上却很难形成对应。
  三、小结
  本文分别就汉语的动结式动补结构、动趋式动补结构与日语的复合动词进行了对比探讨。由汉日语言中诸多的对应、不对应联系出发,略论日本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动补结构时产生偏误的原因。特别是针对一些在形式上是互相对应但在意义、用法上有本质区别的地方,从汉日语言的语义、构词方式、遵循准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汉语的动结式动补结构和日语的复合动词在词汇义与语法义的激活问题上的语义对应问题。
  2、汉语的动趋式动补结构和日语的复合移动动词在构词方式上汉语属于卫星框架型语言,日语属于动词框架型语言;在准则上汉语遵循有界性准则,日语遵循及物性协调准则。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对外汉语教师了解日本学习者对汉语动补结构的习得情况。减少其母语负迁移的作用,降低偏误率,提高汉语动补结构的教育效果。(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影山太郎「文法と�Z形成」[M],�|京:ひつじ��房,1993
  [3]影山太郎「�釉~意味��D言�Zと�J知の接点」[M].�|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4]石井正彦「�F代日本�Zの�}合�Z形成�」[M],�|京:ひつじ��房,2017
  [5]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M].Cambridge,MA:MIT Press.2017.
  [6]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J],1995
  [7]王�W群「空�g表�Fの日中��照探讨」[M].�|京:くろしお出版.2017
  [8]王轶群《日汉路径移动动词的对比探讨》,日语学习与探讨,第3期[J],2017
  [9]鲁宝元「日本�Zと中国�Zの��照探讨と中国�Z教学」[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7
  [10]于康《语法律》[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7
  [11]林璋「“V/上”と「V/上げる/上がる」のアスペクト的意味,“2017’清华学院日本语言艺术国际论坛”,清华学院,2017年5月
  [12]盛文忠《移动动词来/去和行く/来る的汉日对比探讨――基于移动主体人称的考察》,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6卷第1期[J],2017
  注解:
  ①汉语语序为:SVO,日语语序为:SOV。这里仅针对汉语动结式动补结构与日语复合动词的对比,不考察汉日语序异同及日语格助词对句子的作用。
  ②日语中,Vます形和Vて形统称V连用形,即连接用言(谓词)合成复合动词的接续形态。
  ③“了”与“た”呈现出时态的对应,这里也不作为探讨重点。
  ④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⑤影山太郎「文法と�Z形成」[M],�|京:ひつじ��房,1993
  ⑥石井正彦「�F代日本�Zの�}合�Z形成�」[M],�|京:ひつじ��房,2017
  ⑦日语的自动词类似于不及物动词,他动词类似于及物动词。同时日语的他动词还包含了使动用法。
  ⑧动词框架型语言是以西班牙语和法语为代表,运动和路径用动词表示,运动的方式、手段则用附属成分表示。(Talmy(2017))
  ⑨卫星框架型语言是以英语和德语为代表,运动和运动的方式、手段用动词表示,路径用附属成分(即卫星)表示。(Talmy(2017))
  ⑩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I: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M].Cambridge,日语毕业论文,MA:MIT Press.2017.
  趋向动词“来る(来)�M行く(去)”作复合动词的后项,表移动方向时常用“Vて形/来る(来)�M行く(去)”的形式表达。此时的“て来る(来)�Mて行く(去)”不写汉字只写假名,即写作“てくる�Mていく”。
  在日语中,如果句末出现带有明显指称或方向性意味的表达时常常省略主语“私(我)”。
  影山太郎「�釉~意味��D言�Zと�J知の接点」[M].�|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J],1995
  王�W群「空�g表�Fの日中��照探讨」[M].�|京:くろしお出版.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