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论文网 当代著名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5岁随父母移民英国。石黑一雄年轻时即享誉世界文坛,与鲁西迪、奈波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1989年,石黑一雄以《长日将尽》获得了在英语文学里享有盛誉的“布克奖”。与其他少数族裔作家不同的是,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的石黑一雄从不操弄亚裔的族群认同,更是以身为一个国际主义的作家来自诩。不管是鲁西迪,还是奈波尔,总喜欢在小说中借用大量的印度文学、宗教、历史等元素,或置入殖民的政治批判,但石黑一雄的著作却不同。他的小说题材繁杂多样,所设置的场景,人物也横跨欧亚文明。站在国际主义小说浪尖上的石黑一雄是不是完全脱离了日本文学传统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并不尽然。虽然他接受的是英国教学,用英语写作,是成名之后才初次回日本,而且自己也承认,日本于他是一个想像的母国,然而母国文化的作用,东西方文化的内涵去处处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他的成名之作《长日将近》描写的虽然是英国场景中的英国人物,但是正如日本青年小说家领袖村上春树所说,这部著作“在主体精神、品味和色彩方面,颇似日本小说”。 二 寂灭、黄昏、落日等一直是日本文学的关键词之一 ,黄昏的意象不断在日本文学中被描绘,再现和重组。众 所周知,日本的国旗是太阳旗,而日本人关于太阳的崇拜是狂热的。太阳象征着光明,新生和未来,但伴随着这种狂热的反面则是日本的文学著作中频频出现的落日和黄昏意象。黄昏意味着一天即将结束,一种对消亡的感伤。自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大量存在着对黄昏的描写场景。《源氏物语》中从头到尾的黄昏意象似乎就是源氏最后的落魄与郁郁而终的隐喻。无论人,物或者由此引发的情,在黄昏时分集中地,缓缓地呈现出一种萧索的画面,体现出非比寻常的震撼力与艺术张力。黄昏的凄凉,黄昏般的感伤和忧愁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原型和关键词。 石黑一雄的成名之作《长日将尽》又名《黄昏时分》。在小说开头,日语毕业论文,也就是史蒂文斯驾车出游之际,即1956 年7 月,而在同年6 月, 英国完成从苏伊士运河区的全部撤军,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一事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大英帝国进入“黄昏时分”的一个重要标志。史蒂文斯在旅途中对英国乡间景致大发感慨,虽然他没有去过其它国家,但是仍确信 “英国的风景,和英国人一样,具有内敛和不事张扬的本质,是世界上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它的美必须用伟大或崇高来形容。”(Ishiguro,1989:28-29)这一想法无非是在大英帝国衰败之后,这个曾将人生大部分的,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曾经显赫一时的达灵顿勋爵府邸的男管家令人感叹的执着。此时的号称 “日不落帝国”的英格兰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似一位老人,步履蹒跚,黄昏将近;男管家堪称英伦文化代表,文中的主人公男管家史蒂文斯也是人近黄昏。尽管他成为了“一揽子买卖中的一部分”(Ishiguro,1989: 242),被卖给了来自美国的新主人,在他在短短一周旅途中贯穿主线的回忆显示出他的心中仍然念念不忘达府的辉煌时光,其间若隐若现的黄昏般的忧伤正是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母题之一。此次旅途的目的看起来是希望得到前女管家肯特小姐的回府帮忙,实际上两人年青时代互相吸引,共生爱慕,只是史蒂文斯为了男管家的职责克制了自己的情感,肯特小姐另嫁他人。肯特小姐最近的信中提到她的婚姻出现问题,这使未曾娶妻,也不曾忘记肯特小姐的史蒂文斯的此次旅途有了一层浪漫的色彩。然而,日语论文,两人见面之后,肯特小姐,也就是如今的贝恩夫人(史蒂文斯一直在心里面把她成为肯特小姐)坦然相告时间改变了一切,她已习惯了她的丈夫,并“渐渐爱上了他”。此番肺腑之言宣告了这段压抑, 深刻的感情骤然,短促地结束。“她那些话所暗含的意思已足以在我胸中激起一定程度的悲伤……在那一刻,我的心行将破碎。”(Ishiguro著,曾国安译,2017:196)于是小说的结尾,史蒂文斯走近了旅途的终点,黄昏的海滩。他坐在海边的长椅上,当着一个陌生人的面,泪流满面。 “白昼的光依然残留” 而其他人为迎接夜晚“而发出了一阵喧闹的欢呼声 ”更凸显他的孤单和忧伤。虽无川端康成和芥川龙之介对黄昏浓墨重彩的描写,石黑一雄寥寥数笔,人物背景的衬托,亦将这个黄昏的凄楚镌刻于读者心中。 三 尽管石黑一雄在《长日将近》当中秉承了日本文学的传统,黄昏的意象在他笔下亦刻画得非常细腻,淡淡的克制的忧伤,让读者深感其痛。但是他的黄昏与日本文学传统中的黄昏并不相同。黄昏里,在感伤中的史蒂文斯遇到了一个也曾为男管家,现已退休的陌生老头。倾谈之后,他明白了,正如老头所说“别总是没完没了地回顾过去,否则你注定要意志消沉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部分。”(Ishiguro著,曾国安译,2017:199) 当史蒂文斯看到码头华灯燃亮,聚集在码头的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来迎接这小小的景象。他幡然顿悟, “应该停止过多地回忆过去。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且应尽力充分利用我生命的日暮时分。”(Ishiguro著,曾国安译,2017:200)即使是他觉得有失身份的,他来自美国的新主人所要求的他掌握的调侃打趣“正成为人间温情存在之关键”,他也决定回到达府之后,更加努力去练习这种技巧,使主人法拉戴先生满意地大吃一惊。石黑一雄毕竟接受的是英国的正统教学,深受强势的西方思想的作用。如果说传统的日本文学中的黄昏是一种状态的终结,失落,随后进入禅的感悟,进而洒脱,接受和升华。石黑一雄的主人公却从他人身上汲取了力量,积极地在衰败中找到光亮,振作的勇气和前进的方向。在这位有着双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身上我们看到了重感性,重内在的反省而轻外向的认知的东方文化与重理性,外向的、抗争的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最后完美的融合。 结语 石黑一雄在他的《长日将近》刻画了一个在正处黄昏时分的大英帝国的,同样人近黄昏的男管家形象。从小说的忧伤的基调和黄昏的意象可以看到他的创作中的日本文化因子。双重文化的背景使他著作的黄昏意象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黄昏截然不同,而含有东西两种文化的内涵,成为东西两种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 [1]Ishiguro, Kazuo.The Remains of the Day[M].N- 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 , 1989. [2]高慧勤.川端康成哀婉小说 [ M].百花出版社, 2017. [3]高慧勤.日本经典散文 [ 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4]加藤周一 ,叶渭渠等译 .日本文化论 [ 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5] 刘元侠.从陌生误解走向互相认同[J]. 山东外语教育,2017,(4) :104~107. [6]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 [ 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17. [7] 王友贵.全球化与英国当代少数族裔作家――以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上海孤儿》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学院学报,2017,(10) :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