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本科专业课程“日本文学史”教育研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日本文学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基于高校当前课程设置、教育条件等因素,从教材选取、授课方式、考查机制三个方面研讨了解决方案,高校应结合自身的课程设置及学生特征,自行选取或编写一套适合自己学校需求的教材,并通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措施,切实可行的考查机制,方能有效摆脱日本文学史课程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本文学史 教材选取 授课方式 考查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9.056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in Japanese Undergraduate Course
  ZHANG Yongliang
  (Japanese Depart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 Jap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curriculu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However, in teaching exists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present curriculum setup, teaching conditions and other factors,日语论文,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selection, teaching way, examine the mechanism of three of solu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their own curriculum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self selection or write a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their own school textbooks, and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people-oriented, practical examination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get rid of the dilemma faced in the Japa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curriculum teaching.
  Key words Japanese Literature History; material selection; teaching methods; examination mechanism
  0 引言
  日本文学史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参见马兴国的《日本文学基本特征及日本文学史探讨意义》,①在此不再赘述。如何把如此重要的内容融入到日语本科专业的教育之中,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在日本文学课的教育中,主要存在“师资薄弱、学生兴趣不高、教材编选不当、教法单一等问题”。②针对上述问题,很多学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刘晓芳指出,“日本文学课程在日语系的课程设置中普遍不大受重视……要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并首先从教材建设入手。”③本文基于高校当前课程设置、教育条件等因素,主要从教材选取、授课方式、考查机制三个方面来研讨解决方案。
  1 教材选取――把握时代脉搏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需求,受大众艺术的冲击,当今学院生更喜欢接受“碎片化”信息,以引起即时性的快感,然后如过眼云烟般把这些信息抛到脑后,并不去凝神定气地贯穿和玩味信息相互间的妙处。因此,针对“史”之类的课程,学院生普遍缺乏好感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近年来高校本科教育改革推出了缩减课时等举措,致使理应培养学生知识系统性、逻辑性、鉴赏性的日本文学课程也受到了作用,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日本文学史课程只设置了一个学期,并且每周只有2课时。
  选取日本文学史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是窥斑见豹还是全面梳理。由于课程的学时限制,大多数高校采用窥斑见豹的方式,要么选取在各时期罗列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的教材(如崔香兰的《新编日本文学史》,要么选取只有古代文学史(如高汉文的《日本古典文学史》或近现代文学史(如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近代文学史(第三版)》的教材。这不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措施,不过却与教学部印发的《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中“通过日本文学史的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日本文学产生、发展的过程”④的要求有出入,并似乎存在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等方面的缺憾。对此,丁跃武、宿久高做过专门的探讨,⑤本文拟提出一种方案,诚待学人们批评指正。
