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男女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语言所受到的社会因素和传统艺术的限制就会有所异同。如日语中男女性别用语就各具明显的特征。这种性别用于的异同是日本社会人文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双重反映。同时,男女独特的社会艺术和心理特征也塑造了男女用语的不同特色。基于此,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讨了日本女性用语的特点及性别用语异同产生的根源。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语言;日语;性别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IX( 2017 )08-0255-02 引言 语言、性别、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言作为艺术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性别的不同使语言使用者在社会和家庭角色中自然而然地会将自身的性别异同作为一种社会艺术现象反映到语言中。决定这种性别异同的不仅仅在于社会根源,同时,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由此可见,语言性别异同探讨,是社会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探讨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日本,受到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女权运动的作用,女权运动先后掀起两个较大的波潮,日本女性反对男权、走出家庭的声浪越来越高,社会角色的转变势必会反映到语言实践中。然而,一直以来,利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探讨日本中女性用语的文章甚少。社会语言学领域对日语语言性别异同现象的探讨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日语中的女性用语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研讨日本女性用语的特征及其根源,日语毕业论文,主要研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异同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措施上的选择。 一、日语中的女性用语 众所周知,日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着明显的男女性别上的异同。所谓女性用语,指的是女性常用的语言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日语中也有相对应的男性用语。语言中存在的鲜明的性别异同是日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明显特点。它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日本自进入阶级社会起,男性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掌握大权,由于受中国儒家艺术的作用,“男权”、“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不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在日本的传统艺术中,人们理想的女性形象是温柔、感性和善良,而对男性的理想形象中多包括坚强、冷静和果断的性格特征。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艺术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艺术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异同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日本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其言语行为的种种限制,使其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了异同明显的女性用语。 日语中女性用语自平安时代就产生了,只不过那个时代的女性用语多是忌词。中世是女性用语的发展期。室町时代在女官中产生了“女房词”,成为现代日本女性用语的基础。到了江户时代,在幕府的艺术政策下,出版业的发展推动了女性用语的发展和繁荣,女性用语也由食物和餐具用语,扩大到女性在家庭中的一切活动用语,女性用语进入全盛时期。进入江户时代,出于对女性柔美特征的追求,女性用语以“女房词”为核心,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江户后期,出版了很多钟对女性的教养、礼仪规范的书籍。但随着女性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女性用语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衰退期。 二、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日语女性用语的特征 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使女性的言行受到社会因素和传统艺术的种种限制,从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了异同明显的女性用语。现代日语中女性用语的主要异同表现在语音语调、词语应用、表达方式等方面,其中词汇方面男女用语异同表现最为明显。 1.音质异同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异同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异同。日语中,男性普遍较多使用舌前音,音质含混模糊,咬字不清,而女性的语音柔美、清晰,因而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而且南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艺术底蕴的作用,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异同有着自然而然的关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关系。探讨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在日本,男性处于统治地位掌握大权,精华理直气壮、发音粗糙模糊,在非正式场合经常使用一些不规则的语音变体,如“ ”等。而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地位卑微,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使其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她们不能在社会工作中取得荣誉和地位。于是,日本女性在语音上追求优雅、规范的语音变体,通过高雅的、清晰易懂的标准音和优雅的举止获得声誉,博得人们的欢心。社会地位的异同致使女性说话时句末多用升调,回答问题时也经常带有疑问或征询的升调;男性则使用语气坚决,肯定的降调: 4.词语应用。古代日本时“纵向社会”是个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的身份制度。人们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阶层和身份来采取相应的言语行为。处于统治地位的男性经常使用一些傲慢、自大、粗俗的词语,甚至是俚语或诅咒语,以显示其社会地位的优越性;而女性由于社会歧视使她们无从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只有依靠她们的仪表谈吐博得荣誉。因此,日本女性除了最求优雅、规范的语音语调外,还特别重视使用礼貌,文雅的词语。由于社会环境和传统理念的作用,日本女性从小就被要求讲话要有教养,语音要准确、语法要规范、举止要文雅、禁止使用俚语和诅咒语言。这是社会观念与传统艺术对女性的特别角色规定,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社会言语行为的正确性期望比男性要高。社会期望迫使女性在说话和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比男子更加意识到使用礼貌、规范语言的必要性。 5.人称代词、感叹词、终助词。男性常用的人称代词,如“偻”、“俺”等,显得比较傲慢、粗俗,部分词语带有轻蔑或近乎责骂的口气。与此相比,女性经常使用的人称代词,如“ ”、“ ”等显得随和亲密、礼貌客气。较之男性经常使用的语感强烈,甚至粗俗的感叹词或终助词,如“ ”“ ”等,女性一般使用“ ”“ ”等语感柔和的感叹词或终助词。女性一般要比男性更多的使用郑重礼貌的人称代词,尤其是使用敬语称谓时,即使是夫妻间的相互称谓上也有明显的异同,丈夫称妻子是使用是上级称呼下级时经常使用的称谓词“ ”,而妻子则是用郑重礼貌的称谓次“ ”。 6.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探讨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作用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日语毕业论文,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7.性别用语随时代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也跟着变化,性别用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代表日本近代艺术的大文豪――夏目漱石的著作《三四郎》,略论里面的人物和语言对话,略论著作中男女人物在明治时期(1868-1912年)的对话,我们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明治时期的日本社会,显然存在着各个阶层。各个阶层都会有自己所属的言语,因此一听到对方说的话,便知道他所属的阶层。这在日语中我们暂叫做[位相]。它并不一定只在男女语之间存在,因为时代的不同、阶层的不同,说法也不一样。 三、日语语言中的性别异同与结论 在日语中,一般来说,女性的语言表达比男性会更为礼貌文雅。这一特征从日语的敬语与疑问句的频繁使用上便可见端倪。 但我们应该指出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异同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我们所讨论的男女语言异同,除了反映出男女个性的异同外,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异同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学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异同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异同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异同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异同现象的探讨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探讨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略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异同与阶层异同之间的联系。日语中的女性用语的产生是日本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代表着日本当时社会的价值趋向,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艺术、地位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艺术历史内涵和深厚的社会现实底蕴。女性用语成为现代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日本中占有重要地位。女性用语在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则的两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有别于男性用语的特征、语音,词汇、句法都显得更加规范、优雅和标准。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异同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艺术的因素。鉴于这种语言特质,日语中性别语言的异同探讨,成为了社会语言学、言语社会心理学、言语社会学等领域的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