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中、日民间故事为蓝本,来略论探讨两国的“信”观,就会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处,如守信者一般都会得到奖赏,但是二者不同也是相当明显,在失信原因,受害者关于不守信者的态度、不守信者受到的惩罚、不守信者的最终命运等方面都有所区别。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民间故事中,对不守信者的惩罚都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缺乏官方对不守信者的惩罚。中、日“信”观比较的启示是:应重奖诚实守信者,采取具体法学方法鼓励诚实守信行为;严惩欺诈者、惩戒失信者,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加大失信违约成本。 中国论文网 【关 键 词】守信;失信;法学方法;征信系统。 【作者简介】王 迪,哈尔滨工程学院人文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法、传统文化与德育探讨。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就蕴含着“人无信不立”的理念,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本文通过对中、日一些民间故事的略论,来探讨中国与日本“信”观的相似处与区别处,略论民间故事中的“信”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信”观的相似处 1.不守信者一般是人类。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民间故事中,不守信者基本上都是人类,一般是人类与他类(有时他类会幻化成人类的形象,如日本民间故事《黄莺之家》中的黄莺幻化成美女)存在某些约定,但是人类最终由于一些原因违背了承诺。中国民间一则对于公冶长的故事中说,公冶长擅长鸟语,一日听到一个鸟对他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非常高兴就去了南山,果真发现一只死羊,于是就抬回了家,可是他忘记了与鸟的约定,把肉和肠都吃了。鸟很生气,一日又找到公冶长,叫“公冶长,公冶长,北山有只羊,你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非常高兴就去了北山,可是这次死的不是羊,而是一个人,公冶长因此摊上了官司。 2.受害者一般是非人的他类。在中、日民间故事中,受害者一般是非人的他类,如在对于公冶长的故事中,鸟是受害者,在《西游记》“通天河落水”的故事中老鼋是受害者。日本民间故事《黄莺之家》中的受害者是黄莺,《鹤妻》中的受害者是鹤。在中、日民间故事中,常常是由于人类违背承诺,致使他类遭受损害,或者是没有得到好处。 3.守信者会得到奖赏。在中、日民间故事中,守信者绝大多数是会得到奖赏的。如在《聊斋志异之聂小倩》中,女鬼聂小倩托付书生宁采臣帮其安葬尸骨,宁采臣毅然诺之,并完成承诺,最终抱得美人归,聂小倩还为宁采臣生育了两个儿子。在《柳毅传书》的故事中柳毅坚守承诺替龙女送信,最后龙女为报恩嫁给了柳毅。在日本类似于《黄莺之家》的民间故事中有一版是对于好爷爷和坏爷爷的,说山里住着一位好爷爷和一位坏爷爷,好爷爷受到美丽女子的款待,当女子进城买东西时,嘱托他帮忙看家,但不得打开某间房子,好爷爷遵守承诺,女子回来后送给他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做出各种菜肴的小锅铲。 二、中国与日本“信”观的区别处 1.不守信的原因不同。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不守信者常常因轻诺而失信,如《西游记》中的唐三藏。《西游记》的第四十九回说了唐三藏过不去通天河,老鼋来帮忙的故事,结尾处写道:“三藏上崖,合手称谢道:‘老鼋累你,无物可赠,待我取经回谢你罢。’老鼋道:‘不劳师父赐谢。我闻得西天佛祖无灭无生,能知过去未来之事。万望老师父到西天与我问佛祖一声,看我几时得脱本壳,可得一个人身。’三藏响允道:‘我问,我问。’”[1]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唐三藏“自到西天玉真观沐浴,凌云渡脱胎,步上灵山,专心拜佛及参诸佛菩萨圣僧等众,意念只在取经,他事一毫不理,所以不曾问得老鼋年寿”[2]。唐三藏“响允”老鼋的托付时,是出自真心的,有诚意的。但唐三藏最终却是失信于人,“无言可答”,其当时的尴尬可想而知,唐三藏的这次不守信是典型的轻易许诺,事未入心,最终失信。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不守信者也有因惑于成仙、金钱、名利、美色等外物,而故意不遵守承诺的情形,如《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英雄后羿得到西王母的奖励――不死药,他准备与他的妻子嫦娥分而食之,两个人就都能长生不老,但嫦娥有一天自己偷偷地就把不死药给吃了,最后嫦娥就飘了起来,飞到天上,到了月亮上,成了天上的仙娥。 