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华人)文学探讨:来自日本的视角[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当前在美国与西欧的中国文学学术界,海外华人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每年有许多的相关研究会在召开,很多学院也都开设了华人文学讲座。然而很遗憾的是,日语毕业论文,在日本的学院里这种情形还很鲜见。可以说,在日本学界,对于世界华文文学探讨这方面的积淀尚浅。本文梳理了日本学界对世界华文文学探讨的概况,并集中研讨名古屋学院杨晓文教授在世界华文文学探讨上的几个重要面向。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华文(华人)文学探讨;杨晓文;日本学界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6-0111-05
  作者简介:星野幸代,日本名古屋学院学院院国际语言文化探讨科副教授,文学博士。
  一、日本的世界华文文学探讨概况
  中国台湾有被日本侵略并殖民这样一段很令人遗憾的历史,但也因为这个,日本学界对台湾文学的探讨起步相对较早,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黄春明《莎哟娜啦·再见》(日文,田中宏/福田桂二译,めこん出版社,1979)中描绘的下流日本人的形象在日本很引人注目,其电影版(叶金胜导演,1986)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1982年,天理学院名誉教授 本照和、岐阜圣德学园学院中岛利郎教授和天理学院下村作次郎教授等人组织成立了台湾文学探讨会,这在日本的台湾文学探讨史上算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进入1990年代,台湾文学探讨在翻译方面,以收录有白先勇、张系国等人小说的《バナナボ ト——台湾文学への招待(香蕉船——到台湾文学的邀请)》(山口守主编,JICC,1991)为开端;在探讨方面,以下村作次郎、中岛利郎、藤井省三和黄英哲编著的《よみがえる台湾文学 日本统治期の作家と著作(复活的台湾文学 日治时期的作家与著作)》(东方书店,1995)为代表,日本学界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台湾文学探讨队伍。作为这一状况的体现,1998年前后,台湾学会在日本成立并一直活跃至今,该学会每年都要在日本举办数场对于台湾文学的学术研究会。
  跟台湾文学探讨相比,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就显得极少。迄今举办过的几乎只有2017年2月立教学院舛谷锐教授发起的“华人文化と文学(华人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究会”(立教学院、台湾学院共同主办)与2017年10月名古屋学院杨晓文教授发起并邀请到中国绍兴文理大学世界华文文学探讨所所长朱文斌副教授来做专题报告的“世界华文(华人)文学国际学术研究会”(名古屋学院国际言语文化探讨科主办,发言人有杨晓文教授、美国文学专业的松下千雅子副教授及笔者)。
  对于世界华人文学探讨的专书也只有一本:《境外の文化:环太平洋 の华人文学(境外的文学:亚太地区的华人文学)》(山田敬三编,汲古书院,2017)。这本书内容很充实,包括有台港文学探讨、东南亚华文文学探讨、美华文学探讨等专题的共33篇论文及3篇书评,是以神户学院名誉教授山田敬三先生为代表的共同探讨《环太平洋 の华文文学に する基础的探讨(对于亚太地区华文文学的基础探讨)》(2017~2017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探讨费)的学术成就。
  探讨马华文学的学者还不能说很多,但日本对马华文学的探讨却拥有四十年左右的历史,早期开始马华探讨的日本学者中,以探讨华人社区或探讨大洋洲华人社区为专业的人比较多①,而且这些人都颇受新加坡的马华探讨权威方修(吴之光)教授的作用。伴随着近年来日本的台湾文学探讨的发展,2017年掀起了一股对活跃于台湾文坛的马华作家探讨的小热潮,日本关西地区中国文芸探讨会出版了《野草·小专辑》《台湾马华文学を む(阅读旅台马华文学)》,而日本中国学会中国现代文学学者恳话会则邀请到马华作家、旅居台湾的“国立”暨南国际学院中文系教授黄锦树先生在大阪举行了题为“在马华文学的隐没带”的演讲会。
