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与中国的赠答文化的异同[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赠答礼仪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民族心理的一种映射。礼物的包装是赠答礼仪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通过介绍和略论中日两国的礼物内容及包装的不同侧重点,进而略论中日两国人民在赠答礼仪中所体现出的社交心理:中国人注重“人情”,日本人则注重“义理”。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赠答 中日 交际 相异
  互相赠送礼物即“赠答”。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以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敬和爱意,用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协调与周围人的人际联系,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赠答行为不仅可以加强集团内部的家人、亲戚、近邻之间联系,同时还可以加强地域共同合作的意识,促进集体内部共同合作的影响。
  因此“赠送礼物”已经像“润滑剂”一样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如今的社会中,相互赠送礼物作为一种人类交流的媒介,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并且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时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
  纵览古今中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某个时期,在人与人的日常接触过程中,小到走亲访友,大到国家外交,总避免不了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表达对彼此的好感与敬意。
  因此,一个民族的“赠答”文化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这个民族在外交过程中独有的社交礼仪与意识。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赠送礼物过程中的侧重点进行考察,进而略论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两国人民对社交的心理差异:在日本,人们出于“义理”的原因,注重礼物的外在包装相多于所送礼物的内容;而在中国,人们则出于“人情”方面的原因,更多地在意所送礼物的内容,通过送礼来维系人们之间的感情。
  一、有关日本的赠答礼仪
  1、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演变
  在日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中,赠答礼仪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人们在节日或亲人朋友结婚、升职、乔迁之时都会赠送礼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 “中元”和“岁暮”,其表现形式及内涵的变化都见证了日本赠答礼仪的历史演变。
  每年7月15日为中元节,又称为“中元御礼”或“仲夏御礼”。“中元”正值年过一半,因此人们认为这可以把善恶区别开来、原谅人们所犯过的错误,并在这样的日子里来祭祀神灵。“中元节”在中国传到日本以后,便和“盂兰盆节”结合在一起。在江户时代,祭祀结束以后,日语毕业论文,人们把祭祀的供品分给亲戚、近邻或朋友,从而达到“人神共食”的目的。
  但是,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元节”赠答行为中的“共食意识”已经不再受到重视。在十五世纪以后,“中元节”已不仅仅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于此同时也开始慢慢出现了为健在父母祈福的寓意,并把鱼类等作为礼物赠送给父母的习俗。发展至现在,“中元御礼”已经演变为主要是下级向上级、小辈向长辈、子女向父母赠送礼物,其意在于感谢他们平日里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岁暮”则从12月份开始。很久之前人们也曾将它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常常将祭祀品赠送给除夕不能回家的人。如今人们常在这个时候来表示彼此之间的感谢之情,主要是上级送下级,长辈送小辈,家长送子女等。
  2、日本赠答礼物的包装特点及其作用因素
  日本人在赠答过程中,“注重礼物的包装多于礼物本身的内容”这一特点,恰恰体现出了那句中国老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所蕴含的哲理。关于日本人来说,赠送的礼物不一定要十分贵重,人们看重的更多是自己对对方的心意,心意到,则诚。
  相反,在日本人很在意“还礼”过程中,赠送过于贵重的东西,对对方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负担,甚至还给给对方造成困扰。由此可见,日本的赠答特点与日本人的“义理”有很大的联系。
  在日本镰仓时代之后,作为哲学概念首次传入日本的宋学“义理”。从江户时代初期开始,在日本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开始进行系统学习,并应用自己的知识和对哲学的理解对义理进行了改革。
  在这之后随着武士阶级登上了政治的舞台,为了更加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日本社会渐渐的形成了道义性的“义理观念”,“义理”也就自然地成为了武士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在17世纪中叶后,庶民文化慢慢的代替武士文化,从此“义理”在庶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为人们接受。