而日本民间故事中,不守信者往往是出于好奇心,故意违背承诺。在日本的民间中有这样一则叫《黄莺之家》的故事,说一个男子遇见一个美女,女子觉得他是一个可靠的人,就把家托付给这个人,但交代他不要去后面的房子。女子走后,这个人耐不住好奇心的诱惑,违背承诺去了后面的房子,并打碎了三个鸟蛋。女子回来后就哭起来,埋怨说,真的是不能相信人类啊!原来由于男子违反了与那个女子的约定,把美女的三个女儿杀死了。最后女子变成黄莺飞走了,男子回归到原来的生活中。 2.受害者关于不守信者的态度不同、惩罚不同。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受害者关于不守信者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在这里受害者倾向于对不守信者有不满的情绪,如愤恨不守信者,继而要采取一定的报复手段,通常情况下并非求助于官方(法学),而是受害者自己采取一些单方面的报复行动。如《西游记》第九十九回“通天河落水”的故事中,当老鼋得知唐三藏未能守信,他便“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3]。在公冶长的故事中,鸟更是采取了引诱公冶长去认羊,使公冶长陷入了一场人命官司。 而日本民间故事中受害者关于不守信者的态度是比较模糊的,在这里受害者虽然也对不守信者有愤恨的情绪,但主要还是倾向于对自己有不满的情绪,认为所托非人,或者是被人知道真相而感觉羞耻。如在日本民间故事中,海神之女要求丈夫在她生产时别来看她,但他不守信用,躲在一旁偷看她生产。当海神之女突然变成一条鲨鱼伏在地上不停地翻滚时,她丈夫被吓的落荒而逃。海神之女因此感觉到很羞愧,在孩子生下来后就离开了丈夫。在日本民间故事中,不守信者一般只是得不到好处,而鲜见对不守信者的惩罚。如在民间故事《鹤妻》中当丈夫嘉六违背承诺没到期限就打开衣橱,“他看见一只几乎没有羽毛的鹤,鹤对嘉六说‘布已经织好了。但你已经看到我的身体,对我有了成见,所以我必须离开这里’”。后来这只鹤就被另外一些鹤接走了[4]。 3.不守信者的最终命运不同。在中国民间故事中,由于失信原因不同,不守信者的最终命运有所区别。一般轻诺失信的不守信者总能化险为夷。《西游记》“通天河落水”的故事中老鼋将唐三藏四众丢弃水中,但他们此时已经成道,不至于沉底,只是经包、衣服、鞍辔都湿了。公冶长的故事中,虽然由于鸟的嫁祸,公冶长陷入了一场人命官司,但是最终人们相信他确实懂鸟语,他被无罪释放。《论语・公冶长》还记载了孔子将女儿嫁给公冶长的事情,“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而那些故意违背承诺的人,下场就是比较凄凉或悲惨的。如在《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偷吃不死药的嫦娥最后被玉皇大帝惩罚守月宫,长期过着寂寞的生活。有李商隐诗为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而日本民间故事中,如《黄莺之家》里的男子去了后面的房子,并打碎了三个鸟蛋,他违背承诺,对黄莺造成诺大伤害,结果也只是黄莺飞走了,男子回归到原来生活中。在前述对于好爷爷和坏爷爷的故事中,坏爷爷在听说好爷爷受到美丽女子的款待,并得到美丽女子送给他的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做出各种菜肴的小锅铲后,坏爷爷也去了女子家,如前一般,不同的是他没有遵守承诺,打开了某间房子,结果一只黄莺从那里飞出,眼前的豪宅也瞬间消失,坏爷爷回归原来生活,一无所获。
三、中国与日本“信”观的现代启示 1.应重奖诚实守信者,采取具体法学方法鼓励诚实守信行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民间故事中,诚实守信者都会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体现了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即“好人有好报”,如此以来,日语毕业论文,好人好事将得以弘扬。但在现实中,有些媒体往往关注于那些吸引眼球的负面事件,如“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诚实守信者拾金不昧却遭人冤枉;见义勇为者反被被救者诬陷为肇事者;见义勇为者救人死亡后,被救者及其家人无人去祭拜……过于频繁的负面报道,使得人人自危,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在“小悦悦事件”中冷漠的十八位路人,可能就包括“我们”。因为即使我们彼时就在现场,也未必比路人更人道,过多趋利避害的本能及“法学思维”往往使我们也只能是“路人甲”而已。因此,在今后相关法学规定中要增加重奖诚实守信者的具体条款,保护诚实守信者的人格尊严、人身权利和财产利益。