  大陆与香港的学者早在1980年代就意识到香港文学这一范畴,而日本学者在这方面则起步较晚,从1990年代才渐渐开始有对于香港文学的探讨。主要作品有金文京《香港文学瞥见》(《香港および香港问题の探讨》第9章,可 弘明编,东方书店,1991)、西野由希子《香港文学序说——施叔青の著作を通して(香港文学序言——通过施叔青的著作):一、历史的整理》《お茶の水女子学院中国文学会报》(第18号,1999)、池上贞子《刘以鬯と也斯——香港文学の继承· 展をめぐって(刘以鬯与也斯——香港文学的继承及发展)》(《 见学园女子学院文学部纪要》(44), 见学园女子学院,2017)等。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在日本的一般读者中很受欢迎,探讨金庸的日本学者因而也相对多一些。当然这其中以明清小说为专业的学者的成果不少,最近在日的大陆学者中还有人积极地提出了以华人作家的角度来看待金庸的论点②。也斯也曾来日本并与日本学者交流,所以他的著作的日文翻译及相关探讨也比较多③。再者,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喜欢看香港电影,而这些电影中由李碧华小说原著改编而来的著作为数不少,这也可能是日本学界对李碧华有一定的探讨成果的原因④。
  由此可见,日本的世界华文探讨大致有如下三个特征:(一)对于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探讨,日本学界不仅是对台湾的中国语文学,而且还对台湾的日本语文学进行了多样的探讨⑤;(二)对美华文学、华裔文学或只用英语写作的华人作家(比如谭恩美(Amy Tan)、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等)的探讨,对此,日本学者大都是跟随着美国学术界“亚裔美国文学探讨”⑥的框架,而从事这方面探讨的也全都是英语文学探讨出身的日本学者;(三)对于日华文学的探讨,日语论文题目,在此,日本学界主要是以“日本文学”为框架,而这方面的探讨者也大多是从事日本文学探讨的学者。
  在以上的问题中,在日大陆学者对(三)提出了异议,从而让“日华文学”获得了新的解读,使得将“日华文学”理解为“华人文学”的一支成为可能⑦。粗略地概括而言,也许可以说,日本学界往往根据地域对华文文学作出区分,进而探索这些华文文学支流各自所呈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   二、杨晓文教授的华文文学探讨之特点
  跟上述的日本学术界华文文学探讨的方向相比,笔者认为杨晓文教授的探讨的特点在于:他在把握住日本学界动向的同时,对探讨对象的每一部著作都能做到深耕细读,进而对该作家在华文文学这一大框架内的地位进行新的考量。
  下面,笔者将根据杨晓文教授在日本发表的论文来研讨其对日本华文文学探讨的贡献。
  (一)高行健探讨
  在日本,早在1990年代高行健就已经引人注目了。日本著名的鲁迅学者、东京学院名誉教授丸山 (1931~2017)先生在东大最后一年的讲义——笔者当时作为一名硕士生曾有幸聆听了该讲义——选择的文本就是高行健的《逃亡》(1990)。至今在日本发表的对于高行健的探讨论文有十来篇,这关于当代作家的探讨来讲,数量还算不少。1989年以后,日本中央学院的饭 容教授等人陆续介绍和翻译了作家高行健和他的著作,日本学界一般将高行健看成是“移民作家”(Emigrant Writer)。在二十世纪末日本学术界对于高行健的探讨状况,杨晓文教授在他的《华文作家としての高行健(作为华文作家的高行建)》(《南腔北调论集:中国文化の 统と现代:山田敬三先生古稀记念论集》,东方书店,2017)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最近有篇以文本考察的方式来探讨高行健的出色的论文,该论文在高行健的风格中考察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等人“意识流”手法的作用,并且对这一特征进行了阐释⑧。杨晓文教授在高行健探讨上的长处在于,一方面,是他一手将中国大陆的高行健探讨介绍到日本来⑨,另一方面,结合日本学界把高行健作为大陆作家或是流亡作家的探讨定位,杨教授则赋予高行健华文作家的身份,并进而展开对于其著作的新的解读。
  (二)严歌苓探讨