  在1998年“日本文学史课题组首次专题研究会”上李均洋认为,日本文学史的探讨是老课题,又是个新课题。他提出应该从“变体现象”⑥着手探讨日本文学的发生、文体的演变、美学观念的嬗变。笔者从中得到了我启发,结合以往多种文学史教材的优点,笔者在本校的教育实践中自行编写了一套讲义。讲义依照文学史课程只有32学时的情况,共安排16讲内容,尽量做到结构合理、知识丰富、逻辑清晰、全面系统。各讲分别是:(1)(2)日本文学的时代概观;(3)史书、祭祀文学、歌谣;(4)说话文学和汉诗文;(5)(6)和歌;(7)连歌、俳谐、川柳、狂歌;(8)近现代诗歌;(9)物语;(10)汉学、国学、宗教文学;(11)日记、随笔、纪行文、剧文学;(12)明治时代前的小说;(13)(14)(15)(16)明治时代后的小说。   要点说明:
  (1)前2讲概述日本文学沿历史变迁的时代背景,总领整个日本文学的时代脉络,后14讲编写日本出现的主要文体。总体上是围绕文学自身的“文学性”进行编写,因为“文学史的本质涵义应提升为对‘文学性’的把握,也是对人的存在本身的深入理解的过程”。⑦另外,针对不同的文体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采取或繁或简的方式进行编写,比如和歌和小说在日本文学中的比重较大,所以编写了较多内容。
  (2)注重“史”的内涵,梳理出各个文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变迁。日本文学史不是著作选读,而是对著作发展变化规律的探求,因此,“要在历史的结构框架上,以文学思潮为中轴,纵横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几个相互关系而又不尽相同的环节中展开,并以作家和著作作为切入点,进行多向性的、历史的动态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透过文学现象,深入揭示文学发展的态势和更本质的东西”。 ⑧
  (3)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而不只是以我国自身的文学审美视角来选取和整理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应用比较的措施,对各种文学联系进行的跨艺术的探讨”(王向远语)。这个“比较”不是做价值判断,孰优孰劣,而是“寻求世界各国文学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⑨只有这样的情怀,在编写日本文学史时,才不至于导致素材选取的偏颇。
  (4)文本篇幅的长短符合学时的需求。针对本校只有32学时的特点,讲义共有12万余字,分为16讲,以供每周2课时的授课使用,另附28万余字的注释材料,以供扩展知识使用。并且通篇采用日语进行编写。
  2 授课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教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许多学人提出了理论上的可行性。比如要(1)趣味性与知识性相融合;(2)课堂授课与讨论相融合(课堂讨论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正确引导相结合);(3)文学史与文学著作相融合;(4)文学史与艺术史相融合等等。不过这些都是文学史的外延,讲授起来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没有深入到文学史的本质,面对只有32学时的尴尬局面,纵有万般能耐,也会觉得无计可施。如何追求本质,并合理、有效、科学地完成教育任务,恐怕只有“老老实实、中规中矩”讲授日本文学史自身内容这一种形式了。不过我们可以在讲授手段上下些功夫。
  2.1 汉语讲授
  考虑到要培养日语语言能力和正确掌握日本文学相关名词,讲义采用日语书写。然而,因为“日语表述比汉语拖沓”,⑩如果采用日语讲解,定会延长授课用时,并且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对培养学生对文学史的兴趣有害无益。
  2.2 趣味性刺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也需要培养,一个新鲜的授课系统,可以成为兴趣的刺激源。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有云:“入道之初心,功成之师匠”。 面对新鲜事物时,我们都有好奇心,想来看看,此时的心态即为“初心”。面对日语系需要背单词、记语法、诵课文、练听力、学说话等一系列“碎片化”功课的情况下,再把知识庞杂的日本文学知识搞清楚,关于学生来说恐怕是一场灾难。
  我们可以蜻蜓点水般讲述日本各文体的发展规律,渐进式梳理文体的产生、发展、繁荣、衰退、革新等阶段,并列举出各阶段代表性的文学事件、思潮、理念、作家、著作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2.3 总结文学理念
  比起长篇大论来,一个核心词汇也许更深入人心,针对某个文体的发展过程,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核心的“文学理念”,并以此展开的话,掌握起来更为轻松。
  下面以和歌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和歌的文学理念,我们需要记住这样五组词汇:“ますらをぶり”、“たをやめぶり”、“幽玄”、“平板”、“多��性(しらべ・写生 叫び・�辘ǎ�”,这可以依次对应和歌的发生、发展、繁荣、衰退、革新各阶段。并且可以进一步去关联代表各文学理念的时期、作家、著作等词汇。比如“ますらをぶり”关联“上代、万叶集、大伴家持”等;“たをやめぶり”关联“中古、古今和歌集、纪贯之”等;“幽玄”关联“中世初期、新古今和歌集、藤原定家”等;“平板”关联“中世后期、十三代集”等;“しらべ・写生・叫び・�辘ā惫亓�“近世~近代、桂园派・正冈子规・伊藤左千夫 长�V节”等。其实,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关联下去,篇幅所致,不再多言。
  2.4 多媒体教育
  肖霞曾提到,“对高校文学课的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措施,引入多媒体教育,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插入图像、影像、使学生具有‘在场感’”。 多媒体的确为课程教育提供了便捷,也能使学生快速融入其中,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过也不能一味强调感受性,忽略了架构知识理论的必要性,不然就有可能事与愿违。
  对此,我们可以按照下列要素来制作多媒体课件:(1)选取和知识本身有密切关系的视频影像,一定要密切相关;(2)尽可能把文字转换成图式来呈现;(3)视频影像等资料不能大于知识本身;(4)多媒体呈现形式不应过于花样翻新,这样容易导致眼花缭乱的感觉。其实,结合多媒体不等于完全依赖多媒体,在授课中偶尔穿插幽默型的语言,也能起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2.5 课外“教育”
