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日语口译课程的特点及教育措施探寻[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各行各业对口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日语系承担着培养新形势下日语口译人才的重任,为此,口译教师必须把握口译课程教育的近况与特点,根据教育规律和专业特征,采用适合口译课程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措施,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育效果,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实践型日语口译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高职日语 教育近况 口译特点 教育措施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日语系,口译课程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也相应地日益受到重视。日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和运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其应充分了解口译教育的近况和特点,认真略论口译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手段,想方设法地强化教育效果,为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拟从日语口译教育的近况、特点及教育措施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日语口译课程的教育作了粗浅的研讨。 二、日语口译教育的近况 高职院校日语系的口译课程,一般开设两个学期,每周两个学时。在这有限的教育时数内,究竟能否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呢?作用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有学生的因素,又有教师和教育内容的因素,我们不妨从这些方面简单略论日语口译课程的教育近况。 1.学生方面。相比本科生,高职生的语言功底相对薄弱,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欠缺,对学习的热情不够浓厚;部分学生因为艺术素质不高而出现自卑心理,以至于缺乏参与课堂互动的勇气和信心。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和消极态度,无疑会作用教育效果。因为口译课程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紧跟课堂节奏,否则将事倍功半。 2.教师方面。由于高职日语系开设时间短,日语教师尤其是口译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任课教师多为本科毕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不少口译教师跟上精读课一样,喜欢向学生灌输语言知识、纠正语法错误,忽视口译课上应有的课堂训练和教育实践。一些老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充分活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仍一味地依赖教材或讲义,以致课堂教育死板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年轻教师则缺乏相应的教育经验和科研能力,完全按照自己的套路教育,或者沿用自己学院老师的陈年教育措施,这样无疑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教育内容方面。当前市面上的日语口译教材不多,而且绝大部分是供本科院校使用的,面向高职院校的教材寥寥无几。这些口译教材,或者理论性内容的比例太大,或者仅仅是对话或短文的中日文互译,多数没有涉及具体的口译措施和技巧。并且教材基本局限于文本形式,没有直观形象的图片或音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日语口译教育的需要。 当然,除了上述三方面,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教育效果。比如一些高职院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口译课程开课人数超过三四十人,这样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无法控制课堂活动,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有的院校教育硬件设施跟不上,不能提供必要的多媒体教育设备;还有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口译课程,或者将其设为选修课,甚至干脆没有口译课程,等等。对这些不良现象,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纠正。 三、日语口译教育的特点 日语口译,就是译者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某种信息在日语和汉语之间对等转换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日语口译就是实现日汉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工具。日语口译的这种交流性质和表达方式,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特点,归纳起来,日语口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的实战性。清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这是基于笔译的理论而提出的。由于口译具有即席性和实战性的特点,因此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全按照笔译的标准,既要做到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按照原文的文体风格和表现手法去翻译。近年来,翻译界提出了类似的口译标准,即“准、顺、快”。“准”与“信”相对应,它是口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其灵魂所在。但是“准”只是译文与原文在信息方面尽量做到等值,在语法和风格方面无法完全对等,显然跟笔译的“信”存在一定的差距。之所以有异同,是因为译员还要顾及“顺”,即译文要顺畅、流利,符合语言表达习惯,这样才能让人明了,才能达到翻译和交流的目的。口译的第三个标准是“快”,即快速反应、即席翻译,因为口译的现场性和即席性要求口译过程不能过长,要求译员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要迅速果断,这样才能使双方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口译的现场实战性要求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2.语言的综合性。外语学习离不开视、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但似乎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视、听、说、读、写的目的是“译”,也就是说“译”是融合前面几项内容的。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视听或阅读来输入信息,然后经过脑袋的加工和处理,最后才能以说或写的输出方式将译文表达出来。所以日语口译是一项集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它要求译员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以及视、听、说、读、写等语言处理能力。其中的“视”指的是译员要注意观察口译现场的情况,读懂当事双方的表情和举止,及时应对突发情况;“听”就是考查译员的会意能力,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双方提供的信息;“说”是指在译员对信息把握不准的情况下,经短暂思考后说出必要的内容;“读”要求译员把记下的要点准确读出来;“写”则要求译员将所听到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记录下来。因此,日语毕业论文,口译是应用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操作能力,译员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培养敏锐观察、灵活应变、快速记录等非语言因素的能力。 3.个体的操作性。口译的现场实战性决定了口译必须讲究一定的速度,跟上当事人讲话的节拍,以保证商谈或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日语口译人员首先要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维、冷静的头脑、敏捷的反应、果断的态度等。