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两种语言中谚语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着很多对于女性的谚语。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以及社会上诸多对女性的看法和评价。但是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表现女性的肤浅、愚笨等带有歧视性的谚语。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以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进行分类,考察相关的女性谚语,探索女性性别歧视的根源。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日谚语 性别歧视 原因 一、社会和女性 在大多数由男性统治的社会里,往往藐视女性,认为女性既卑微又软弱无能,将女性与“长舌妇”、“愚昧”等词汇关系在一起。 (一)多嘴多舌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中日两国的女性就被认为是一个“饶舌”的存在。对女性的言行举止提出了一些苛刻的要求。甚至中国还将妇言作为有无妇德的一种标准。 (1)快嘴大姐惹事多 (2)妇人之言不可听 ア 女三人寄れば/しい イ 女の言う/くべからず 从上述谚语中可看出,中日两国女性被认为是一个“多言”的存在。中国的谚语(1)中将嘴快、话多看做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人们认为“祸从口出”,自然而然对女性的快嘴没有好印象了。同样日语的谚语ア中认为女性善于言谈。如果众多女性聚在一起的话,难免会说别人的闲话。就这样,女性的言辞一直被否定,甚至对女性的言行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中国的谚语(2)和日本的谚语イ一致认为,女性的言辞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可听信的。正是因为在封建桎梏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卑微导致女性的言语、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愚昧 中日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心智和能力远不如男性。他们忽略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影响。这样对女性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古代传统社会里,除了一小部分的女性可以上学之外,大部分女性都待在家里为成为“贤妻良母”做准备。女性在教学上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使得人们认为女性既无知又无能。 (1)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2)女子无能,打孩子骂人 ア 女の知/は後へ回る イ 女の鼻先思案 上述谚语认为女性即肤浅又过于单纯而不成气候。中国的谚语(1)中将女性的知识和头发做了比较,认为女性缺少知识。在(2)中认为女性的教学水平会严重作用到下一代,认为无知的女性会用暴力手段教学孩子。日本的谚语ア认为女性“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会做长远打算。这大概是古代传统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下,人们认为女性只需要拥有美貌,不需要智慧、才气等的差别意识的反映。 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下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不重视女性教学,以至于限制女性受教学的权利。所以,可以说女性的无知和无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 二、家庭和女性 (一)妻子和丈夫 封建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三从四德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女性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儒家的道德观主张夫妻联系中的男性的权利和女性的义务,这使得女性在家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2)夫唱妇随 ア 主人と病/は/てぬ イ 夫に付くが女の道 上述两国谚语中妻子不仅要服从于丈夫而且丈夫左右着妻子的命运。在中国的谚语(1)和日本的谚语ア中可以看出妻子对丈夫就像病人对病魔一样无可奈何。同样,中国的谚语(2)和日本的谚语イ中可以看出妻子不仅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而且要以“顺从”作为妇德的标准行事。 (二)母亲和女儿 封建传统社会中男性是家族的太阳,一切围绕着男性展开。女性一旦结了婚就隶属于男性,所以妻子必须要生男孩,方能在家族中有一席之地。 (1)有子方为妻,无子便是婢 (2)盗不过五女之门 ア 七日小腹痛んでも男の子を/め イ 娘の子は/盗八人 从上述中日两国谚语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里都愿意要男孩。中国的谚语(1)和日本的谚语ア中认为女子最重要的是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特别是生育男孩,使家庭血脉得以传承。生下儿子就是帮助丈夫完成大孝的义务,所以若生下的是女孩的话,妻子在家里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另外从中国的谚语(2)和日本的谚语イ中可以看出,两国都将女儿与强盗关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女孩从出生那天起,就是家中的纯消费者,她要穿衣吃饭,她要脂粉头油,父母要供她,一直到嫁出去为止,最后还要为他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所以不仅没有攒下钱而且还花去了家里的大部分财产。 (三)婆婆与媳妇 出嫁对女人来说是结婚而组建新的家庭,做儿媳的生活开始了。婆家是女人作为妻子和媳妇的生活空间。妻子的主要工作是家务活,经常碰到的人就是婆婆,与婆婆不相容就会使媳妇受苦,甚至会造成全家人际联系的紧张。① (1)当一日媳妇坐一日监 (2)婆婆打媳妇天下有 ア 秋茄子を嫁に食わせて七里に追う イ 秋梭鱼は嫁に食わすな 中国的谚语(1)中可以看出媳妇没有任何尊严地过着憋屈的生活。甚至在(2)中将婆婆虐待媳妇当做是很平常的事情。