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特点比较及其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近年来,中国公司“走出去”战略步伐明显加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时代正在到来。探讨发现,当前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状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特点进行比较探讨,以期获得一些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有益启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与特,最;中日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公司“走出去”战略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2017年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企业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中国海洋石油总企业竞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等大型案例引起世人关注。可以说,中国的对外投资时代正在到来。将当前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状况作比较,可能对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参考意义。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及其动因与特点
  
  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元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开始大幅度升值,日本的对外投资开始急剧扩大。从1986年开始,日本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以数百亿美元计,1989~1991年连续3年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萧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收缩调整阶段。
  
  1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与转变回顾
  日本战后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起步和发展时期,二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投资大国时期,三是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对外投资战略调整时期。这样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基于每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对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从战后日本对外投资起步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对外投资始终不是一种独立的发展战略,而是依附于“贸易立国”战略的。80年代日元升值以后日本对外投资急剧增加,同时欧美国家与日本贸易摩擦加剧。日本汽车、电子等重要产业为占领欧美市场不得不以当地投资建厂的方式来回避贸易摩擦,日元升值使日本公司低附加值产品失去了与发展中国家价格竞争的优势,促使日本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地区;日元升值降低了在欧美投资成本,促进了日本公司在欧美当地生产。此时的日本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投资大国,对外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手段,而且由于海外生产和海外资产大幅增加。日本经济本身也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之后的日本借助日元升值,在生产制造业、金融业、不动产服务业三大领域全面推进对外直接投资。进入21世纪,受到经济不景气、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的失败、信息技术革命及其泡沫的破裂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而出现变化,开始进入某种转变和调整过程。
  
  据日本经济计划厅的统计,从1951年到1966年,15年间日本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计11亿美元,每年平均为0.735亿元。1967年至1977年,11年间日本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达211.5亿美元,每年平均投资额为19.23美元。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1973年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增加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由于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进人浮动汇率时代。日元升值,日本产品竞争力下降,日本开始增加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以便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日本贸易收支大幅度顺差,在美国和欧洲导致贸易摩擦,为保存进出口市场,日本公司也增加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有关数字显示,1985年至90年代初,是日本公司海外投资急剧增长时期。
  1985年七国财长会议达成修正美元升值的协议,导致美元急速大幅度贬值和日元急速大幅度升值。日本公司为继续保持国际竞争力和保有海外市场份额。在美国和欧洲进行了大规模海外投资,开始了日本对外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1986年日本对外投资突破100亿美元,1989年、1990年和1991年连续3年日本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数量居世界第一。1993-1995年,日元升值25%,又一次推动日本公司的海外投资,使之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资本来源国。90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于是日本对外投资进入收缩调整阶段。
  尽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从“黄金时代”到失败受挫的“收缩调整期”,其成熟性以及其实力仍然得到国际上的认可,中国仍然可以从其中获得启示。
  
  
  2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与动因略论
  80年代中后期日本公司向海外大举扩张,主要有以下原因和背景:一是日元大幅度升值。1985年9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此后日元急剧升值,强势日元导致日本对外购买力增加,国内劳动力价格提高,物价上涨。于是,为降低成本,确保投资收益,日本公司纷纷到海外投资设厂。二是日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贸摩擦加剧。随着日本出口产品充斥世界市场,在一些领域对欧美部分国家产生一定冲击,国际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这种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不失为绕开贸易壁垒、缓解摩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促使日本加快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步伐。三是日本国内市场日渐饱和。到80年代中期,日本已拥有大量过剩资本,然而,随着日本经济日趋成熟,国内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大多已被瓜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难以刺激投资增长,加上日本经济原本就具有相对封闭的体制和过多规制,使得国内资本大量流向海外。
  
  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和意义
  纵观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是经济发展进入较高阶段的产物。当日本经济处于进口大国与生产大国阶段时,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很小;进入出口大国阶段,其对外直接投资初具规模;在投资大国阶段,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膨胀。(见表3)
  (2)出口贸易发展在前,对外直接投资是出口贸易发展的产物。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是以其巨额的贸易“黑字”作为基础的。
  (3)日本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其经济增长速度,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又快于其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
  此外,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其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很大的作用,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促进影响不容忽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是把资本积累和出口当作两个车轮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并以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出口的形式进行对外投资。60年代中期以后,投资量迅速增长,投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劳动力出现不足,使得低工资的优势迅速丧失,从而开始向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扩张。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日本的对外扩张产业中劳动密

集型产业的比重较大。在此阶段,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加速了日本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对外直接投资关于日本经济产生了重要意义。第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第二,弥补和解决了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问题。第三,对外投资有力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第四,有效回避了贸易摩擦,保证了国际收支平衡发展。第五,输出日本经济模式与价值观,奠定了日本在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地位。
  
