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四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在日语中使用。狭义的说,它是汉族的文字;而广义的讲,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日本的文字是由中国的汉字演变过来的,所以无论日语文字怎么进行改革,最终也无法脱离汉字。无论到什么时候,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也是同出一宗,血肉相连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汉字;作用;发展 一、汉字在日语中的演变 1.1 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日本对汉字的简化,其措施和我国的大同小异,大致可分为同音代替、同义代替、草书楷化、采用古体、更换、简省偏旁、记号代替、保留轮廓等。 (1)同音代替:在不引起意义混淆或误解的前提下,用一个笔画少的字,或用一个笔画多而常用的字,代替一个或几个同音或音近的字。例如:“稀”作“希”,这是以笔画少代替笔画多的字。下面的“昏”作“混”,则是以笔画多的字代替笔画少的字,不过,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则是占极小部分而已。日本采取这种措施,大大减少了汉字的数量,达到了限制汉字使用的目的。 (2)同义代替:以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例如“必/”改为“必要”,“元旦”改为“元日”,“/辰”改为“/生”。同义代替和同音代替一样,被代替的字,尽量淘汰不用,它的字义已经由代替字担任,所以代替字的意义就会扩大,这也是精简汉字、限制汉字数量的有效手段。 (3) 草书楷化:中国草书创于汉朝,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式极度简化。它一般保持了原字的轮廓,所以一般草体子不难辨认。那些被大家所熟知的草体字,把它的连写笔画分开,叫做“草书楷化字”。 (4) 更换、简省偏旁:和我国的简体字一样,日本的这一类字多属于形声字,要更换的偏旁大多数都是声符,用一个笔画相对较少的字来更换原字中笔画较多的形符和声符。例如:知(疑):痴(/)。另外,还有一种省略字的一边或者一角的简化措施。 1.2 国字的产生和变迁 日本古代并没有文字,与中国交往之后才引进汉字,并作为本国文字使用。但是用汉字记录日语时,并不能完全表达日语的实际要求,特别是日本独有事物、概念,无法用合适的汉字来表示。而古代日本人又极其推崇汉字,日语毕业论文,所以日本人根据日语表达的需要,利用汉字的造字法,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国字从奈良时期就开始使用,在平安初期《新撰字镜》中,就已经收录了400多个国字。另外,《古事记》中被发现有至今仍在使用的日本国字。因此,可以说日本的国字产生于7世纪。 那么国字又有哪些显著的特征呢?首先,国字是和制汉字,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汉字;其次,国字主要是用《六书》中的会意法创造出来的;最后,国字主要用训读,极少数才会使用音读。 二、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曲折发展 2.1 古代(奈良、平安时代) 把汉字带入日本的,并不是正宗的中国人,所以在以训读为前提的标音措施下,逐渐脱离了汉语的语序,产生了日语独有的语序。到了《万叶集》时,汉字的使用已经相当熟练。为了使表意汉字和表音汉字在形态上实现区别,除了像诏书那样根据文字大小来区分之外,就只有改变字体了。于是就出现了草体化合省略化两种措施。草体化是把真假名的草体尽量简化;省略化就是截取真假名的一部分作为整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平假名的由来。从使用汉字记录语音到创造假名是日语标记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历史意义。汉字作为平假名产生的基础,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内部原因是汉字本身就存在简体和草书,外部原因是日本人精通汉字书法和汉语言文学的写作,这些都促成了平假名的形成。 2.2 近代(明治时期) 德川幕府末期开通港口之后,西洋文化逐渐传入了日本。外语翻译的各国名著也不断出现在日本社会中,还出版了日英、英日辞典等。但是汉文在日本依旧占权威地位,实用大量汉语直译的直译体也很流行。但是想要限制、废除汉语,把文章翻译的更加通俗易懂的学者却依旧大量使用日语固有词汇和俗语。福泽谕吉就是最早提出限制汉字论的,他在《西洋旅行指南》中,把“会社”翻译成“组合”,把“保险”译成“请和”。但是像这种源于俗语和古语的译法并未获得普遍认可,翻译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赖简介严密的汉语。到了后来就不依照汉字字典,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了,于是造出了许多生硬的汉语词,并开始用汉字来标记外来语。但是随着西洋的学问逐渐代替汉字和汉语,再加上汉字的字体复杂,同音异义语的增多,日本开始废弃汉字,直接用外语的发音来标记外来语。 2.3 现代(二战以后)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日本社会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旧事物逐渐被淘汰,人们迫切渴望接触新事物。在这样的风潮中,1945年11月27日召开了战后第一次国语审查大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对《标准汉字表》的再讨论。《当用汉字表》和《现代假名的用法》被称为现代日语标记的出发点。1946年11月16日内阁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包括1850个汉字,并称它们为“表内字”。还明确了使用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当不能用《当用汉字表》内汉字书写时,用一下的措施进行标记:改换为同音字;汉字假名混写;全部换成假名;改为表示相同含义的其他说法。 三、汉字对日本文化的作用 日语的外来语原本应该用片假名来书写,汉语词汇关于日本人来说也是外来语,但是至今仍然使用汉字来书写,这样的情况在任何其他语言中都是不可想象的。此外,日本人还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创造了假名及“和制汉字”。汉字就是日本文字的基础。回顾日本的文化史,所有历史文献、文学著作等,都是用汉字或者汉字与假名共同记载的。我们可以说,汉字就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并已经深深的深入到每个日本人的血液之中。语言和文字就是现代人与过去的人们乃至未来的人们思想交流的工具。废除汉字这一举动就等于割断历史,隔绝未来。而且,语言文字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血肉相连的,它是千百年的历史沉淀的产物,并不是政府或者天皇一道条令就能立即消失的。前文的文字改革结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四、结论 日语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日语毕业论文,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汉语同日语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汉字传入日本以来,汉字在日本文化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字在日本的各个时期有各自发展的特点。日本人为了使汉字更加深入日本人的生活,更符合日语的书写习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简化了汉字,制定了“当用汉字表”,更发明了日本人独有的国字和二战后使用的新字体。 如今的日本人早已经将汉字视为日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日本人所具有的“敏感性吸取新事物”与“忠实的保留旧事物”这两种对立的特性在对待汉字的问题上实现了共存,并达成了巧妙的统一。 日本人进行的汉字改革,限制汉字数量,简化汉字的写法,规范汉字读音这些举措是必然且正确的,但是废除日语中的汉字是行不通且愚蠢的。汉字同日语是骨肉相连的,汉字也是关系中日文化的桥梁。 总之,纵观日本历史,日本文化与经济的进步无不与汉字有关,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如今如此发达的日本。 【参考文献】 [1]林史典.日本之汉字[M].岩波书店,1977. [2]相马龙夫.解读日本古代文学[M].新人物往来社,1978. [3]池上真造.日本语的历史[Z].文字之渊源,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