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之比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2017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2017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关于这两场巨大的灾难而言,中日媒体都进行了及时有效翔实的报道。本文主要通过略论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和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比较两个媒体在报道观念、内容、方式及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方面的差异,进而通过观察中日媒体地震新闻报道各自的优劣,为两国媒体在像地震这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上提供相互见解和参考,使两国媒体在灾难性报道方面能共同进步。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媒体 中国媒体 地震报道
  
  日本媒体对日本地震的报道
  日本媒体的报道观念。报道观念就是新闻工作者表现和报道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日本媒体对地震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群众,尤其是受灾群众。比如,3月14日《Sport报知》的报道“如今灾民们一天只吃一个饭团,没水、没电……”;又如,13日《产经新闻》早晨8∶00的报道称因菅直人首相视察福岛核电站工作,耽误救援,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再如,受地震的作用,致使东日本停电,造成电车无法正常运行,日本灾民很不满,为此,《产经新闻》批评日本政府说“政府对此只表示遗憾,居然连谢罪都没有”①。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对灾民的报道还是因灾民对政府和首相的指责和批评的报道,日本媒体都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的。
  日本媒体的报道方式。在这次地震中,日本媒体力求报道及时、全面、准确。当地震发生后,日本媒体一经确认,便向民众报道了这一消息,几分钟后就有了比较详细的报道,如地震破坏情况、灾区情况等,日本所有的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不间断的全程反复报道,加之日本最大的公共传媒NHK(日本广播协会)呈现的空拍画面,实时监控并报道着海啸的相关信息。在报道过程中,NHK还轮流用日语、汉语、韩语、英语等语种对最新震情和灾区情况进行了报道,反复播放相关的避难信息。②此外,灾民通过广播不间断地收听救灾信息、救援队伍情况等。报纸虽然时效滞后于其他传统媒体,但随着震灾报道的深入,相关的综合报道、深度报道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影响。网络媒体同样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谷歌在震后很快建立寻人与报平安的网页,政府部门也通过网络发布官方信息,一些网民自制网页为日本祈福,为死难者祭奠。
  日本媒体的报道内容。日本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内容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报道地震的相关信息。地震发生后,日本各家电视台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有关地震的信息,让民众很快得知地震的最新情况,主持人也在不时地提醒民众“请确认您所在的位置是否安全、是否结实……”,并且不断播报地震消息,附带画面下方的滚动字幕新闻。③第二部分主要报道民众需要的信息。比如民众能在哪儿找到水、找到食物,哪里安全等信息。关于捐款活动的报道,尤其是在地震发生头一周内,媒体往往只报道捐款信息而不对捐款活动、捐款方进行报道,特别是对公司捐赠的报道,日本媒体只是以快讯告知民众索取物品的渠道。第三部分是对受灾地区情况的报道。日本媒体不播放“血腥场面”,对遇难者都尽量报道生前微笑着的照片。在受灾地区出现的英雄事迹也基本不会报道,只会关注那些英雄的健康和安全。
  日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在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中,日本新闻工作者表现出的平静和专业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地震发生后,他们没有因为害怕余震而停止工作,没有因为看到那些残忍的画面而停止报道,只是偶尔会发现声音有些颤抖,但他们仍能戴着安全帽继续坐在直播间里主持节目,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只有他们才能给民众传达更多的地震信息,传达更多民众需要的信息。其次,在对于核电站泄漏危机的记者会上,因发言人对记者的提问回答不确切,遭到了记者的厉声质问,这种质问不代表记者、不代表他所在的媒体,只代表担心核泄漏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日本国民。这一事例说明了日本媒体严谨的作风和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此外,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听不到灾民的哀号,感觉不到悲伤的气氛,即使在对受难者家属进行访问时,也很少拍摄其面孔,这些都可以看出日本媒体从各个角度呵护着生者的安全和对逝者的尊重。
  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
  中国媒体的报道观念。如果要了解我国媒体对地震的报道观念,就要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灾难性报道观念变化说起,因为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媒体灾难性报道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当发生灾难性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灾害时,我国媒体要先等有关部门作出定性结论后才决定是否报道和怎么报道。在报道时,媒体对灾难本身情况报道并不多,而主要报道人们是如何战胜灾难的。这一时期的报道观念是以“人”为本位,即使在当时存在一些不足,如新闻的时效性较差,但也曾起到激发和鼓舞人们斗志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媒体的报道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与前阶段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人”的角度跳出,移向以“事”为本位。④媒体开始注重对事件本身的报道,基本能做到客观地反映灾情,新闻时效性也逐渐增强,比如新华网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就发出第一手消息,随后各媒体都以最快速度,发挥各自所长对地震及相关信息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每天都能及时准确地将全国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地震伤亡人数、灾区情况及救援进程等消息报道给群众,政府也主动将最官方、最权威的信息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提供给媒体,以保证群众真实、准确地了解地震的相关信息,群众也可通过媒体提出对于地震报道的质疑,充分保障了新闻报道的资源和空间,架起了群众和媒体的沟通桥梁,从而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了抗震救灾的有序性。
