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同,很早就有了口头语言,我们称之为“大和言叶(やまとことば)”。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却是在中国的文字传入日本之后才逐渐产生的。在日本文字形成之前,汉字一直是日本使用的主要记录文字, 用的是当时的汉字发音。甚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是用汉文写成的。尽管如此, 汉字在日本的使用关于日本的文字来说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字的传入意味着日本与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汉字;日本;传入;作用 一、汉字传入日本 对于汉字何时并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的问题,通常的说法是:日本最初的汉字是从秦汉时期由中国大陆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日本考古学界于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九州南部的种子岛发现一批陪葬物,其中有一片写着“汉隶”两个汉字的“贝札”。这批陪葬物被推定为约公元前三世纪时入土。由此而论,汉字早在中国的战国后期便已经进入日本。汉语中的“秦”,在日语中读作“はた(hata)”,意思为织布人。中国秦代时已经有养蚕织绢的技术。据此推测:当时中国已经有人进入日本,以养蚕织绢为生。所以“秦”字遂有“hata” 的训读。据此还可推测,当初这些秦朝时代的中国人进人日本时带去其他汉字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据说, 日语中的一些读音为“hata”的姓氏或地名, 诸如羽田、蟠多、波多等, 其原初都是从秦氏子孙繁衍而来或与之有关。 汉字最初频繁进入日本并得以广泛流传的时期是大约始于公元一世纪前后。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长崎、福冈、宫崎、京都等地的出土文物中,都发现了东汉王莽时期的货币。 与此相关的最著名的文物是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出土的的一枚金质印玺,其上刻有“汉倭奴国王”汉字。对于这枚金印,《后汉书》中“东夷传”中有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段文字中提到的光武帝赐予当时的倭奴国使臣印玺,供奉来自“倭国之极南界”,其方位与福冈县的地理位置相合。因此,日本学术界一般认为该金印为汉光武帝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所赐。不过此时传入日本的汉字还十分零散,日本人还不知道汉字为何物,其用途如何,他们尚未把汉字作为文字使用,而只是作为一种象征神圣或权威之物加以崇拜。这一时期的日本工匠在仿造中国的铜镜的时候常常把原镜中的汉字搞错或前后颠倒。 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用了约两千字的篇幅介绍了三国时代倭国的情况。据记载,公元238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帝曹睿。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日语论文,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倭人传中曾提到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向魏明帝上表致谢。当时倭人没有文字,因而可知表文是用汉文字写的。 此外,被认为是日本最早官修史书的《日本书纪》记载了应神天皇16年时,由中国名叫王仁的博士从百济进入日本并传入汉籍之事。应神天皇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 百济王遣阿直咬人名, 贡良马二匹。阿直峡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芜道稚郎子师焉。于是,天皇问阿直咬曰:“如胜汝博士亦有那。”对曰:“有王仁者, 是秀也。乃征王仁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芜道稚郎子师之。习诸经典于王仁, 莫不通达。所谓王仁者,是书首等之始祖也。” 阿直岐是百济王遣往倭国的遣使者,是一位“能读经典”者, 而他推荐的经典“ 莫不通达”者叫作王仁。据史籍推测,王仁很可能是中国大陆本土的知识人。王仁进入日本的时间是应神天皇16年,即公元285年,该年中国处于晋代,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时期太康6年。日本另一本古籍《古事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其中还具体言及王仁进入日本时带去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等汉籍。该书中,王仁的名字发音标为“和迩吉(waniki)”。王仁的身份“博士”,在汉代为执掌图书典籍和负责经学传授之官职, 进人日本后又带入重要汉籍, 并且其所教对象又是应神天皇的王子,日本史书以他为汉字的最初传入者, 是在比较正统的意义上而言。 二、汉字的传入对早期日本文化的作用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里记述, 日本人关于汉字及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大约3世纪末至4世纪初开始, 日本上层掀起了学习汉语和中华文明的热潮。根据上面所述各项史实可知, 中国的汉字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进入日本, 经过秦代而迄至东汉时期, 伴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对日本的辐射, 中国的货币在日本各地广泛流传,中国的典籍也被日本皇室引进, 汉字由此而渗入到下至日本基层经济、上迄日本最高层文化的各领域。日本历史上也由此结束了不知文字为何物的时代。 从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后半叶, 随着中日交往的不断扩大,汉字文献越来越多地进人日本, 日本人逐渐地认识到汉字的用途,知道它记述了很多从来不曾知道的新鲜有趣且非常有用的东西, 如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法学制度, 对于生产的技术, 对于宗教信仰等等, 从而日本人对汉字、汉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并激起了日本人强烈的学习欲望。 日本和中国的交往扩大,日本国内的发展也产生了使用文字的需要。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掌握了汉字和汉文, 不仅会写文章而且会写汉诗。会读汉文、会写汉诗成了当时有教养的象征。日本人向中国学习的热情经久不衰, 到后来还发展为国家行为,汉字的传入意味着日本与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汉字、汉文在日本的使用日益广泛。在这些需求的推动之下,日本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批文字材料。在日本文字形成之前,汉字一直是日本使用的主要记录文字, 用的是当时的汉字发音。甚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是用汉文写成的,句子结构也是利用当时的汉语语法。例如圣德太子在公元604年发表的《十七条宪法》就是纯汉语式文章.该宪法第一条是:一曰,以和为贵, 无件为宗, 人皆有党, 亦少违者。是以或不顺君父, 乍违于邻里。然上和下睦谐于论事,则事理自通。何事不成? 可见,汉字在日本的使用给日本带来了深远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日本人创造现在的日文提供了客观条件,标志着日本正走进文明的大门。 注释: ①《日本语本科大事典》“日本/の表/の/史”部分,大修馆书店,1988年。 ②贝札:贝制片状物,陪葬或祈祝时用。 ③《日本考古论集》之《日本と大/の古文化》,吉川弘文馆,1987年,137页。 ④《日本考古论集》之《日本と大/の古文化》,吉川弘文馆,1987年,137页。 ⑤难升米:人名,倭国大夫。景初二年六月,日语论文题目,受女王卑弥呼之命,与都市牛利(倭国次使)出使魏国,被魏国拜为率善中郎将。 ⑥《日本书纪》: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全三十卷,采用汉文・编年体写成。 ⑦百济:百济国(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朝鲜半岛西南部原马韩地区建立起来的国家。 ⑧《日本书纪》“应神天皇”节《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岩波书店,1971年第五版。 ⑨《日本书纪》“应神天皇”节《日本古典文学大系》,岩波书店,1971年第五版。 【参考文献】 [1]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M].日本:岩波书店.1971年第五版 [2] 林史典.日本之汉字[A].日本:岩波讲座[C].日本:岩波书店.1977年 [4] 《日本考古论集》.[M].日本:吉川弘文馆.1987年 [5] 《日本语本科大事典》.[M].日本:大修馆书店.1988年 [7] 平淑美.浅论汉字对日本文字和词汇的作用[J].江苏外语教育探讨.1994年.第1期 [8] 刘宗和等.日语与日本文化[M].中国:长沙湖南教学出版社.1999年 [9] 孙月玲.汉字对日本文化的作用探微[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6月 [10] 陆晓光.汉字的传入与日本文字之起源与形成[J].华东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7月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学院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