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与日本面具文化[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宫崎骏的代表作之一《千与千寻》中富有很鲜明的日本民俗文化,这其中尤以面具文化为典型。在《千与千寻》中,汤屋人物的脸谱化及“无脸男”的形象都是日本面具文化的一种展示。本文从《千与千寻》中的动画人物出发,简要略论从《千与千寻》中折射出的日本面具文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宫崎骏 千与千寻 民俗 面具文化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7)07-0000-01
   一、《千与千寻》与日本面具文化
  (一)《千与千寻》简介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导演及漫画家,他的动画著作在全球都享有盛誉。在宫崎骏的动画著作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内涵,其著作大多涉及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平等主题。2017年上映的《千与千寻》是宫崎骏代表作之一,也是日本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并获得第52界国际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第75界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千与千寻(千と千寻の神隠し)》讲述了少女千寻的历险故事。千寻与父母在旅程途中误闯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为了拯救父母,千寻在不可思议的“油屋”世界中历险,认识了很多奇怪的人,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最终在善良的人们帮助下与父母团聚。
  (二)日本面具文化
  1.日本面具产生背景
  日本面具在古时大都用于乐舞表演和宗教祭祀活动,也被称为“假面”。日本面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其制作历史可以上溯到绳文时代(公元前1600年)。日本已发现最早的面具是绳文时代的“土面”,是由贝壳和泥土制成的,日语论文,属于原始文化的遗产,是源自日本本土文化而产生的面具类型。当前,日本的各类面具与绳文时代的面具已有很大不同,无论是制作手法、表现形式还是面具特点都深受外来文化作用。
  2.日本面具分类
  日本的面具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土面”,即绳文时代由泥土捏制的面具;“渡来仮面”,即受中国文化作用而产生并流传于皇家贵族的面具,如舞乐面具、伎乐面具等;“传统艺能仮面”,即在日本武士阶层流传的能面具、狂言面具等;“民俗仮面”,即源自于日本神道教、民间信仰及神话传说等产生并流传的面具,如延年面、行道面、神乐面等。在诸多类型的面具中,以“传统艺能仮面”流传最广,能乐面具,是日本最有作用力的面具类型。
  能乐面具包括能面具和狂言面具两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的散乐,是一种且歌且舞的戏剧表演中所佩戴的面具,其中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是“能”,以滑稽及对白表演为主的是“狂言”。能面有四种主要类型:尉面、鬼面、男面、女面,其中每种类型又有数个至数十个小分类。相关于能面,狂言面具则比较少,但面具表情更加夸张,更加丰富,主要以神鬼面具为主。
  3.日本面具特点
  (1)装饰性
  日本面具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面具制作的工艺上。日本面具,尤其是能面具的制作并没有繁复的颜色,一般以肉色及金色为主,也没有附加过多的装饰物,日本的面具更关注于面具本身的制作工艺,即镂空技术、雕刻手法等等。日本面具比较细腻、写实,无论是鬼神面具的夸张,还是人物面具的空灵,都使得日本面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2)艺术性
  根据面具种类的不同,日本面具的艺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平和美与狰狞美。
  日本面具中,人物面具的表情大体上都是一样的:高高的眉毛、细弯的眼睛、微张的嘴唇、苍白的面孔,单看面具本身,很难分辨出是什么表情,佩戴这种面具在表演中被称为“无表情式”或“中间表情”,需要配合表演及灯光,从而展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面具线条柔和、色彩淡雅,体现出一种空灵、平和之美。