  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在这场特大地震中,中国媒体做到了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群众告知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履行了现代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职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并在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并机直播,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大幅减少了娱乐节目的播出量,随即进行了大时段、高密度的新闻直播,并派出大量记者前往灾区进行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了全天24小时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⑤此外,不少报纸和电视台开辟了寻亲热线或亲情告示,部分电台和都市类报纸发起了为灾区祈福的绿丝带行动,网站则整合博客、播客、论坛等互动资源征集抗震救灾诗歌、开设网上灵堂等。无论是以报纸、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还是以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役中,他们真正做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信心支撑。⑥
  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内容大致也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报道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包括普及如何在地震中求生和灾后防疫的科学知识,日语毕业论文,让群众掌握更多信息,做到沉着冷静地应对灾难。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人及其生命关注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救援人员还是受灾群众,都是媒体报道的主角,尤其是对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这些在精神上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很大的激励和鼓舞,产生了巨大的“众志成城”的力量。第三部分媒体不只报道中央领导人对灾区人民的慰问,更报道他们和群众在一起的那颗心。比如温总理蹲在废墟上嘶哑的喊话和焦虑的神情、胡总书记对灾区群众那深情的一吻等,这些都让受灾群众得到很大的心理慰藉,对未来生活也会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在这场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央和地方记者一接到任务就火速奔赴灾区,他们不畏余震带给他们的危险,用镜头和大量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灾情和无数感人的细节,充分体现了记者的职业使命感。在灾区,记者每天大概只睡3~4小时,彼此互相鼓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倒下,我们是在用信息守护生命”。他们不光是用信息在守护生命,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守护着群众的生命。经历了汶川地震后,我国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得到了锻炼,记者高度的责任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更是得到了提升。

  日本地震与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
  第一,中日媒体报道观念上的差异。中日媒体都以受灾群众为主角进行报道,比如,日本媒体报道了日本人在遇难后的国民素质和自律精神,中国媒体报道了受灾群众的相关情况。但从报道角度上说,日本媒体是从大众角度去报道,比如他们在灾后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之类的信息;中国媒体是从政府官方角度去报道,这是由我国“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决定的,不仅能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还能充分地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富饱满、真实可信,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人情的魅力。
  第二,中日媒体报道方式上的差异。地震发生后,中日媒体都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向群众发布真实情况,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地传播最新信息,一经确认后进行连播、滚动播出,让大众了解受灾后的具体、真实的情况。在媒体选择上,中日媒体不仅用了传统媒介,根据各媒介的优势对地震进行报道,还用了新兴媒介,如网络、手机等,通过建立祈福网站、寻亲网站、发微博等形式传达各种与灾后有关的信息,对地震作出了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信息需求。
  第三,中日媒体报道内容上的差异。关于地震的报道,中日媒体都以地震的相关情况、受灾群众的情况、救援工作等为主要报道内容。而中国媒体还会对领导人的相关活动、赈灾义演等进行比较详细的报道,即使这些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只是一笔带过,但关于“以人为本”的中国是合理的。媒体应该多为受难者考虑,少带渲染气氛的风格进行报道。
  第四,中日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上的差异。中日媒体除了报道灾情、正确传达政府发布的信息外,也让所有守在电视机前的民众,清楚、客观、真实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面对灾难,日本媒体高度的新闻专业性和自律是值得我国媒体学习的,当然在灾区也有很多优秀的记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记者的责任不是完成报道任务的自慰或简单地传播信息,而是对受难者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安慰。
  结语
  汶川地震的报道,为我国媒体及政府赢得了广泛赞誉,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和谐的精神风貌,为国内外公众展示了一个人性化的中国政府。但与日本媒体对地震的报道进行比较,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中国媒体,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不足,这就要求媒体除了要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让受众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外,还应在舆论导向上正确引导受众,应用多方位的表现手法,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方式,力求在真实、专业、权威和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科学的报道模式,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要求,从而提高中国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以促进中国新闻报道的发展。
  注释:
  ①李寒冬:《天灾之下,中日媒体视角如此不同,日本无人感谢政府》,http://bbs.省略/read-htm-tid-1201724-ordertype-asc.html
  ②安辕:《日本大地震后的反思》,http://bbs.省略/bbs/read-htm-tid-1920643-ordertype-asc.html
  ③桂清萍:《中日电视媒体地震新闻报道之比较――以中国5・12汶川地震与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报道为例》,《中国传媒学院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17年。
  ④杜鹃:《解放后我国灾难报道探讨》,华中科技学院2017年论文。
  ⑤芮必峰:《现代社会与现代传媒――从汶川地震中我国媒介的表现看》,《新闻与传播探讨》,2017(4)。
  ⑥李俊良、周溪:《分析新闻媒体在汶川地震救灾中的作为》,《新闻知识》,日语论文题目,2017(8)。
  (作者为新疆学院新闻与传播大学2017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