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中国和日本同属于东方民族,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民族诞生以来所形成的深层次的文化异同是很大的。我们应以一种学习的态度略论中日设计以及文化之间的异同性。日本非常重视现代设计的发展,其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设计理念,可以为我国的当代设计走向国际化提供一些借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国 日本 文化 设计 日本是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国家,其民族传统、文化根源、传统设计思想都与中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所以闪烁着东方理念的日本设计著作,也给中国的设计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同样,在对待西方设计上,中国表现了泱泱大国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而日本却表现出了不断学习进取,并且非常重视这种文化的双重性特征,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并且把折衷主义作为一种优势来创造更多的文化形态,进而丰富自己的生活。综观两国的设计文化,在如何看待技术与艺术的异同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对事物的审美感受、感受自然的喜与悲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异同性。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任何外来文化时,只有认真略论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借鉴他人优秀的东西,将其融入到本民族的艺术创造之中。 一、如何看待“技术”与“艺术”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和日本都是工艺美术之国,日语毕业论文,“China”(中国)原指瓷器,“Japan”(日本)原指漆器,但中国和日本对待工艺美术的态度却有所不同。 日本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工匠般的执著。刘晓路先生说:“日本人天生带有一种工匠精神,日语为役人性。”日语中的“役人”与中国的“匠人”相似。日本很少有西方那种纯艺术,其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往往都带有工艺美术的装饰色彩,日本设计艺术著作最大的魅力,也正是将日本“工匠般的执著” 精神注入了设计形态之中。日本艺术家以日本民族特有的匠人性的思维方式、精益求精的工艺制作,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主张“艺术要摒弃匠气”,把“匠气”视为一切艺术的大忌,提倡艺术要“超乎技”而“进乎道”。因此,中国的艺术往往表达的是艺术品之“道”,而不是炫耀艺术制造之“技”,这就引发了一个矛盾,因为何为艺术、何为意象、神韵,很多都是靠我们心理的感受而来,日语毕业论文,并无理论可依,这大概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不能很好地被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小巧” 与“大美”之不同审美情趣 日本的设计艺术,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以小为美”的艺术特征。常常以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一颗小石为内容,表达其“以小为美”的趣味,更体现在对一些微小的设计要素的格外关注。日本设计艺术著作中充满了各种精湛的小符号,并把这些小符号、小要素视为设计的“宇宙”、设计的生命活力的根本手段。所以说“精巧于小”的艺术观,酿造了樱花之国设计艺术的日本味。看一看日本的艺术著作,就会感到在日本艺术著作中几乎处处流露着关于自然的感动以及人生的感叹。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一种人文文明,庄子的一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表达了中华民族“以大为美”的理想。中国人更侧重于对人的探讨,对人生的顿悟,措施是在人生实践中体悟,目的是为了建立和谐的人类联系,所谓“天人合一”正是从古至今我们始终提及的一种境界,我们的设计也是随着这样一种理念而不断完善的。老子所言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精辟地表达了中国人“以空灵求大美”的艺术主张。 三、自然观不同――对生命的感悟 日本人对自然的关注,总是隐含着一种对人生的无限眷念和淡淡的伤感。由于佛家的悲观和禅宗的顿悟思想,日本人重视转瞬即逝的美,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对美的事物悄然离去的淡淡忧伤的审美观。 中国与日本同样注重感悟生命、感悟自然,但其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自古以来形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乐”字概括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如果日本对自然观的感悟用“枯荣”一词来形容其淡淡忧伤的意境,那么,中国对自然观的感悟就可以用“圆融”来形容天地间的大美,并因此形成了以“和谐”为最高理想的审美观,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寻求快乐。 四、中国文化的“海纳百川”与日本文化的“取其精华” 日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其本土文化并没有被同化,而是以本土文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外来文化为外在表现,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融入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设计理念反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就呈现出“包容性”的特征。尽管中国文化中“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反映出一定的保守性,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总是以容纳四海的精神,吸收和融合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了自信。但笔者认为,学习外来的先进思想并不等于丢掉本国传统的民族化的气质,而是要以民族化为根基来发展设计,不能是照搬先进的设计观念,如此只能显得生硬、肤浅。在现代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设计师也会认识到,越是民族化就越是国际化。 结语 日本现行的双轨并行体制形成了日本现代设计文化的双重性和折衷性的特点。这一方面使其传统文化得以比较好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给日本人民创造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讲求简单、朴素的设计特点,在人类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今天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国的设计起步相对较晚,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比较薄弱,当今的设计著作较大部分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物质层面的模仿。而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设计师已经普遍认识到,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神是我们的设计走向国际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但如何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契合,我们仍需要不断地探究。 参考文献: [1]戴素素.中日设计艺术的文化精神比较[J].科教文汇,2017(1). [2]高志强,包旦妮.日本设计的文化性格初探[J].江苏工业大学学报,2017(4). [3]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M].合肥工业学院出版社,2017(3). [4]吴文佳.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J].艺术百家,2017(1). 作者周越系北京林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高级建筑装饰设计师 梁斌系北京林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探讨生 (责任编辑:鞠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