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陆续在多个领域都有交集,艺术方面自然也会有所接触,而笔译是中日双方艺术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环境和笔译者水平的异同,导致翻译的著作参差不齐。本文将引入奈达对功能对等理论,进一步研讨笔译中的译者对意义的理解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笔译;中日艺术 奈达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定义是:所谓的翻译,即在译入语中选择一种既贴切又自然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原文的各种信息。最重要的即意义,然后是文体和风格。后期又在《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提出“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一、笔译中意义的理解和分类 《心》是夏目漱石写于1914年的代表著作,文章中出现很多惯用句,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一方面,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艺术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有利于惯用句的翻译,另一方面,考虑到中日历史艺术,风俗习惯等异同,惯用句表达的异同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翻译时很容易出现问题。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中文的语言习惯进行准确的翻译,并不容易。夏目漱石《心》共有七个版本(董学昌、周大勇、于畅泳、林少华、陈苑瑜、竺家荣),本论文选取其中的两个版本(林少华、竺家荣),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惯用句方面,采用实例略论法,对意义契合的程度进行量化略论,而不是停留在语感、语法层面的略论,从另一个角度略论惯用句的中译本。因为功能对等概念相对模糊,为了能够达到量化,日语论文,本文引入刘宓庆对意义的理解和分类。 “概念意义”指词、词组、句及超句群(语段)等四个层次的语义信息或语义内容。 “语境意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还包括由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及接受者因素所决定的以上四个层次的语义信息所具有的感情色彩、情感、暗含义等等,统称为“情景意义”或“功能意义”。词的语法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属于词语的联立含义。 “形式意义”是指语言文字形式或章句安排及篇章结构在形式上的特征。 “风格意义”指原文风格所表达出来的种种意义,包括问题特征及作家个人的用语及行文特征。 “形象意义”指词语的修辞比喻义。 “艺术意义”指语言载体所反映的民族艺术和心里素质。 二、笔译中的的量化标准及考察办法 文学著作的翻译很难通过一个量化考察,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处,我们为了考察惯用句的翻译和原文意义的契合程度,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比较。著作中的惯用句的翻译,“概念意义”和“语境意义”非常基础,按照各3分计算,其他的“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艺术意义”按照各1分计算。本文将结合上下文对惯用句,从意义这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例一: 身を切られる 「どうぞ�Lさずにいって下さい。そう思われるのは身を切られるより辛いんだから」と奥さんがまたいった。「これでも私は先生のためにできるだけの事はしているつもりなんです」 林译:“尽管直说好了。被人那么认为真的比切腹割肉还痛苦。”太太继续道,“不过,我还是自以为是为先生竭尽全力了的。” 竺译:“你坦率地说吧。被别人这么看,比杀死我还痛苦。”她又说“我自认为为他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 根据新明解国语词典“身を切られる”意思如下。 からだが切られると非常に痛みを感じるように、ひどい寒さやつらさがその人を苦しめる。(就像感受到身体被砍一般的疼痛,严寒和痛苦折磨着那个人。――笔者译) 当“我”和夫人谈话,问及先生为什么不参与些社会活动时,并不知道确切原因的妇人的一句回答。 从概念意义上来说,林译更胜一筹,基本是完全贴合了惯用句的意思,竺译和原文的概念意义是有距离的。从语境意义来讲,竺译采取夸张的手法翻译了惯用句的意思,更深刻的表达出夫人当时痛苦的心情,让读者切实体会到那种无法理解身边的丈夫,还被外人误解的悲痛之情,略胜一筹,当然,林译的译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形式意义上虽然没有翻出被动态但是并不作用意义的理解。风格意义来说,夏目漱石的《心》是“后爱情三部曲”中的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先生”的悲剧和孤独,剖析人性深处的利己主义和妒忌心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同于《我是猫》,并没有什么诙谐的的描写,也很少出现夸张、比喻等等手法,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林译更符合原作的风格意义。修辞角度来说的话,竺译的夸张自然更好的发挥了修辞意义。从艺术角度来看,惯用句在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意义,两个翻译都可以认为处理的非常好。换算为分数表示,概念意义:林译3分,竺译1分;语境意义:林译2分,竺译3分;形式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风格意义:林译1分,竺译0.5分;修辞意义:林译0.5分,竺译1分;艺术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各意义总和来看,林译:8.5分,竺译:7.5分。 表格表示如下, 例二: 仕方がない 先生も奥さんも、今のような�B度でいるより他に仕方がないだろうと思った。 林译:无论先生还是太太,想必都只能采取现在这样的态度。 竺译:我想先生也好,夫人也罢,除了现在这样的态度之外,日语论文题目,不会有其他可能吧。 根据大词林“仕方がない”意思如下 ①する手段的措施がない。(没有办法――笔者译) ②どうにもならない。困ったものだ。(无论如何也办不到。为难困扰。――笔者译) ③やむをえない。(没办法,不得已。――笔者译) ④たえがたい。がまんできない。(不能忍。不能忍受――笔者译) “我”在回家前曾经拜访先生,讨论起“我”父亲的病,先生问夫人是否会死在自己的前面,尤此引起两人对死亡的讨论,我坐在反乡的车上,回忆起先生的话,不禁发出上句中的感叹。 从概念意义上来看,是表达一种毫无办法的消极的意义,林译完全贴合,而竺译在这方面离的有点远。从语境意义来讲,后文我们知道“先生”最后走向了自杀,前面和夫人讨论死亡所采取的悲观的态度并非不无道理,此处“我”的想法也透出那种关于无可改变的事儿的悲凉无奈的态度,林译充分的将这层语境意义表现了出来。形式上来讲,原文并没有使用特殊的形式以达到某种效果,两种翻译都说的通。风格意义,林译的翻译风格更符合夏目漱石的风格。修辞意义,原文并没有使用特殊的修辞手法,译文也是自然的翻译,都处理的没问题。艺术意义,并没有特殊的艺术意义。换算为分数表示的话,概念意义,林译3分,竺译1分;语境意义,林译3分,竺译1分;形式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风格意义,林译1分,竺译0.5分;修辞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艺术意义,林译1分,竺译1分。各意义总和来看,林译:10分,竺译:5.5分。 三、结语 功能对等认为翻译即是翻译意义。对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本文采取刘宓庆的对意义的定义和分类。在翻译惯用句,因为很难有定本,因此译者发挥主动性的空间很大。从功能对等角度来看,林译本在这两处惯用句的处理上和原文的意义的契合程度相对较高,成功地在译文中表达了原文的意义。而竺译在意义的传达上和原文意义契合程度较低。 在今后的探讨中,会采取问卷的形式,尽可能客观的略论意义契合程度,并略论契合程度低分原因和问题,总结契合程度高的经验。此论文仅提供一种方式,作为今后论文的参照。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企业.2017.10. [2]宋丽丽.『雪国』の中�U文における比�嗓挝膜畏��U法についての比�^探讨�D�C能的等��理�の角度から.西安外国语学院.20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