  现在的“义理”指的是非直系亲人或没有任何血缘联系的亲属,但是与他们交往会给人一种与家人或自己人交往的感觉。当有求于他人或与其他人相处时,两个人之间都存在一种“义理”。日本的“赠答习俗”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原因正是“义理”深深地存在于日本人的意识当中。
  在日本原始村落社会中,真正懂得人际交往中“义理”的人正是那些严格遵守“赠答规范”的人。因此,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对亲属、近邻和朋友赠送礼物的话,就是尽到了“义理”。
  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现实社会,自然就不能失去了“名声”和“信誉”,这就是所谓的做事不能违背“义理”。”在日本这个国度中,“赠送礼物”并不单单指“送出礼物”,还表示对方适当的“还礼”。日本人在赠送礼物之前,多少还会考虑到这是否会给对方的“还礼”造成困扰。换而言之,他人的“义理”就等同于无形的债务,日本人在接受他人的礼物后,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心理负担,所以日本人将还礼看得十分重要。
  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曾说过:“‘义理’就是不管怎样都要返还的准则,而且还礼还必须是等质等量。”所以,在日本如果不能及时、合适的还礼的话,也会为人们是不符合“义理”的行为。因此,日本社会发展到如今,无论是“赠”还是“答”,“义理”的准则都深深地作用着日本人的“赠答行为”。
  二、有关中国的赠答礼仪
  1、中国赠答礼仪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变迁过程中,赠送礼物的对象、范围、种类、方式等内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有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语,在中国古代生产效率低下的条件下,老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就是粮食,因此米、果蔬等常常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但发展到如今,人们在赠送礼物的时候,更在意对方的喜好,选择一些相对贵重的东西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   2、中国赠答礼物的包装特点及其作用因素
  人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赠送礼物的内容、形式或种类会不同,但究其根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比较贵重的礼物来显示自己的诚意。而在礼物的包装方面,中国就更没有像日本那样重视礼物的包装细节。一般来说,人们都是用包装纸进行简易的包装,
  有时为了美观可能会装饰上一些彩带等小物品,但就整体来说不会像日本那样别致。
  中国人之所以比日本人更注重礼物的“内容”,日语毕业论文,这其中所蕴含的内涵与中国人送礼中的“功利性”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人大多数时候是有求于对方而向其赠送礼物的,如果所赠送的礼物是价格较低的或是廉价的物品,就很有可能让对方因为礼物而看轻自己或不能达成自己赠送礼物的本意,有的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
  而且,在当今社会,即使是“非功利性”的送礼,送出的礼物价格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成为衡量双方之间联系甚至是友谊的一把标尺。“礼重情谊深”。这样就无法否认与中国社会的“人情”有着密切尔深刻的关系。
  与日本人相同的是,中国人在过年过节时收到礼物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一种“负担”,而在有求于人时受到礼物则相对来说更让人心安些.而与日本人不同的是,中国人在“礼尚往来”的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人情”往来。
  关于“功利性”的赠送礼物等,为了还清这种所谓的“人情”,就不得不为赠送礼物的人办事,满足赠送一方的“求”;而关于“非功利性”的赠送礼物等,中国自古以来有“礼尚往来”的说法,中国人正是通过不断的“赠送”与“返还”来维系彼此之间的联系。
  一般而言:收到别人的礼物,就欠了别人“人情”,但又不能为对方“办事”,那么就得寻找机会,赠送给对方价格略高于收到礼物的礼物,加重一些去回个礼,或者保持着关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加重一些就再一次使对方欠了自己一个人情。就这样,来来往往,周而复始,以独特的方式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三、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社交方面的不同
  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中,互相的赠送礼物是人们加深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因为民族的不同,所接触的民族文化也大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人们的对社交礼仪认识的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多钟多样的赠答礼仪。
  一样的道理,我们来略论一个民族的赠答礼仪,就可以了解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人们的心理。在赠答礼仪中不同民族所偏重的侧重点不同,恰恰表达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日本人更注重“义理”,中国人则更多地受到“人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索晓辉,《中国文化》,中国宇航出版社,(2017.01)
  [2]郑敏华,杨锡才,彭浪,《参考日本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08)
  [3]范恒山,《中国与日本的异同》,人民出版社,(2017.11)
  [4]庄序莹,《日本文化的好处》,上海财经学院出版社,(2017.05)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