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SOHO中国在十年前打造了中国SoH0住宅的新风尚,中村诚宏(Nakamura Nobuhiro)是SOHO中国“建外SOHO''’项目的负责设计师之一,他以独特的日本SOHO住宅的设计理念为观照,重点突出了“无中心、多层次、混合就是活力”的特点,“把建外SOHO做成开放的,把一条条街穿插到建筑中去,打破了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封闭概念”,构筑了中国首个商住合用的建筑群样式。 中国论文网 被派驻北京工作的中村诚宏当时刚从早稻田学院探讨所毕业,导师是山本理显设计事务所的主创建筑师山本理显教授。中村诚宏跟中国的结缘即源于建外SOHO,历时两年的工作让他立志要在北京创办设计事务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村诚宏最终选择了更富有开放活力的上海,成立了A—ASTERISK设计事务所,2017年与上海志贺设计合并,改组为A—ASTERISK/AA设计事务所。 在中国生活近十年的经历,中村诚宏也观察到,建外SOH0或许经历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最繁华的时期,以个性为标榜,将商用与公寓以社区的方式整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发展层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将指引着中国SOH0住宅往更多样化的方向前进。就深层次而言,“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此类家庭工作室,不应过于关注硬件上的建筑样式,而当软着陆处理,从生活方式层面精深挖掘、沉淀乃至寻求改变。这也是中日两国在SOH0住宅设计异同化的集中体现。 在对话录中,中村先生将跟我们细致剖析他所参与的东云SOHO项目,此项目是日本第一次正式用建筑来表现生活方式的SOHO,也是日本第一次公营的大规模SOHO。虽然距今已有15年,但对其典型特征的梳理譬如如何进行生活、工作空间的隔断,如何解决住宅商用的一些弊端等,对当下中国的SOHO设计仍有重大的作用。 《现》:您曾经加,入到“建外SOHO”的项目并为之服务过,在您看来,中国的SOH0项目与日本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中村: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制度。在中国,住宅产权的登记,准则上是不登记在企业名义下,但在日本,个人住宅是要在企业名义下进行登记的。根据日本的税务制度,在住宅里开企业,工作使用的面积在企业经费上计算为“企业的房租”;生活使用的面积,房租是不能作为企业经费计入的。细分化的税务制度使得边居住边工作不仅成为可能,同时允许、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无论是个人的家改造而成的小SOHO空间,还是大规模开发项目的“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组合,皆呈现着各式各样的发展。换言之,中国的“SOHO”一词,更多指的是硬件上的建筑种类,在日本则更指向了软件上的生活方式。 建外SOHO创建于10年前。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至少我们是那样的感觉。根据当时的社会观察,并参照了日本和其他国家的SOHO经验,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必将以个人主体作为发展方向,并将初步确立起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正好在这之后,“个性”一词在中国被广泛提起。 但是,在创造多样化的初期阶段,考虑到日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若原样借鉴日本相似的SOHogt式可能并不适合。建外SOHog是在这种社会需求与现实条件的两项影响下诞生的,它有力“引爆”了中国SOHoK生活方式多样化上的尝试和探究。如今,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与10年前又有很大区别,是有必要去调整SOHO建筑体系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建筑是社会的延伸,无形的社会用有形的建筑来表现”。建筑本身起着诱导社会的新模式,社会也反过来引发着建筑的发展。所以,在思考建筑的时候,日语论文,一定要边展望当今社会和将来社会,边考虑建筑设计。 《现》:中国的SOHO住宅以高层集合型住宅为主,譬如北京宋庄艺术家村就是一个典型,它融合了艺术家工作室兼集合住宅,请介绍下日本较为经典的SOHO社区,也谈谈对SOHoik区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看法? 中村:正如问题一回答所说的,因为日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所以其SOHO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我主要介绍下我参与的两个SOHO项目。一是东云SOHO,它是日本大规模SOHO的最初案例。另一个是Y-House,这不是大规模开发的建筑,而是在私人住宅上改造的SOHO建筑。 东云SOHO是15年前的建筑,在日本第一次正式用建筑来表现SOHO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日本第一次公营的大规模SOHO。东云SOHO应用了迄今为止的很多新概念,对SOHO这种生活方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里主要介绍东云SOHO的三个部分: 1、全部住宅的入口是用玻璃装饰的,从共用的走廊中能看见里面。一般的住宅,住宅单元共用部分相对封闭的,这对来办公室拜访的客人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印象。另外封闭的共用部分,使得各企业的工作成果不能对外发表。通过在所有住宅单元的入口安装玻璃后,从公共走廊就可看到里面。这是一种“展示”,全体“展览馆”的感觉。 2、全部住宅单元的厕所和厨房,安置在离玄关最远的窗边。一般的住宅场所,是把厕所和厨房安置在大门附近。但是,作为SOHO场所,工作上有客人来访、员工上下班,厕所和厨房等私密空间安排在玄关处,不能确保在玄关附近有较大的空间,也无法保证居住人的私密性。将厕所和厨房安置在窗边位置,还能一并解决了通风和采光问题。 3、在所有的住宅单元里有10%是将一个住宅分隔为两个区域,各自分开配置。厕所和厨房等私密空间,大的工作区域,而这两个空间不走“共用走廊”是无法到达的,从而试图把两个空间分离开。 边居住边工作是SOHO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同一个空间生活,同时工作着,人们无法放松心情,很容易在精神上产生痛苦。于是,在同样的建筑物中,日语论文题目,有意识地将空间分离,当初预计很少人会选择居住这类房型,结果却受到最多欢迎。 《现》:SOHO住宅在日本并不罕见,且一直以低层高密度为主要特征,关于此类户型面积较小的SOHO住宅类型,设计师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空间的扩容和空间的区隔? 中:以前,白天把床收纳起来,从墙上把桌子放下来,流行各种各样的“可动式”。然而,这个可动的,结果是固定不下来。因为,居住的人每天要收纳床,整理桌子,这是不太现实。最终结果是没有去收纳床,桌子上又铺满了文件资料。但是,日本从很早以前就有“隔扇拉门”和“屏风”,两种都是很轻的拉门。轻拉门使得声音和光容易透过,但稍微强一点的敲击就会有产生破洞,并不结实。不过,这种拉门却可以很好分隔空间。之前提及的东云SOHO的经验也表明,生活的同时进行工作的人,促使他心情转换是很重要的。拉上拉门,可以隐藏工作中的电脑和文件资料,转换空间结构。 而我设计的Y—house,是东京的小住宅改造。居民在那里居住,同时开着理发店。只是年龄超过了6S岁,所以限制了客人数,只是接待朋友,边理发边和朋友聊天,重视晚年生活的质量。但作为理发店也要具备必要的功能。为了营造理发店的“工作的气氛”和放置备种各样的工具,势必要通过隔断来进行清晰分隔,将“生活”和“工作”空间区分开来。 《现》:空间功能属性对配套家具、灯具的选用取到决定性的影响,您觉得在对SOHO住宅配套的家具、配饰等用品的选择上,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 中村:对家具没有特别注意的地方。主要是工作及居住的人可以自由使用喜欢的家具。当然受到面积的制约,小空间最好不要选择体积大的家具,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具是无法放置的”这样的死板限制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允许。在中国,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是分离的,中国的很多SOHO的平面是非常不合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