同样,在日本的谚语ア和イ中也可以看出婆婆对媳妇是种可怕的存在,婆婆可以为所欲为,日语论文,而媳妇对婆婆必须是绝对服从。 正如上述例子一样,女性作为劣等的存在被差别化,具体表现在比起女孩更喜欢男孩等方面。事实上,这些都来自社会和家庭中的女性差别观念。这种差别意识并不是原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三、女性差别原因 (一)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女子从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劳动力的地位转变以家务劳动力为主,女性地位彻底沦落从而依附于男性。 中国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掌握经济大权的是女性,日语毕业论文,而掌握了经济命脉也就是掌握了发号施令的资本,因此在此时期女性占据统治地位。然而到了父系社会时期,男子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了经济命脉的控制权,女性变成了被统治的对象,以男子为中心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男”以体力耕于田,所以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提高。通过这种安排,男人成为家庭经济的提供者,拥有决定权,处于支配地位。女性不得不把自己降到次要的从属地位,构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使女性处于劣势。因此,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卑下是造成中国古代女性“女卑”文化的根本原因。②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的婚姻形式是访妻婚。女性在社会、家庭生活和婚姻中占据主导地位。早在古代日本就出现了很多女天皇,比如说卑弥呼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男性具有健壮的身体所以成为了主要劳动力。相反女性则慢慢退出生产力的舞台。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女性都开始依附于男性。在日本的父权家长制度下妻子成为家族的私有物,被剥夺了自由,作为丈夫的财产依附于丈夫。 (二)文化原因 以儒教文化为主的封建父权家长制度的作用下形成了男性支配女性的新局面,使得女性在家庭中不得不依附于男性。 中国自春秋时期以来,一直受孔子儒学思想的作用。儒学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孔子所提倡的男尊女卑思想自然而然也就在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男尊女卑最初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影响渐渐不及男性重要,因而她们本身也就渐渐地受到了忽视,这种忽视逐渐发展成为蔑视甚至凌辱,直至最后发展成为盲目的性别崇拜――对男性的崇拜。这种崇拜自然也就意味着对女性的歧视了。③ 日本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作用而产生了男尊女卑、屈从舅姑的思想,大都以天地阴阳之说为理论基础来阐发男子生来尊贵而女子天生卑下的观点,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来教化女性严守妇道。④如《女实语教》中说:“父母有如天地,公婆有如日月,丈夫有如君主,妇人有如从仆;朝夕孝敬父母,恭敬侍奉翁姑;夫妇切勿争吵,宁屈理而从夫。”这就是说,不仅要求女性在生活中必须少言、慎言,还必须顺从丈夫。⑤这种女训的普及使得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以至于沦落为附属地位的原因之一。 (三)心理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妇女从主导地位沦为从属地位。经济上失去能力的女性在家庭中处于被动地位,并成为男人的附庸。这种经济地位不得不使女性形成忍耐、顺从、依赖的心理意识。进入封建社会,妇女在政治上受政权、夫权的压迫,在思想上受到“三从四德”封建伦理道德束缚,这种社会境遇使妇女完全丧失了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理意识。①关于上述这些意识,女性们并没有抱有疑惑的态度去积极挑战、面对,而是选择了默默承受。她们将这些看做是女性的宿命,最终导致这些约束成为束缚女性的一条条原则。 四、结束语 虽然中日两国谚语的表现形式各异,但是内容上是大同小异。因为在男尊女卑和男女有别思想下,两国显示出的女性差别观是相通的。在现代社会里,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并不表示历史遗留的男女差别意识完全消失。性差别意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意识,首先男性对女性应不存在偏见,更为重要的是女性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地与差别意识作斗争。 注释 ① 孙贞敏.对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探讨[J].浙江学院,2017. ② 王利.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J].兰州学刊,2017(12):180-183. ③ 王慧荣.论日本女训中的儒教女性观[J].妇女探讨论丛,2017(6):65-77. ④ 黄景爱.论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对女性语的作用[J].福建教学大学学报,2017(3). ⑤ 吴廷/.日本史[M].天津:南开学院出版社,1994:228,113-115. 参考文献 [1] 臼田甚五郎./修:『ことわざ辞典』[J].文学博士. [2] 赵冶.日语谚语中的妻子形象的考察[J].东北师范学院,2017(6). [3] 杨鲁.中韩谚语中反映的性别歧视意识考察[J].中国海洋学院,2017(6). [4] 谢新华,张宁.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探讨:回顾与反思[J].山东女子大学学报,2017(2):67-71. [5] 刘彬.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折射[J].河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4-46. [6] 徐微洁.汉日谚语中的性别歧视[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17-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