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对日本文学的译介谈作用翻译的因素[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过程的进行受到诸多因素作用。特别是文学翻译。社会环境、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译者能力等都会对翻译活动的展开和进行产生很大作用。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就国内日本文学译介的作用因素进行了略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文学翻译 日本文学 作用
  
  许钧教授在他的作品《翻译论》中对翻译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义:“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通过对这一定义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日语论文,随着翻译理论探讨的不断发展,有关翻译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个定义涉及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在这简短的概括中既有语言技术层面的符号转换即文字变换,又包括文学审美层面的意义再生,即翻译的再创作,更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交际,即翻译的社会文化性,以及翻译活动进行的意义。
  翻译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文化活动,其进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作用。参照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用翻译的因素进行研讨,即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因素、翻译动机和翻译观念、语言联系以及译者的个人能力。在上个世纪我国的翻译文学史中,日本文学的翻译同俄国文学、英美文学、法国文学的翻译一样,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日本翻译文学对我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不小的作用。当然,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色,而作用翻译活动进行的几个因素从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例证。
  
  一、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因素
  
  翻译活动作为一项交际活动,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社会阶段才出现的交流活动,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翻译,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着翻译的向前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翻译也不断丰富完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翻译的选择和需求也不尽相同。“五四”前后既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又是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的一个转折点。从翻译选题上来看,之前在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中,“五四”之前的日本文学译介具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大多数翻译家把文学翻译看成是救国救民的一种手段,他们看重的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是文学所具有的功用价值。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翻译选题的选择都是实用性优先。当时的启发国民政治意识的日本政治小说被大量译介过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梁启超亲手翻译的柴四郎的《佳人奇遇记》。之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一些翻译家开始对日本文学作认真的探讨,重视著作的文学价值,并克服选题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翻译措施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夏目漱石等文学大家的很多优秀著作被译介过来。随着时代环境的推移,日本文学的翻译也呈现了多元化、复杂化。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的进行有着巨大的作用,社会动乱、文化环境差对翻译活动的作用更为明显。在“文革”阶段,不只日本文学,国内所有的翻译活动都几乎停滞,而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著作却被译介过来。这不得不提作用翻译活动进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政治因素。
  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政治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在日本文学的翻译上显得尤为明显。三岛由纪夫的译介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是一个在生活上、文学创作上都十分特异的作家。1970年,他煽动日本自卫队哗变未遂,便按预定计划当场剖腹自杀。他的自杀意图在于以此警醒日本国人,促使军国主义及其天皇制国家体制的复活,当时在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震动,造成了极其恶劣作用。三岛的自杀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日本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的抬头,迅速引起了中国国内的警惕。文革期间,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所有的翻译活动都处于停滞状态,而正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人民文学出版社却决定将三岛由纪夫的军国主义倾向最突出的《丰饶之海》四部曲翻译出来,作为“内部参考”,“供批判用”。1971-1973年,《丰饶之海》四部曲陆续出版,内部发行。但是从《丰饶之海》出版到1985年间的十几年间里,三岛由纪夫著作的翻译在我国却完全停止。除去政治上的因素,三岛由纪夫的著作本身有着很大的文学价值,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是在中国的译介却经历了如此曲折的过程。即使在后来国内文学探讨环境改善,三岛的著作不断译介过来时,针对其著作的争论也从没中断过。从三岛由纪夫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政治因素对翻译的作用是多么深刻。
  
  二、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
  
  1 翻译动机作用翻译活动的进行。翻译的动机有很多,政治的、文化的翻译动机等都会对翻译活动的进行产生很大的作用。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纯粹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翻译对翻译活动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我国对日本推理小说的翻译便能说明这一点。推理小说也称侦探小说,是以犯罪案件和破案过程为题材的小说,日本是当代世界推理小说创作最繁荣的国家。从战前的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开始,经过战后的松本清张、森村诚一的努力,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赤川次郎等的崛起,日本推理小说可谓人才济济。日本的许多推理著作也被译介到国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作用。我国从近代的林纾翻译侦探小说开始,日本的大量推理小说都被译介过来。其中森村诚一和松本清张的著作更是引起极大反响,产生了很多版本的译作。除此之外,我国译介的日本推理小说涉及五木宽之等数十个作家的著作,可见推理小说在我国的译介范围之广和市场的需求量之大。其中,日本推理小说的翻译出版,大部分选题基本上是健康的,译文也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但由于推理小说的利润高,翻译的数量大,不免泥沙俱下,有些译文粗制滥造,错误连篇,品位低下,并且有很多译者和出版商翻译出版了一些具有渲染色情、暴力的一些著作,带来了很多不良作用。这种无规范的以单纯追逐利润为动机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给整体上的翻译活动带来了负面的作用。
  2 翻译观念会作用翻译。所谓翻译观念即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它直接体现了译者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也制约着译者的价值取向及翻译措施。和歌是日本独特的诗歌样式,在语言、格律上都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特点,一直是日本文学汉译中的难点。在我国就日本古典诗歌的汉译理论与措施问题曾经展开过一场热烈的讨论。翻译家李芒就曾对以往的和歌翻译情形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和歌汉译时一般宜采用中国唐诗宋词一类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措施,不应过于古奥,也要避免译成现代汉语自由诗。而罗兴典则认为在不损害原诗形象的前提下,汉译时可以适当增词,灵活变通。另外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和歌汉译问题的讨论历时很久,而且一直余音不绝,是中国的日本文学译介史上少有的就日本文学某一体裁的翻译进行的专门的讨论和争鸣。翻译措施上的不同主张说到底还是翻译观念的不同,而这种翻译观念的碰撞对翻译实践的 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对翻译理论的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影响。
  当然,译者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不是永远静止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也就是说翻译观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翻译观的变化发展也推动着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语言联系及译者能力
  