  初次在日本出版的严歌苓小说是《シュウシュウの季节》(阿部敦子译,角川文库,1999),当时陈冲导演的电影《天浴》(Xiu Xiu: The Sent Down Girl)也正好在日本公映,因而引发了一定范围的议论。译者阿部敦子氏是以探讨白话小说为专业的翻译家。紧接着《ラスベガスの谜(拉斯维加斯的谜语)》《アダムとイヴと(也是亚当,也是夏娃)》《ライム色の鸟(青柠檬色的鸟)》(樱庭ゆみ子译,《季刊中国现代小说》第2卷第15,17,27,28号,苍苍社,2017~2017)也陆续地出版了。译者庆应学院的樱庭教授对民国时期女性作家有着系统的探讨成果,此外她也翻译杨绛散文、李昂小说及许多当代华文文学著作。樱庭教授也写过对于严歌苓的论文《宴会BUG——严歌苓——境界领域からの 信(从境界领域的发报)》(《アジア 学94中国现代文学の越境》,勉诚出版,2017)。在该文中,樱庭氏将严歌苓看作在中美语言圈或文化圈之间自由往来的越境作家,讨论在美国作为“边缘”作家的严歌苓积极利用中文和英语之间的意义上的差距,力求获得更自由的创作视角
  而杨晓文教授的探讨则将严歌苓置于华文作家的探讨框架内进行考察,而在日本的对于严歌苓的探讨论文中也要数杨教授的文章最多。他的每篇论文都在该时点尽力囊括严歌苓的最新著作,以期一窥严歌苓著作世界的全貌,从而揭示出严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例如杨教授在他的论文《在米华文作家严歌苓の文学(在美华文作家严歌苓的文学)》(《境外の文化 环太平洋 の华人文学》,汲古书院,2017)中,首先论述了严歌苓文学多用的叙述方式,进而指出严歌苓故意创作出与社会隔绝的故事空间以使其角色的情欲或人格更为凸显,杨教授还引用了严歌苓自己的一句话“中国文学的游牧民族”来预测严歌苓探讨的未来方向。
  (三)虹影探讨
  虹影的日文翻译著作有《饥饿の娘》(《饥饿的女儿》(关根谦译,集英社,2017)、短篇《欠落》(关根谦译,《季刊中国现代小说》第2卷21号,苍苍社,2017)、《里切りの夏》(Summer of Betrayal,浅见淳子译,青山出版社,1997)。庆应学院关根教授的专业是抗日战争时期及当代的中国文学,格非、陈染等很多当代作家都通过他在日本获得了介绍。浅见淳子氏从事的则是英文翻译。关于日本的一般读者而言,虹影《饥饿的女儿》的内容实在太过悲惨,所以很难说她的著作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然而其著作中,对于在前途渺茫处境下,女主角自我认识、怀春心思等的动人叙述还是获得了评论界的极高评价。尽管在日本,对于《饥饿的女儿》的文章并不在少数,但这些文章却大都不是研讨虹影的创作风格,而是着墨于她多难的上半生。对于《饥饿的女儿》的学术性的论文也大都是版本考证或是从中国现代史的黑暗面着眼来略论文本。恐怕至今日本唯一的虹影著作论就是杨晓文教授的《イギリス华文作家·虹影の文学に する一考察》(《言语文化论集》第32卷第1号,2017年)一文了。杨教授的这篇论文,首先讨论了虹影著作中的“虚fiction”的因素与“实autobiography”的因素,接着又略论了虹影著作中大胆生动的情欲描述,从而得出“虹影著作中幸福美满的性描写体现了作者尽可能享受‘生’的生活理念”的结论。
  (四)泰华文学探讨
  跟欧美华人文学一样,在日本,看得懂泰语的日本学者才有可能去探讨泰国(泰文)作家,有鉴于此,不能不说日本学界关于泰华文学的存在还缺乏认识。因而,讨论泰华文学的论文,也就几乎只有杨晓文教授的《タイ华文文学における》(中国コンプレックス—)《梦莉と司马攻の著作を中心に》(《境外の文化 环太平洋 の华人文学》,汲古书院,2017)一篇而已。这篇论文从泰华文学跟大陆文学在地理上和文学史上之联系研讨着手,指出泰华文学在描述泰人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总有不知不觉间反映出的中国乡愁,他将这种心态叫做“中国情结”,杨教授还在该文中略论了梦莉和司马攻著作里的这一“中国情结”。继这篇论文之后,日本的泰华文学探讨还未出现新的探讨文章,可以说,日本的泰华文学探讨尚处于萌芽状态。
  (五)马华/新华文学探讨:“热带雨林”文学的视角   马华文学探讨在日本比较有成果,方北方的《娘惹与 》(1954)早在1989年就有了日文翻译(《ニョニャとババ》,东南アジアブックス98マレ シアの文学5,奥津令子译,井村文化事业社)。不过,该译本是作为《东南アジアブックス(东亚丛书)》出版的,显然它并不被看做是华文文学。这一事实也象征着日本学界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认识定位。相关于此,杨晓文教授则首次将马华文学置于华文文学的大框架内,展开了其对于马华文学的著作论《マレ シア华文文学の原点—方北方著作》ニョニャとババ《论》(《言语文化论集》第33卷第2号)。这篇论文在马来西亚华人现代史中考察作为马华人的方北方的立场,指出方北方的小说背景不在于中国而在马来半岛,方的写实主义的措施表现出了南洋华人身份认同上的分裂,最后归结出新近的马华文学正继承着方北方的创作措施和创作精神这一发展态势。