只有当相关法学规定能够落实,以及媒体形成合理的舆论导向,能够“坚持正确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环境。 2.应严惩欺诈者、惩戒失信者,建立健全征信系统,加大失信违约成本。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民间故事中,对不守信者的惩罚都是极为有限的,尤其是缺乏官方对不守信者的惩罚。没有违约成本,或者违约成本低,就不足以让不守信者处于痛彻心扉,痛不欲生的境地,就不足以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系统,可以在对不守信者的惩罚方面借鉴一些法学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一旦某人或某团体的失信行为进入了征信系统记录,就会作用到他们其他权利的实现,欺诈者还有可能面对刑事处罚。在一段时期内,不守信者受到与其失信行为相适应的处罚后,不守信者本人及他人发生失信行为的几率将大大减少。2017年初,德国年轻有为的国防部长古滕贝格深陷学术造假的丑闻,不得已先是宣布放弃其博士学位,后又以辞去国防部长职务的方式向世人告罪。“古滕贝格案发不足一月就辞职,社会信用制度起到了很大影响。先是反对党抓住这点不依不饶;再是民众和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对此‘丑闻’予以曝光和谴责;紧接着其母校拜伊罗特学院宣布取消其博士资格;然后是德国的科学探讨界,从其博士论文中找出大量抄袭证据;即使电视台公布了其辞职的消息,仍难熄学界的怒火”[5]。相较而言,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类似学术造假事件却常常不了了之,自然难以让当事人或其他造假者引以为戒。今后,我们应对不守信者人人喊打,日语论文题目,这样就会促使人们避免失信行为的发生。 3.应挖掘我国传统“信”的精髓,培育现代诚信文化。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一书中认为日本是一种耻感文化,从日本民间故事中我们也能印证她的这一观点。日本通过耻感文化的浸染,在当下的日本国内还能形成一个较为诚信的社会氛围,但是许多日本公司到了中国就做的不那么诚信,究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在本国的那种羞耻感。而在中国,传统的“信”是相当丰富、有内涵的,诸子百家多有对于“信”的经典表述。《道德经》中说:“夫轻诺必寡信。”老子启示我们,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答应别人事情前,应该先掂一掂自己的分量,是否能完成,不要总是轻易答应,要学会说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要总是说漂亮话,如果答应别人的时候总是“拍胸脯”,把话说满,那么最后办不成事时就只能“拍大腿”了,追悔莫及。《周易・象传》中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节制饮食人们才能身体健康,谨慎语言人们才能明哲保身。如果一个人不谨慎言语,一旦失信,则于道德有损。当下,传统“信”没有得以有效传承,没有随经济发展而与时俱进,出现了如温总理所说“目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因此,挖掘我国传统“信”的精髓,培育现代诚信文化非常有必要。先贤们的观念,今天看来也不过时,只是需要我们结合当下的一些具体案例或者是改编一些民间故事,用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方式来表达,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这样更有利于诚信氛围的形成。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失信行为法学规制探讨》的阶段性探讨成果。课题编号:HEUCF2017130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探讨基地基金项目《儒家德育思想资源的挖掘与探讨》的阶段性探讨成果。课题编号:HEURS0918;黑龙江省学位与探讨生教学教育改革探讨项目《导师及探讨生的学术道德与监管问题探讨》的阶段性探讨成果) 注释: [1][2][3]吴承恩:《西游记》第422、821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日]河合隼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第226页,范作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 [5]韩义雷:《从德部长辞职看中国学界治假有多难?》,载《科技日报》2017年3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