  语言联系作用翻译是一个看似表面性的话题。“从理论上讲,世界各种语言都具有同等的表达力,日语论文,我们也可以说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也都具有同等的翻译能力”。②但是,实践活动中语言联系对翻译的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异同带给翻译的障碍也是有目共睹。在理论上,语盲越相近翻译的可能性就越大,特别是在同一个文化圈的语言之间的互译,翻译活动中所遇到的障碍会相对较少。但是,通过对很多翻译实践的观察我们发现,语言越相近,译者越容易倾向于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措施,而这种措施一旦成为习惯型的主流翻译措施,就会带来一些不利的作用,导致译者直接克隆原作结构甚至句序,原作精神在译作中的再现也受到很大程度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日语和汉语的联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日语中大量使用古代从中国传人的汉字,汉字作为中日两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汉字的传人也为日本人创造现在的日文假名提供了客观条件。于是过去我们常听到中国和日本是“同文同种”的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两国人民都属于黄种人,都使用同一种汉字。可是认真观察两种语言不难发现,中国人民的语言和日本人民的语言在句子结构和文法上都不属于同一语言系统,应该说有着很大的异同。如果不能很好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日汉互译时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更进一步说,在翻译日本文学时有些词句的翻译更是显得重要,需要仔细推敲方可。“翻译家李芒就曾经对有些人在翻译日本文学时将‘物哀’、‘余情’蕴含很深意味的词原封不动的照搬提出异议”。在翻译活动中语言联系对翻译的作用的确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既要客观地略论和认知语言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要深刻地理解翻译的再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的目的,实现语言和语言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对翻译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前几年的译著畅销书排行榜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部日本当代小说,即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其著作的品位很高,具有不错的可读性。《挪威的森林》便是其代表作之一。1989年,村上春树的该部小说在我国由林少华译出,开始了我国村上翻译的开端,并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国内村上春树的主要译者是林少华。村上春树的著作原文使用的语言十分多元化,在翻译时有很大难度,而且其著作风格的传达更是困难。村上春村的小说中蕴含着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翻译家必须具备很强的文学感受力才能抓住它,把它传达出来。林少华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王向远对此曾经这样评价:“林少华的译文,体现了在现代汉语上的良好修养及译者的文学悟性,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独特的风格,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作用,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是对译者能力的很大肯定。
  与《挪威的森林》一书的翻译相比,日本古典长篇巨著《源氏物语》的翻译更能说明译者具有的能力。《源氏物语》不但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名著,而且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统一的长篇小说。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和探讨家们就屡屡提到该著作。但由于该作品卷帙浩繁,文字艰深,翻译难度很大,一直无人开译。直到最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将此书列入翻译出版计划,此书的翻译才正式纳入日程,1961年丰子恺接受了这个翻译任务。后来,丰子恺之子在谈到此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整理译稿时,还有一个体会:由父亲来译这部著作,确实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紫式部这位女作家博学多才,书中所写往往涉及音乐、美术、书法、佛教等各个方面,而父亲恰好也对这些方面感兴趣。例如书中有一节专写绘画,译者对此自然是内行;书中经常评论音乐,我父亲对音乐向来偏爱;书中还论及书法之道,父亲在这方面也不是外行;书中大量谈到佛教,有许多佛教名称和佛教典故,而父亲恰好又是个与佛有缘的人。”⑥翻译能力不单纯语言能力,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丰子恺之子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译者能力作用翻译这一问题一个很好的论证。
  从1961年8月到1965年9月,丰子恺用了四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的翻译。但接着到来的“文革”使该译著的出版耽搁下来,以致丰子恺在生前都未能看到此译著的问世。在七十年代,在我国台湾,林文月女士也开始了对该巨著的翻译,1978年底全书译完,并于1979年出版单行本。丰子恺早于林文月数年译完了该作品,但由于“文革”,出版反而晚了林文月译本两三年。由于当时两岸无法沟通,两人分头翻译,互不知晓。对此,林文月女士也曾经这样说过:“未能参考丰译,诚然遗憾,却也足以激励自我奋勉。设若我当初知悉前辈大家已先完成此矩著之译事,也许竟会踌躇不敢提笔;而即使提笔翻译。有可供参考之另一译本在手边,遇有困难,大概不会不产生依赖之心,然则,我的译文必然会受到丰译之作用无疑。于今思之,反倒庆幸蒙昧中摸索前行,至少建立了属于自我的译风”。
  
  四、结语
  
  除了社会环境、翻译动机、译者能力等一些因素外,作用翻译的因素还有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本身,以及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和需求都在不断变化着。而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一些优秀的著作必然会被反复译介,在新的背景下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在当今社会,政治、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等条件基本允许,译者也具有了相当的翻译能力的情况下,当我们重新翻译前人译过的著作时,该怎样保证自己的风格呢?文中林文月女士的一段话令人深思。这显然也已经成为了如今作用翻译活动进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注释:
  ①许均.翻译论.武汉:湖北教学出版社.2017:75.
  ②许均.翻译论.武汉:湖北教学出版社,2017:244.
  ③许均.翻译论.武汉:湖北教学出版社.2017:252.
  ④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377.
  ⑤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卜译介与探讨史述论.南昌:江西教学出版社。2017:172.
  ⑥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译介与探讨史述论.南昌:江西教学出版社,2017:177.
  参考文献:
  [1]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学出版社.2017.
  [2]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3]王向远.《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_一译介与探讨史述论[M].南昌:江西教学出版社.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