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日的交流频繁,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作用。随着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历史的开始,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在西方的步步紧逼之下,改革势在必行,中日均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但是结果大相径庭。本文主要探寻中日经济现代化的环境、路径、结果之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为今日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借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中日经济现代化 比较 启示 一、中日两国环境之对比 (一)中国的社会环境 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政治上厉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独裁。对外政策上,闭关锁国,清廷大小官员,贪污腐败。整个政治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民众土地流向封建贵族和官员,农民仅仅依靠微薄的收入过活,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教学上,自从隋朝就确立的科举制度仍然是清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八股文才是登上权力宝座的不二法宝。文字狱的盛行更是将“反动”的知识分子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识时务的知识分子已被文化体制上这个沉重的脚镣控制的不可动弹,更奈何无知的广大民众。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早期的农耕文明,农民世代以耕种为生,基本上没有接受教学的机会和权力。中国自从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有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有好的一方面,如谦卑、忠孝、勤奋,但是坏思想(如封建、传统、保守)的遗毒浸透了每个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胞。教学上的专制和思想文化的结果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当新事物刚刚降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时候已经被扼杀了。这也许也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来得及履行自己的使命就消失殆尽的原因之一吧。 当清廷拖着这样一个古老的躯壳行进的同时,面对的复杂局势不仅仅是以上的种种社会弊病,还有西方的侵略者。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天朝迷梦的结束,始终醒不来的确是亿万中国人一颗颗“唯我独尊”夜郎自大的心。 (二)日本的社会环境 与中国一衣带水、国情相似的邻邦日本—似乎永远是那个向中华帝国朝贡的谦卑小国—却潜移默化的学会了兼容和并包,民众之中孕育着变革的力量。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时期。幕府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武士政权,实行幕府与藩国相结合的“幕藩体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幕府的将军不仅仅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权力,同时通过各藩的“大名”控制了地方,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除中国、朝鲜和荷兰等不与外通商,通商地点也只有长崎一地,但是“德川幕府一直以长崎为窗口,保持同西方的一线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虽然是闭关锁国,但是兰学依旧能引进日本的原因之一;经济上,在家庭手工作坊内实行雇佣工人制,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初步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体制严重制约了商业的发展、作用了商人的利益实现。武士待遇的下降,及其与富人通婚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并开始谋求自身利益。基层民众对政府不满,民众起义风起云涌。于是,所有要求变革的力量—大名、武士、商人、基层民众很快组成倒幕联盟、成为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加之日本天皇不满于自己被排除在权利之外,遂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倒幕运动中。 “在幕府末期时代,日本出现了像佐久间象山那样既是荷兰学者又是朱子学者的第一流人物。”他就主张“东方道德,西洋艺术”。与同时期中国的冯桂芬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最大区别是前者体现了日本人眼中的文化可以多元并存的,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的精神。而“中体西用”说到底是为了维护中华民主所谓的“体”。日本人学习中国的“儒学”,但仍然不妨碍他们学习其他文明。在中英鸦片战争,日本看到被其一直视为东方大国的中国竟然被西方列强打败,思想上产生极大的震动,1853年的“黑船事件”使日本思想意识进一步觉醒,眼光转而投向西方文明。同时期的知识分子,不仅仅存在于政权周围,还广泛散落在民间,积极学习外来文明,这是幕府末期日本思想文化方面的状态。 二、中日两国经济现代化路径之对比 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之下,中日两国都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企图通过改革能够挽救民族危亡。19世纪后期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但是笔者认为中国的洋务运动是统治者在当时局势下不得不进行的被动的改革,而日本但除政府之外的其他各方面力量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影响,尤其是日本民众。 (一)中国的洋务运动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在洋务派的极力倡导之下,以“中学为体,日语论文,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开展起来。洋务运动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方法有: 由政府出资从西方购买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一批新式军事和民用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口号。从70年代起,除了采取官办的形式外还采用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个轮船企业、汉阳铁厂—近代中国第一个钢铁企业、天津电报局等民用公司。 但是,洋务运动企图把西方的技术嫁接过来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根本就是行不通的。军事工业完全由政府创办,实行的还是封建衙门制管理方式,官员愚昧无知,贪污盛行,效率低下。后期的民用工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打压,公司发展缓慢。虽然由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兴办的民办工业也被带动起来,但是这些民办工业根本没有能力与外国资本主义公司相匹敌,加之国内封建顽固势力的摧残,濒临破产。无论是官办公司、官商合办还是民办公司,在一个腐朽的环境中等待它们的必定是一个腐朽的结局,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举步维艰,工业化的康庄大道仍旧远在天边。 (二)日本的明治维新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 五条誓文》,内容涉及多方面,经济上的方法主要有: 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农民与地主新型联系的改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作为日本的中央银行,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市场。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主要是先由政府出资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官办工业,为人民做好示范;然后,政府以廉价、无息分期付款的方式向私人资本家出售这些官办公司,同时又采取发放巨额贷款、进口优先、减免公司税和出口关税等办法吸引民间的办厂的注意力和提高其热情,逐渐扶植起一批民办工业。日本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大门由此打开。 三、中日两国经济现代化结果之对比 (一)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日本把解决钢铁自给看作是富强明治国家的最重要的任务。1874年,政府建立釜石制铁所。1897年,在八幡村建立官营的八幡制铁所。1916年,八幡制铁所第二制钢厂开始作业,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全世界著名的钢铁公司—新日铁。明治时期还有其他的制铁所逐渐兴建,如神户制钢、日本制钢所等。 1853年的石川岛造船所,建造了日本最初的洋式大型帆船,后发展成为石川岛播磨重工,是日本及世界著名的大型造船公司。1896年株式会社川崎造船所建立,探讨西洋型船,制造了日本最初的潜水艇和军舰。后来该造船厂发展成为川崎重工,成为日本重要造船公司之一。 航运业方面,明治三年成立的邮便汽船三菱会社发展成为著名的日本邮船株式会社,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三菱企业。川崎船舶部发展成为川崎汽车株式会社。明治时期成立的东京电灯株式会社、京都电灯株式会社、九州水利株式会社等电力公司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能源。 (二)中国的经济现代化 洋务派兴办近代公司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军事工业,一类是民用公司。在1861年至1895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近代工矿交通电讯公司共51个,其中军事工业19个,民用公司32个,到二十世纪初,民用公司发展到40个。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公司主要是以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砝码,并不是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公司式生产方式。民用工业涉及航运、采矿、冶金等部门,但采取了官督商办体制管理这些民用工业,虽然公司的资金来源有很大成分是属于民间资本,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清王朝仍然掌握着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在管理方式上仍然具有封建落后性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政府主办的工业大部分宣告停业或破产。 四、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启示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均来我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儒学广泛传播,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世界因中国而改变,中国很少吸收外国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即使借鉴了他们的文化也仅仅是作为自己文化的“辅助材料”,本民族文化的绝对主导地位是岿然不动的。因此,中国总是以自己为核心,认为除了自己大汉民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是蛮夷。上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于此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不轻易改变的绝对的民族自信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意识到了西洋的强大,但是在20年之后由领导阶层开展的洋务运动才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以求自强。中国的洋务运动学习的都是西方文明的外在事物,并没有真正学习西洋文明的精神。福泽谕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易取,内在的文明难求…使欧亚两国相差悬殊的就是这个文明的精神。”中国人的洋务运动学习的都是西方的器物和技术,属于外在的事物,却没有学习内在的文明的精神。1853年,美国的佩里到达日本,要求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日本建立外交联系和进行贸易,建立不平等条约,这之后日本便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政府—明治政府适时进行改革,成为亚洲第一个自主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固守传统,不懂应变,后果便是比日本迟到一个世纪的现在仍旧在现代化道路上摸索的近况和事实。 (二)树立学无止境的精神 我国拥有灿烂的文明,长期主导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便不会有轻易向学习别人的心态。与我们历史的悠久相匹配的应该是中国人宽广的心态,而不是固守传统的思想。不得不承认,也许是日本的岛国危机意识和一直以来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推动了其进行现代化的积极性,造就了今日繁荣的日本。经济现代化之前的日本人就认为即使是现在发达的西洋文明也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能有这种思想意识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教学普及的结果,但是日本的教学并不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普及的,初级教学早在江户时期已经很显著了,相反,明治维新之后的义务教学制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俄国人列夫·伊里奇·梅契尼科夫在《回忆明治维新》一书中就曾对日本民众的识字水平发出感叹。所谓人不学 无智,无智者愚人,加强国民的素质教学以提高民众的教学水平、增强民众的危机意识,只有不断加强教学,以学无止境、积极进取的精神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1]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商务印刷馆,2017年. [2].福泽谕吉.《劝学篇》[M].商务印刷馆,1996年. [3] 渡边与五郎,李素桢,田玉诚.《西学东渐:中日近代化比较探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4] 依田憙家.《近代日本与中国:日本的现代化—与中国的对比》[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年 [5] 康德拉·脱特曼.《日本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6] 蒋振文.《浅谈中日现代化起步之异同》[J].学术研讨,2017(05):230-232. [7]周树立.《晚晴中日两国现代化不同结局探寻》[J].中州学刊,日语论文题目,2017(03):179-181. [8] 夏莹.《论中日近代化中的“异”》[J].黑龙江史志,2017(01):191-192. [9] 刘义程.《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之路—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中心》[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7(05):55-49. 作者简介:步志昊 性别:女 籍贯:河北邯郸 探讨方向:政治学理论,工作单位:首都师范学院在读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