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奔月”神话比较探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日本的《竹取物语》与中国的嫦娥神话有着相同的“不死之药”与“奔月”的情节。就《竹取物语》全文来说,这虽只是“大异”中的“小同”,然而这“小同”,却恰恰是这个民间故事在长时间的民间流传中未被随意篡改的部分。从这一点意义出发,本文作者认为这一部分更能代表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与民众的趣向。因此,日语论文题目,在此文中主要是从探索中国嫦娥奔月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作用的角度,对它们的相同部分进行了比较略论和研讨,最终揭示了中国的文学著作的母本对日本作家们的深层作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竹取物语》 嫦娥奔月传说 “不死之药” 月宫 作用
  
  一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近代采集于民间的嫦娥奔月故事:
  羿射九日,造福于民,娶妻嫦娥,贤惠善良。有一道赠羿不死之药,羿交于嫦娥收藏。羿弟子蒙心怀不轨,乘羿外出,欲盗灵药。嫦娥为保护灵药,不得已吞入口中,遂飞升入月。羿归追月不及,无奈只能遥望明月以寄相思。①
  吃了“不死药”的嫦娥最后奔上了月宫。除去中秋节之来源考察的角度,我认为这则神话最直接表现了人类对“不死”及天界的向往。月中的生活有可能孤寂凄凉,但嫦娥登上了月亮,实现了永生。这不由让我想到了有着相同“不死药”情节与“奔月”主题的日本神话《竹取物语》。《竹取物语》说的是出身于竹子中的辉夜姬被采竹老翁带回家抚养长大后,通过难题拒绝了众多求婚者,最后还是无奈悲然回归月宫的故事。
  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认为《竹取物语》是“反映时代的著作,其结尾部分是固定的民间传说,五个贵族公子的求婚过程是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②民间故事是集体创作,又在集体中流传,发生变化是在所难免,其中变化的部分与具体的时代、历史相关,而其不变的部分,我认为更能代表这个故事的内在目的与主要矛盾。“固定的结尾部分”即指辉夜姬的拒婚成功与奔月。对于《竹取物语》主干部分的“难题考验”与我国藏族民间故事《斑竹姑娘》中“难题考验”母题之相似处的比较讨论,已有不少学者涉及,在此不再重复。此文中想就作为其全文基本脉络的羽衣仙女“奔月”这一特定情节,展开与中国民间故事嫦娥“奔月”的比较。既然这两则故事的“异”之大与“同”之小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再讨论其“大异”似乎就没多大意义了。在此就试图从这个“小同”入手,希望能在进行进一步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发现其背后深层的“大同”。
  
  二
  
  1.中国嫦娥奔月传说的形成与发展
  六朝梁代刘勰在其书《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说:“《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恒娥奔月。”据考证,《归藏》是一部已流失的古代占卜巫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这就是对于嫦娥奔月神话的最早记载。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嫦娥奔月神话的一些情节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
  而正面最早较为完整地正式记录嫦娥奔月神话的是汉初的《淮南子》。其中《览冥篇》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可见,在战国初年就形成了的这一嫦娥奔月神话的初型,在秦汉时代得以基本成形,并在唐宋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逐步丰富完善和发展。在这段时期里,有着久远神话渊源的嫦娥奔月神话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发展。它的流传方式除口承以外,还有多种书籍在不同年代、以不同形式进行文字记载,而且从大量的考古实物资料――砖画、雕刻、帛画等也可看出,该神话还通过多种绘画艺术形式流传。通过集体创作与传播的嫦娥奔月神话,随着人员的迁徙与不同地域间文化的交流活动,它的流传辐射地域也变得相当广泛。从较早的《楚辞》中的记载看,秦汉前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楚地流传,秦汉以后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和扩展,传播到各个汉文化作用到的地区,当然也流传到了国外。
  2.日本《竹取物语》的形成与略论
  《竹取物语》时的日本社会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竹取物语》产生于公元10世纪初的平安时代,正是日本社会开始具备粗略的文明形态的时候。面对近邻中国强大的文明力量,日本除了从模仿中国文明起步之外别无选择。因此,当时的整个日本社会都蒙受着中国文化的巨大作用,在文字和文学方面自然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在唐代前期,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日本一批批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制度,唐朝使者也大批出访日本,使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搜集了大量民间故事的中国通俗类书《雕玉集》在平安时代也已传入日本,这其中应该就有嫦娥奔月传说的记载。据我们前面对嫦娥传说形成时代的略论及其作用地域和时间范围之广,再结合两篇神话中看似“巧合”的“奔月”情节,也可直感出中国嫦娥传说对日本《竹取物语》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接下来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与略论。
  (1)《竹取物语》的基本观念
  《竹取物语》中的辉夜姬在“遭贬―凡世生活―重返天宫”的遭遇中,经历了“月宫―尘世―月宫”的转移;而嫦娥则是通过服用不死药,实现了“尘世生活―进入月宫”的转变。两部著作的目的都是通过“奔月”这一具体行为,来最终指向“不死”的天界(月宫),以脱离尘世,得到永生。那为什么象征“天界”美好永生世界的独独是月宫呢?
  在史前先民的心目中,“月亮有恢复植物生机的神性”。干旱季节的绿色植物经过太阳一天的灼晒变得了无生机,可是经一夜露水的滋润,次日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人们便误认为是月亮的魔力。此外,在史前先民心目中,“月亮有自我发育和自我更新的神力”。因为每个太阴月,月亮都有一个从钩月到望月到弦月再到钩月的周而复始、死而复生的变化过程。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两则神话中“不死药”情节与月宫的结合,绝不仅仅是个偶然。月亮成了不死的象征,自然也是永生的仙人们的生活之所,因此进入月宫就成为了世人希求不死的一个表征。“月宫”一词,始见于中国六朝人著作《海内十洲记》中说东方朔“随县主履行,比至朱陵扶桑……月宫之间”。后才出现嫦娥、月桂等说,描述其中居民长生不老,让凡间人众羡慕。可见从月神信仰中派生出来的月宫崇拜,出现在嫦娥故事的更早以前,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中国神话的普遍母题,也成为后来的月宫相关神话的渊源,成为了嫦娥实现永生的天堂,也成为了日本《竹取物语》中仙子辉夜姬的最终归结点。
  (2)《竹取物语》的主人公与嫦娥形象
  让我们先来看看《竹取物语》原文中对辉夜姬的描写:
  この/のかたち けうらなること世になく、屋のうちは暗き所なく 光り/ちたり。翁、心地あしく、苦しきときも、この子を/れば、苦しきこともやみぬ。腹立たしきことも慰みけり。翁、竹を取ること久しくなりぬ。/ひ猛の者になりにけり。④(孩子的相貌越长越漂亮,使得屋子里充满光辉,没有一处黑暗。有时老公公心绪不好,胸中苦闷,只要看到这孩子,苦痛自会消失。有时,即使动怒,一看到这孩子,立刻心平气和。此后老公公仍然天天去伐竹,每一节竹里都有黄金。于是家中日渐富裕,老翁变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心目中的辉夜姬不仅长得十分美丽,而且是光明、善良、财富的象征,还能抚慰人的心灵;而在中国的广大劳动人民心目中,嫦娥也一直是温柔、美丽、聪明、善良等美好形象的集合体。六朝宋时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中说:“婺女俪经星,洹娥栖飞月;渐无二嫒灵,托身待天阙。”就将嫦娥与织女并喻。同朝陈时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道:“麝月共洹娥竟爽。”是以月色的皓洁衬托嫦娥的娇美。两个神话中的主人公无疑皆是集万般优点于一身的美貌无瑕的女子,然而作为奔月主体的美丽的辉夜姬,无疑是日本化了的嫦娥形象罢了。