  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教育,还应包括课外的“教育”。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教师互动,乃至达到心灵沟通的程度,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沉浸其中,玩味享受。
  我们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网络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来完成课外“教育”。上述讲义中提到的12万字,是为课堂教育设置的,其余28万余字的注释部分则是为课外“教育”设置的。当前本人在每次课的课外采取的具体“教育”方式主要包括,(1)让学生提炼每一条注释的核心词汇,并相互交流;(2)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内容制作成课件、甚至是网页,以供在自设的网络平台(如朋友圈、QQ群等)上分享;(3)让学生设置选择题,并给予修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4)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学课题做初步的调查探讨,完成小论文,并择优呈现在课堂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高校还采用了比如网络课堂辅助教育等更为先进的手段,借助于此可以突破授课时间和学习资源等的限制,从而使之成为“跟踪和指导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有指导的发现性学习”、“促进协作式学习”。
  如此说来,课外“教育”的内容稍显繁多,其实是分组进行的,也不是把所有的课外“教育”方式让同一届学生尝个遍,会因材施教,所以并不给学生制造过多的压力。这虽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不过由于本校日语系是小班化教育(只有1个班、30人左右),所以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再说教师不只是课堂上的教师,还应该是一生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职责和义务尽其所能倾注所有心血。
  3 考查机制――提高自主意识
  我们应该通过课堂出勤、完成作业情况、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出勤情况占最终成绩的5%,完成作业情况是针对课外“教育”而言的,可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
  2017年起每年12月份由教学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并实施日本专业八级考试,其目的是为了检查《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的执行情况,其中就包含日本文学史方面的选择题。其实,选择题具有知识密集性的特点,关于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牢靠。
  本课程期末考试的方式是以选择题为主,共占80分,题目主要来自历年专八真题和历届学生设置的题目,日语论文,共800余道,剩余20分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对要点把握的能力、对逻辑略论的能力等。
  让学生自己设置的题目出现在期末考试中,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这定能调动学生参与教育、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也能对学生在课外“教育”学习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结合各自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特征,各高校都应自行选取或编写一套适合自己学校需求的教材,并通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措施,切实可行的考查机制,方能有效摆脱日本文学史课程教育中面临的困境,方能促使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意识。笔者承担日本文学史课程7年来,一直通过以上措施进行授课,受益颇多,收获也颇丰。
  项目基金:本文系南京林业学院2017年“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日本文学史》课程建设”(项目号:163102695)成果
  注释
  ① 马兴国.日本文学基本特征及日本文学史探讨意义.日本探讨,1998(4):74-79.
  ② 孙立春,连永平.高校日本文学课教育近况调查和对策探讨.文学教学,2017(1):126.
  ③ 刘晓芳.对于日语系文学课程教育的一些思考.日语教学与日本学,2017(00):26-35.
  ④ 教学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系高年级阶段教育大纲.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社,2017:6.
  ⑤ 丁跃武,宿久高.国内日本文学教材出版近况与开发策略.出版发行探讨,2017(11):69-71.
  ⑥ 王纪宴.“日本文学史研究会”在京召开.外国文学评论,1998(1):98.
  ⑦ 孟庆枢.在世界艺术场域中的文学史建构:以近代日本文学史的建构为中心兼中日文学史比较探讨.深圳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7.
  ⑧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学院出版社,2017:4.
  ⑨ 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7.
  ⑩ 王向远.日本文学史探讨中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山东社会科学,2017(4):95.
  原文为“その道に 入らんと思ふ 心こそ 我が身ながらの ��匠なりけり”,笔者译
  肖霞.跨艺术的选择与接受:论高校日语系文学课的教育方式与措施.山东外语教育,2017(5):55.
  连永平,孙立春.网络课堂辅助下的日本文学课教育探讨.中国成人教学,2017(1):145.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