  二、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及其意义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近况与未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规模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开始出现相对的过剩资本。同时,经济快速增长使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与主要出口对象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017年6月的一篇报道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通过其全资子企业中油国际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企业签订股份转让交割协议,日语论文,向后者出让中石油持有的33%的哈萨克斯坦PK石油企业股权。此前,中石油宣布以41.8亿美元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企业,完成了这起迄今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收购。截至当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当前海外投资累计近600亿元人民币。不仅是中国石油,近两年来,其他不少行业的中国公司“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也步入较快发展期。在《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中,中国的跨国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达到50家。截至2017年6月底,累计成立境外投资公司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正在从一个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接受国向资本输出大国转变。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同时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南非、苏丹、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的投资额也相当大。根据《世界投资报告》,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增额已经达到636.4亿美元。《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40.3%;制造业22.8亿美元,占18.6%;批发零售业22.6亿美元,占18.4%;采矿业l6.8亿美元,占13.7%;交通仓储业5.8亿美元,占4.7%;其他5.2亿美元,占4.3%。从行业分布上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与中国GDP占全球4.4%、贸易占6.5%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0.59%,中国公司“走出去”战略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投资经营仍然任重道远。
  
  2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重大意义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收购公司或购买股份,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管理,可以吸收其中的先进技术,学习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措施,这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率。
  (2)近几年来,中国一些传统加工产业的国际市场已面临饱和,亚洲金融危机使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公司进行对外投资,不仅可以避开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所设置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带动国内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套设备的出口,而且可以为国内公司提供准确的国际市场行情,减少出口中的盲目性。
  (3)通过投资于国外资源性行业,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可见,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推动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与日本相比,当前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较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所以,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力方法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三、中日两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略论
  
  上文分别略论了中日两国在不同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背景、原因和意义。笔者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我国当前所处的阶段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状况十分相似。下文拟具体略论中日两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相似点和异同性,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1 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相似点
  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投资热有十分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二者的对外投资热都出现在本国货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80年代,为削减本国巨额贸易逆差,美国不断对日本施压,迫使日元升值。如今,中国同样面临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动机。二者在谋求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纠纷。80年代,日本围绕钢铁、电子、汽车等产品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此起彼伏。1981年日本实行对美汽车出口自主限制,1988年美国引入“超级301条款”。为缓解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绕开贸易壁垒,日本扩大对欧美直接投资。现在,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家电、纺织、日用工业品等领域的产品出口屡屡受到一些国家实施的加税和反倾销调查等限制。为减少和回避贸易摩擦,促进出口,中国的一些公司也寻求到海外投资设厂。
  (3)流量。二者在投资流量、规模上都大有来势汹汹、投资大国之风范。80年代后期是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发展时期,每年以54.2%的速度增长其投资额,几乎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日本在对外投资市场上独领风骚。而当下,正是中国对外投资时代到来的时期,根据商务部公布的资料,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已超过600亿美元。
  (4)方式。二者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都具有先以新建投资方式为主,然后并购式投资明显增加的趋势。在8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新建投资为主要方式,并购式投资迅速增加还是在日元大幅升值以后。由于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较80年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国际化高度发展,全球出现前所未有的公司并购浪潮,在这种形势下,并购式投资日趋活跃,因此,在以新建投资方式为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中国所持续的时间比日本明显缩短。
  尽管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对外投资环境与当年的日本有着较多的相似性,但我们仍应该看到,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情的不同,二者毕竟还存在着一定的异同性。
  
  2 中日对外直接投资的异同性
  这些异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管二者同样面对本国货币升值的环境,但对汇率政策的处理不同。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出现持续大幅度升值的态势,与升值前的日元兑美元汇率(250:1)相比,三个月内升值20%,到1987年底升幅达50%,1995年4月一度突破80:1

大关,日元升值三倍左右。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即使调整,也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日本在80年代中期开始大举向海外扩张之际已实现资本自由化,而当前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汇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汇率制度改革的需要,对中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不至于产生直接作用。从长期来看,日语毕业论文,人民币升值会加快中国公司走向海外的步伐,但最终决定公司对外投资的根本因素并非币值的高低,而取决于公司自身的实力及长期发展战略。
  (2)二者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8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经济追赶欧美的目标,在许多关键性领域已占据优势,市场经济趋于成熟,国内存在大量剩余资金,对外投资处于较高水平,成为位居前列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相比之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在全面构筑市场经济体制,无论在经济实力、市场发展状况方面,还是在公司经营资源、竞争能力、国际市场融资整合经验等方面,与日本的差距还很大。中国公司的海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外投资规模有限。至今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不及80年代末期日本一年的投资额,差距十分悬殊,而且面向发达国家高层次领域投资的条件还不成熟。
  (3)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对本国公司海外发展的政策导向不同。日本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限制外国资本进入,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发展。日本政府开始鼓励外国公司对日投资还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中国则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内资金短缺,政府一直强调“招商引资”,不鼓励对外投资。9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政府提出让有条件的国内公司“走出去”。
  (4)两国国内市场条件不同。一般情况下,一国的国内市场越小,本国公司走向海外的驱动力越大。日本国土狭小,国内市场发展空间有限。20世纪50、60年代,很多日本公司就十分重视开拓国际市场。80年代,日本在许多领域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公司纷纷在世界范围内多层面、全方位地寻找有利的投资机会。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市场容量大,仍具有尚未开发的潜力,虽然本国公司到海外发展有寻求更广阔市场的动机,但总体上这方面的需求在程度和迫切性上明显低于日本。当前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更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资源、获取技术和品牌等。
  (5)两国对外投资主体不同。日本对外投资的主体是民间公司,而中国“走出去”的很多是国有大公司,这也是为何中国公司的海外大型并购案件往往给人以非商业操作印象的原因。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战略不应也不可能照搬仿效日本,如何从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对外投资之路,这是我们目前急需探研的重要课题。
  