  (3)《竹取物语》的情节
  《竹取物语》中说从月宫接取辉夜姬的仙人,手持葫芦,中有不死之药,要辉夜姬服用。
  对于“不死之药”,中国早有此说,《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夹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不死之药”是人类恐惧死亡的产物。万物之灵的人类可以战胜任何凶残的猛兽,独独无法逃避死亡。药物治疗疾病的神奇功效使人类寄“医治死亡”的进一步幻想于其间。但继而人类又悲观地发现“医治死亡”之于凡人的不可能性,因而不属于尘世的“不死之药”当属神仙所拥有。人类只要服用此药,即可如神仙们一样长生不老。可惜神仙似乎又多为吝啬之人,因为在中国神话中,绵延了五千年的人类历史中,除了后羿与嫦娥之外,似乎再难有其他凡人再获此神物。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嫦娥神话在中国神话中的独特性,或可以说它是中国唯一一篇凡人获取“不死之药”的传说,从而也进一步暗示出了在“登月”这一共同主题之外,日语毕业论文,这两则神话故事的另一层不可忽视的关系,即“不死之药”说得明确的起源点,其流传及作用。
  
  三
  
  通过上面的略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竹取物语》全面接受了中国古代民间的月神信仰与月宫崇拜的观念,将“月宫”作为相关于凡世的、神仙们的安乐祥和之生活场所,这一观念成为全篇小说构思的基础。
  2.《竹取物语》接受了中国的“嫦娥”的美丽原型,并把她改造为美貌无瑕的日本式女子,作为全书的主人公。
  3.《竹取物语》采用了中国嫦娥神话中的“不死之药”与嫦娥“奔月”的情节,通过各自民族相应的方式,指向相同的结局。不难看出它们源于一个共同的基点――道家思想作用下的长生不死观念与升天之理想。
  文章开篇时所提之“看似‘小同大异’的比较”,在此也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显示。所谓“小同”的“嫦娥形象(辉夜姬)”贯穿了全文,并在最后的“嫦娥奔月(辉夜姬升天)”中促成文章主题的升华,起到了关键的“点睛”影响。看似“小同”实则“大同”的此类中日文学著作,笔者认为比直接的翻案著作更能体现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作用,因为相关于有意识的“翻案”,它们更是人们在创作时对母本的无意识模仿,更说明了中国的文学著作的母本对日本作家们的深层作用。
  
  注释:
  ①吉星编.中国民俗传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②柳田国男.昔/と文学.角川书店,1956.9:16.
  ③何星亮.中国神话与自然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92:184-185.
  ④选自http://oak.zero.ad.jp/teru/gakusyu/taketori/take.html.
  
  参考文献:
  [1]李忠华.嫦娥奔月神话本末论.思想战线,1997,(3).
  [2]雷华.《竹取物语》与古代日本的伦理、君权意识.日本探讨,2017,(2).
  [3]赵虹.《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的比较探讨.日本探讨,2017,(2).
  [4]张北川.《竹取物语》和《斑竹姑娘》中的“难题考验”.西藏艺术探讨,1999,(1).
  [5]张华松.月神崇拜与方仙信仰.齐鲁学刊,2017,(1).
  [6]洪强.关系式与本位式的冲突:“嫦娥”故事的解读.延边学院学报,1996,(3).
  [7]李德尧.《奔月》――神话的世俗化.鲁迅探讨学刊,2017,(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