为避免措手不及,译员在事前应做好必要的功课,比如查找相关资料、把握关键内容、准备专业词语等。译员平时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掌握各种口译的措施和技巧,做到未雨绸缪。除了心理素质外,译员的个人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承担的口译任务中,译员或多或少地会接触当事双方的一些观点看法或商业秘密,日语口译人员在这方面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严守操作规程,遵守职业道德。另外,日语口译人员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基本礼仪常识,做到衣着得体大方、言谈举止得当。 4.跨艺术交际性。中日两国自古以来艺术交流密切,在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尽管如此,两国之间的语汇特征、思维意识及生活习俗等仍然有所异同,这些异同无疑成了中日跨艺术交际中的绊脚石。在日语口译实践中,译员作为交际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尽可能地消除因两国艺术异同而造成的麻烦和误解,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与困惑。为此,译员必须了解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艺术背景知识,认真略论和探讨两国间的各种艺术异同,在口译中力求准确、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造成的跨艺术交际失误。 四、日语口译课程的教育措施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提供交流与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创造条件发挥其主观能动影响,从大量实践和操练中提高口译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课堂教育。 1.互动式教育法。这种教育法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其根本特点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效方法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互动式教育法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际、学会审美,激发求知欲,日语毕业论文,而且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法应用在口译课堂中,最简便易行的是做同声传译的练习。比如可以采取以三人为一组的方式进行互动,先由一名学生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日语文字材料,另一名学生充当翻译进行即席翻译,每读完一句或者一小段,就立即由第二名学生译成汉语,然后由第三名学生还原译成日语。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坚持反复训练就能提高口译的基本素质,为将来口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式教育法。口译教师可以开动脑筋,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口译现场,让学生置学于活泼生动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说,由教师事先设定一个特定的口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发挥和创作。比如设定一个中日双方进行商务谈判的模拟会谈场面,先由教师将谈判的主题和需要完成的任务告知学生,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其中的两组分别扮演中日谈判的双方代表,第三组则扮演译员。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组织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在真实、直观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口译能力和跨艺术交际意识。实践证明,用这种情景交际的措施进行口译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3.体验式教育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以一些日本公司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学活动。日语口译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到实训基地进行实地教育。可以安排一些优秀学生到公司担任现场口译工作或者跟班见习,也可以分组或分批地去观摩口译现场,让他们真实感受口译活动的现场氛围,实地了解口译工作的性质与要求。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可以利用校内的口译模拟实训室开展类似的模拟训练。另外,口译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设备,播放各种场面的日语口译录像资料,让学生边观看边讨论边略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一些口译技巧、译语得失、现场应对策略等,这样既加强了口译技能的训练,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4.开放式教育法。为打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时空界限,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远程学习系统等,开辟第二口译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译训练机会,多渠道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强化其口译技能的训练。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机会有限,这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口译教育非常不利。引入开放式的柔性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日语水平和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进行训练。网络资源层出不穷,而且更新及时,学生通过网络不仅能接触到海量的口译训练材料,还能随时与在线的其他口译学习者进行交流,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口译水平。 总之,我们在日语口译课程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育内容、专业方向、现有条件等,分别应用或穿插适当的教育措施,以期强化口译课程教育效果。 五、结语 日语口译是一项综合的语言技能,它的特点决定了译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底、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灵活的口译技巧及较强的跨艺术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口译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教育内容,探讨并实践与口译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措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切实强化教育效果。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日语口译译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芳琴.从口译的特点看口译教育[J].四川外语大学学报,1999,(7):77-80. [2]王颀.口译理论与日语口译教育实践初探[J].上海翻译,2017(1):42-45. [3]仲伟合.专业口译教育的准则与措施[J].广东外语外贸学院学报,2017,(5):5-7,31. [4]李传坤.日语口译实践中的跨艺术交际[J].科教导刊,2017,(9):209-210. [5]秦勉.网络环境下口译教育模式的创新思考[J].外语探讨,2017,(3):49-51.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厅教学教育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日语口译课程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JGA288)的探讨成果之一。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