  日本面具中,神鬼类面具则与人物面具相反,此类面具注重表情的夸张,突出面具的狰狞之感,在造型上经常是怒目圆睁、头顶双角、宽口大鼻,人们看到这类面具时,不自觉地就会产生敬畏之感。
  (3)宗教性
  日本面具中有很强的宗教性,即使是表演用的舞乐面具也深受宗教作用。无论是面具本身的绘画技法,还是面具的造型、用途,都离不开宗教的作用。在日本面具中,包含了神道教、佛教,及传统巫术的观念,并逐渐与宗教融合,为宗教服务。在宗教活动中,人们带上面具,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地位,由人转为神化,另一方面也透过面具给其他人造成压迫感和危机感,让其他人对宗教产生敬畏之心。
  二、《千与千寻》中的面具文化诠释
  (一)“无脸男”的原型
  《千与千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形象——“无脸男”。这个人物没有名字,连台词也是很少,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脸男”出场伊始身披黑纱,脸带面具,如鬼似魅,只有千寻能看见他。紧接着在汤屋里,他却化身为狰狞的怪物,吞噬一切。最后,在千寻的帮助下又恢复成善良的“无脸男”形象,留着钱婆婆身边,找到了最终的归宿。“无脸男”这个动画人物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脸带面具,他没有表情,没有名字,不能说话,甚至连他的性别或是种族都没有表现,他就如同最原始的存在,日语毕业论文,没有好坏之分,没有欲望,空虚而寂寞。“无脸男”所带的面具具有典型的日本能面具中人物面具的特征,但却无法直接找出与他一致的面具,他应该是能面具中的人物面具演变而来。“无脸男”的面具在造型上,脸部扁平,面色苍白,在眼睛附近有装饰性纹饰,嘴唇微张,呈中性之感,无分男女,是典型的能面具中的人物面具特点。在表情上,也并没有明显表情,连他的性格也如同人物面具一样,是“无表情式”,他的情感转变并不依靠面部表情的变换而是依靠剧情的推进与身体语言的改变。这都说明宫崎骏在“无脸男”的人物设定上吸取了能乐面具文化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二)其他动画人物的面具原型
  《千与千寻》中除了主要的人物造型,其他次要人物造型都或多或少参考了日本的面具文化。在汤屋中,去汤屋沐浴的众神鬼形象均能看出明显的面具文化痕迹,尤其能面具中的尉面系列和鬼面系列,比如天神面具,野干面具,大小恶见等等。河神形象也与能面具中的翁面不谋而合,都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老者形象。而汤屋中的侍女形象也具有典型日本面具中女面的特点,面扁平,眉眼细长,唇红面白,面带唐妆等。汤婆婆的仆人绿色头颅则是结合日本面具中鬼面的特点设计而成,怒目圆睁,面目狰狞。《千与千寻》在人物设计方面对日本面具文化借鉴颇多,也体现出宫崎骏对日本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了解。
  (三)面具文化在《千与千寻》中的意义
  1、展示日本面具文化
  《千与千寻》中出现的大量面具脸谱让人充分体验到日本的面具文化。日本对面具的探讨可谓纷繁复杂,不同流派不同地域都有着独特的面具形式。日本崇尚面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日本源远流长的面具传统,以及面具本身的形式化与仪式化能够将人神化等等,这些原因叠加起来造就了日本如今的面具大国的地位。而《千与千寻》中的种种面具及面具脸谱也吸引人们关注和了解日本面具文化。
  2、暗示人物性格
  《千与千寻》中无处不在的面具文化一方面出于宫崎骏关于日本日本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对剧中人物的性格起到暗示影响。如前文提到的“无脸男”所带面具表现出他的空洞与寂寞,河神的面具则表现出善良与亲切,汤婆婆的仆人则会让人产生恐怖之感等等。这些面具的不同也就表明了剧中人物性格的不同。
  三、结语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的代表作,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日本民俗文化。这其中,面具文化尤其有代表性,宫崎骏在动画中对他了解的面具文化进行结构和充足,营造出一个丰富的漫画世界,一方面宣扬了日本面具文化,另一方面也更加切合当下青年的审美需求,在人物设计角度促进了《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沈黎晖、尹丽川.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2] 常宏.中日面具艺术的审美比较[D].山西:山西学院出版社,2017.
  [3] 陶思炎.切纸、面具、神像——日本民俗艺术三题[J].艺术探究,2017(4),48-54,100.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