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园林比较初探[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应用比较的措施,从天人联系、佛学思想、儒学思想、道教思想等六个方面对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意在加强中日园林交流,以便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园林文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天人联系;文化支柱;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同属于东方园林,但绝不等同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通过对中国园林有选择、有发展地兼收并蓄,产生具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这两大园林体系,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比较探讨。
  我们必须明确,日本园林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它不象中国皇家园林那样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形式,而是在极端原始的生产力的状况下,在全盘接受了中国文化之后,照搬而去,然后进行吸收同化,固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文明在日本国土之中的园林方面的体现。
  
  一、天人联系
  
  中日园林定位于山水园这一点上是相同的。总体看来,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联系的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至于江南园林都有点拥挤的感觉。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建筑则精雕细刻,珠帘花栋,极尽人工之能事[1]。
  同属山水园的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式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不管它是舟游式也好,是回游式也好,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骨干和重点表现的东西。池泉式园林中的树木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的用量,使得日本园林显出中国园林所没有的天然和野趣。即使是枯山水,也是全部用石块、石砾和沙子。在置石上,多用浮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不加雕斫,不加彩绘,极尽自然之能事[2]。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和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在中国扎根,并发扬光大。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近况相吻合,对园林产生了作用。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3]。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日。其时的寺院园林兴盛一时,其后的寺院园林基本上保留了这种山水园的风格,与世俗园林同步发展,没有新的创造。
  在日本,大约是六世纪,推古朝时圣德太子和苏我马子大力支持引进佛教,而且他们自己往往首先成为佛家弟子。佛教东渐的初期是以标榜“镇护国家,劝人为善”而获得朝廷支持,而后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融合,渐渐脱离政府,独立出来走向大众和贵族,引导人立地成佛。在佛教思想的作用下,形成了佛家园林的形式,佛教大师们对宗教园林的定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寺院园林的形成,对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作用也很大,以至于在皇家园林中也出现了枯山水的茶室[4]。这一点与中国园林相比,独立性较强。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儒学,在春秋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境界的一个高层文化支柱。儒家的兴奋点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正和爱民,在教学上倡导开办学校。在魏晋时儒学与老庄融合为玄学,对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5]。园林布局的和谐即是儒家中庸思想的表现。园林中的书屋书房作为教学的学馆之用。置身于园林相当于治国平天下之前的准备运动,即正心和修身。如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承德避暑山庄的淡泊敬诚殿等等,无不透出儒家与民同乐和勤政爱民的思想[6]。
  日本的儒教是在公元三世纪后期传入的,圣德太子在制定《十七条宪法》时,大量吸收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为此后不久的大化革心奠定了基础,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日本社会的政治准则和教学方针。儒家思想常与佛老思想融合,共同在园林中表现出来。如日本园林在平安时代创造的寝殿造园林,在室町时代由于对正心、修身的进一步需求,而把园中的寝殿群变为书院群。而且,皇家园林的创造,就是因为皇室不满于武人集团的擅权而沉没入园林之中,以寄情山水作为避世和出世的幌子,其实最终是为了儒家的入世目的:治国平天下。日本园林中比比皆是的茶室是修身之所[7]。其实茶道即是讲究秩序,与儒家的思想相合。皇家的修大学离宫的周围都是农田,而且与农田之间的分隔只是一人高的低矮生垣,表达了天皇与民同乐的儒家思想。
  
  四、道教思想
  
  道家以先秦老子和庄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封老子为教主,内容上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不尚贤,而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在园林上,表现在崇尚自然山水,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从中国的历史上看,三国到隋立的360年战乱之后,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青睐。周易的阴阳变化,老庄的无为思想,款款走入园林,从而创造了自然山水园[8]。中国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歌咏也是源于老庄的自然观。
  随着徐福东渡,以及中日官私交往,终于在盛唐期形成第一次中日文化交流高潮。其实,在这次高潮之前,日本人就已经从中国引进了已经形成的隐逸文化、无为思想和表现自然的园林创作准则。在这之前,日本已有自己的神道教,尊崇天照大神。从奈良时期起,日本神道受到佛教的作用出现了神佛融合的趋势。于是,在皇家园林中,至今仍可见到各式各样的神社的踪影。随着在奈良时代的皇权旁落,将军跋扈,天皇成了名誉上的皇帝,实权落入大将军的手中,天皇的衣食住行皆受到大将军的控制,连其婚姻也受到大将军的控制,道家的思想与天皇的思想不谋而合。社会的战乱,将军的更替,特别是日本的南北朝和战国时期,各地大名各据一方,我行我素,人民惨遭战乱之苦。这又与中国春秋战国时产生和形成的道家文化和在魏晋南北朝产生的隐逸文化的背景是何等的相似。于是,不管是园林的主人,还是园林的直接设计者,都对无为、隐逸、沉醉、麻木等抱有偏爱倾向以至情有独钟。桂离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仅掇山引水,遍植苍木,而且设茶室行茶道清修。宫馆内更是竹林七贤,以及各种各样的山水画卷和不拘一格的狂草,表达了对社会的厌恶和对自然的回归[9]。
  道教对园林的作用,在中国和日本可以说大同小异,采用自然山水园的创作是大同,在园林的建筑上中国采用道观,而日本用神社,形式不同。另外,中国的园林受儒家思想作用较深,以入世治世为目的的园林著作的形象是人工味较重。而日本园林受道家思想作用较深,以无为和出世为目的的园林著作的形象则是自然味较重。
  