  用英文写的新加坡文学,1980年代就已开始在日本得到翻译与介绍,与此相对的,新华文学的翻译和探讨却才刚刚开始。杨晓文教授的论文《シンガポ ル华文诗人·王润华-そ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确立をめぐって(新华诗人王润华——确立自我同一性)》描绘了王润华在台湾及美国求学以后又返回新加坡的时代足迹,然后结合其创作题材的变化和思想的变迁,来考察王返回南洋的心情。另一方面,在王润华笔下“热带雨林系列著作”中重新焕发出来的热带雨林的生气,可以说是对康拉德(Joseph Conrad)在《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里所描述的作为“死之森林”的南洋意象的一种反拨。杨教授认为,王润华同时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与南洋土著文学的传统(Native Literary Tradition),可以说王主张多元文学中心(Multiple Literary Centers)。这篇论文的主张也发展到了杨教授的下一篇论文《当热带雨林出现在文学中:王润华、张贵兴、杨艺雄“热带雨林”创作的探讨》(《言语文化论集》第34卷第1号,2017)中,该篇论文阐述了王润华、张贵兴、杨艺雄这三位作家是如何开拓热带雨林文学,并发挥出他们的独创性的。
  结语
  总体而言,日本的华人(文)文学探讨有上述的倾向:按作家的居住地或是故事的发生地来加以分类,以离散(diaspora)或身份认同(identity)为核心来进行论述。对此,杨晓文教授的优点在于,他极为重视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的宏观框架,并且在文本内涵的发掘上论述甚精。如同大陆学者们所熟知的那样,日本的中国文学探讨的特征在于,在对原文深耕细作的基础上,讲究在论述观点时要时时处处有翔实而确凿的论据。这可以说是日本华文文学探讨的长处,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探讨上欠缺活泼而有力的拓展。而杨晓文教授一方面关于日本学界的探讨措施稔熟于胸,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另一方面,在世界华文(华人)文学这一大的理论框架内,关于探讨对象的定位问题,杨教授又常常有着高屋建瓴的见地。这就是杨教授在大陆学界和日本学界都拥有着杰出的探讨成果之原因。
  ① 今富正巳(东洋学院名誉教授):《马华文学とその周边》,三冬社1992年版;小木裕文:《新马华文文学探讨在日本》,《新世纪学刊》第四期,2017年10月斯雅舍出版,等等。
  ② 张文菁:《ディアスポラとしての主人公——金庸の武侠小说〈鹿鼎记〉からみる文化的越境(作为diaspora的主人公—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文化的越境)》,《中国文学探讨》2017年第36期。早稻田学院中国文学会,第31期,2017年。
  ③ 池上贞子译:《アジアの味(亚细亚的口味)也斯诗集》,思潮社2017年版,等等。
  ④ 藤井省三《李碧华〈胭脂扣〉と香港アイデンティティ——都市の记忆としての小说(李碧华〈胭脂扣〉与香港identity——作为城市记忆的小说)》,《村山吉广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典学论集》,汲古书院2017年版;小林さつき:《李碧华〈霸王别姬〉に现れた女性观と香港意识(李碧华〈霸王别姬〉中表演的女性观与香港意识)》,《お茶の水女子学院中国文学会报》第20号,2017年。
  ⑤ 垂水千惠:《台湾の日本语文学——日本统治时代の作家たち(台湾的日文文学——日治时期的作家们)》(五柳丛书,1994),山口守主编、藤井省三/河原功/垂水千惠著:《讲座台湾文学》(国书刊行会,2017)等。
  ⑥ 殖木照代编:《アジア系美国文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为了学习亚裔美国文学探讨的人们)》,世界思想社2017年版。
  ⑦曹志卫:《陈舜臣文学の诞生における时代背景(产生陈舜臣文学的时代背景)》,爱知淑德学院论集。コミュニケ ション学部·コミュニケ ション探讨科篇7、1~12,爱知淑德学院,2017年。
  ⑧ 杨晓文:《华文作家としての高行健》及桥本阳介:《高行健の〈 山〉における语る声の流动と〈言叶の流れ〉》,《日本中国学会报》第60集,日本中国学会,2017年。
  ⑨ 杨晓文:《中国における高行健探讨》,《滋贺学院教学学部纪要》第57号,2017年。
  (责任编辑:黄洁玲)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