  四、从中日对外投资比较中得到的启示
  
  1 动因启示
  日本国土狭窄,资源的匮乏长期无法满足国内经济规模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在80年代以前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资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来源保证。进入80年代,由于日本经历了经济快速成长期,公司内部生产成本上升,再加之日元升值压力,使得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也导致产品出口受阻。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投资动机有所转变。从简单的获取资源转变为开拓新市场和寻求生产的低成本。这种动机有明显的区域异同性,日本对欧美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在于占有市场,以回避与欧美的贸易摩擦,而对亚洲的投资动机则是追求低廉的生产成本。现在随着国际化进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本的对外投资动机又有了一种新模式,人们称之为综合型(市场+生产+信息)。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剧烈变动下的各区域区位条件以及比较优势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的区域性异同与变化更为明显。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的基本动机从成本型向市场主导的复合型(市场+生产)转换,而对华直接投资动机则处于从成本型向生产主导的复合型(生产+市场)的过渡之中。
  中国幅员辽阔,劳动力充足,加之当前人民币升值幅度有限,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寻求低成本及开拓新市场的动机不十分明显。中国对外投资的基本动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资源寻求型,另一种是技术管理学习型。前者主要因为中国当前正处在重工业主导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及其庞大,而采取进口的方式又容易受到世界市场供求联系变化以及汇率等因素的作用,供应量和价格都无法得到保障。后者主要是因为中国公司在诸多产业上尚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而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新技术出口控制得非常严格。鉴于这种情况,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基地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在技术领先的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建立合作研发中心,有助于中国公司及时学习、引进和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当前,人民币升值幅度还相对较小,对中国产品出口作用不大。今后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中国劳动力优势及资源优势都会逐渐丧失,今后中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寻求低成本生产的动机会更加明显,到那时也可参照日本的经验并及时做出应对。
  
  2 投资主体启示
  中国较早的对外投资主体主要是拥有进出口权的专业外贸企业和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对外投资的队伍迅速扩大,当前已包括各种所有制、各种行业、各个地区和各种经营规模的公司,呈现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但是,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投资主体的发育尚不成熟,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公司无论是在规模和结构方面,还是在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由于中国参与对外投资活动的中小企业占大多数,单个投资项目规模小型化,生产经营活动分散化,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作用,例如重复投资给国家整体利益带来的负面作用,又如规模小型化带来的资金不足、技术不过硬等不利于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
  同样的问题,日本在早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当时日本政府所采取的方法是大力鼓励大公司与中小企业联合,并由大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条件,以此带动中小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3 产业和区域选择启示
  日本在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上,主要参考的是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投资国选择在东道国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产业部门(但关于投资国来说,是处于劣势的产业部门)进行直接投资,而在本国国内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有利于本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和近况来看,无不处处显示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正是这种投资方式引起了“雁行”发展模式,且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是非制造业。依照中国经济当前的近况而言,存在着期望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正在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发挥推动影响的客观要求,所以日本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影响。同理,日本在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方面也应用了比较优势理论,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等该地区较先进的产业。而关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指向了这些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附加值较低的基本品产业。
  从中国产业实际技术水平和结构水平来看,绝大数产业(行业)并不具有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优势和比较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在不同的区域中寻找相对优势,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发展不同的对外投资,才能像日本一样实现高效率、高回报率的对外直接投资。
  
  4 政府政策启示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与日本政府实行的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方法、配套的保险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有效的海外投资促进体系、完善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服务机构是分不开的。
  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日本在税收和金融上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政策。当日本一方的出资达到10%时,可得到以下优惠:(1)政府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和融资的50%作为亏损计算,从公司收入中扣除; (2)把对先进国家投资和融资10%的准备金作为损失计算,从公司收入中扣除。二是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公司进行外汇贷款。政府规定:只要公司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准备了10%的日元资金,其余部分可以通过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等政府机构和外汇银行进行贷款。三是对中小企业从事对外投资实行无息贷款制度。四是实施对外投资保险制度。五是实行对外投资调查费用的补贴制度。这些方法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影响。
  缺乏对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政府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等是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不妨借鉴日本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自由化的方法,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还可建立类似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和对外投资调查费用的补贴制度,鼓励国内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