  五、园林文人的行动
  
  中国的园林文学,最早应从《诗经》开始。如《诗经》写的灵沼、灵囿、灵台都是中国上古园林的形式。从周朝到魏晋时期的园林文人主要停留在以诗和赋的形式来描述园林之上。除了《诗经》之外,还有战国时宋玉的《高唐赋》、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苑》等等,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皇家园林的辉煌。从两晋以后的文人的行动主要是按照园林诗画表达的形态和意境来作用和创作文人山水园。文人的行动主要包括文学和绘画两种。许多文人不仅以诗文,而且以绘画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园林的构成,更有甚者,日语毕业论文,许多文人都直接参加了造园。象白居易、杜甫等都有实际的园林著作[10]。

  清代以后的文人行动表现为观望和赞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入,文、理、工分科,文人更少参与造园活动,甚至连评论也少参与了。最后由于现代公园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文人行动对园林的作用日趋减少。在唐代形成文人写意山水园的时候,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开始兴起。作为文化载体输入日本后,历代天皇皆对汉家的儒学有很深的造诣,儒术是作为皇家的家传法宝在皇子皇孙之间代代流传。很多天皇象宋徽宗一样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直接参与设计和建筑园林的大师们都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日本的和歌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中有大量的诗是描写园林风景。成书于1001年到1008年的小说《源式物语》也有几十处提到园林,并有专门的园林景物描写和园林活动描写[11]。
  
  六、园林美学
  
  中国人的园林美学,是综合了孔夫子儒家理性主义和道家非理性主义,到了魏晋时期,在玄学的指导下形成感伤主义,其本质还是主情与主理的平衡。主理的理性主义强调一致,主张园林关系现实,重视园林的外部作用,目的在于维持秩序。主情的非理性主义则强调差别,主张园林表现个人的情感和个性,重视园林的内部关系,目的在于追求理想的境界[12]。越到近代,由自然主义走向人文主义,诗情画意越来越浓。
  日本的园林最初是从中国传入的,大约在中国两晋时代。这一时代中国自然山水园形成的年代,正是园林美学正处于感伤时期。在唐代,日本的汉文化传入是经历了全盘吸收和日本化两个阶段,在园林中表现为模仿唐/意山水园的形式,特别是白居易的《池上篇》对之作用最大[13]。园林的美就表现为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了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武家的统治促进佛教的盛行以及园林中追求茶道的秩序美、枯山水的苍凉美。到桃山和江户时代,主情意识抬头,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更多地表现为主情与主理的协和上,但诗情画意不多,以苦行参悟为主。于是,总体看来,日本园林感伤意识较强,中国园林诗情画意较多。
  对中日园林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知己知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取长补短,彼此交流,以便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使中国园林成为世界园林的奇葩。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中国园林[J],2017.
  [2]毛巧丽.中日园林的历史联系[J].中国园林,2017.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学院出版社,1999.
  [4](日)重森三玲.日本庭园史图鉴[M].日本京都:有光社,昭和十三年(1938).
  [5]刘庭风.中日园林文学比较[J].中国园林,2017,(2):45-49.
  [6]刘庭风.中国园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2017,日语论文,(2).
  [7]安怀起.中国园林史[M].上海:同济学院出版社,1991.
  [8]张蓉,韩鹏杰.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M].西安:西安交通学院出版社,2017.
  [9](日)中西进和,王晓平.智水仁山[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0.
  [11]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史出版社,1982.
  [12]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中国园林[J],1998.
  [13]王航兵.中国明清私家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风格异同原因初探[J].中国园林,2017.

上一篇:中日园林再比较
下一篇:中日姓氏比较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