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教学之比较[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中日两国都以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但两国最终却走向了不同的结果。本文以洋务运动和明治新时期中日留学教学为切入点,从中日留学教学的动因、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政府的态度、留学生的选拔、派出留学生的时间和归国留学生的贡献几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今后留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留学教学
  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中国和日本先后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兴起了洋务运动,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这一时期,为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摆脱内忧外患,两国都向外派遣留学生。本文从六方面对此阶段中日两国留学教学进行对比略论,以期为我国今后留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留学教学的动因
  在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同时,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进入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向世界扩张,中国被迫卷入西方列强的殖民浪潮。面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部分封建官僚和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拥有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增强国力的关键所在,但中国传统教学无法培养出这种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由此一些官僚便产生了派人出国学习的想法。此外,同时期日本积极学习西方的举措也为清政府提供了借鉴。终于在洋务大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推动下,1872年中国迈出了官派留学生的第一步。
  日本民族有一种崇尚和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传统观念,即使在德川幕府长达214年的锁国期间仍以荷兰为媒介向西方学习。介绍西方文化的“兰学”为西洋文明在日本的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853年“黑船事件”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被迫结束锁国状态,与中国一样陷入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中。同时日本国内矛盾亦日益激化。面对内忧外患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到外国实地考察学习。明治政府执政后出台了“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并制定发展留学教学的政策,于全国掀起了留洋学习的高潮。此外,中国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亦给日本政府敲响了警钟。
  二、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清政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留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希望留学教学可以培养出既具备封建论理纲常又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服务。这种思想本身就是矛盾的,对“中体”的固守阻碍了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在中国的传播,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留学生向西方学习的浅尝辄止。在学习科目上,依据清政府的意愿,中国留学生新的学习内容重自然技艺,轻人文科学,对西方文化中的制度、观念、习俗等则避之不及。但即便如此,当统治者发现留学生因学习西学荒废了儒学时,还是终止了他们的留学。
  相较于清政府的限制,日语论文,日本“和魂洋才”的指导思想具有兼收并蓄的意味。这种思想既要求学生注重历来以儒学伦理为主导的道德教学,又要求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留学生从日本国情出发,有所取舍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例如,在这一阶段日本留法律生的学习内容有:法学、交际学、利用厚生学、动植学、国势学、星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建筑。[1]
  相较于清政府“中体西用”中的限制,日本的“和魂洋才”则更为主动。这使得日本留学生的学习内容比中国留学生更为全面,特别是在对西方文化中制度、观念等知识的学习。多样化的留学内容目标和灵活的管理方式使日本留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强于同一时期的中国留学生。
  三、政府对留学事业的态度
  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压,中国政府在洋务大臣的努力下最终同意以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可以说中国留学教学是封建政权为了应对民族危机做出的被动尝试。以慈禧为核心的封建统治者希望单纯引进西方技艺维持封建统治。统治者被动接受留学教学,并对留学教学的重视和支持成都较低的状况使得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学“在中央既无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在地方亦无独立力量充当支柱”[2]。因此这一时期的留学教学没有行之有效的留学教学政策和留学生管理制度的保障,从始至终受到顽固派的攻击和反对。
  面对同样的危机,日本政府则更为主动。明治政府成立之初便颁布了《五条誓文》,提出“求知识于世界”的口号。并制定颁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留学政策。这为日本留学教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1870年底,明治政府又颁布了《海外留学规则》对学生的品性、年龄、留学国家、留学科目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鼓励国民留学。明治时期的日本的留学教学从留学生的选拔、管理到归国的任用都体现了日本政府的主导影响以及政府的重视。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和学习过程中对西方文明兼容并包的精神是日本迈入世界强国的重要原因。
  与清政府被动接受留学教学相比,日本政府主动地采取方法向外派遣留学生。态度的不同使双方对留学教学的重视程度亦不同。在中国只有开明的大臣张罗留学事宜而日本的留学教学却得到了政策法规的保障。得到政府较多关注的日本留学教学获得了发展的保障,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而孤立无援的中国留学教学发展则相对艰难。
  四、留学对象的选拔
  当时国人对外国存有偏见,视外国为蛮夷之地,不愿孩子背井离乡到外国学习。因此“第一期30名学生,招了几个月也招不满”[3]。因此,中国早期留美学生大多是年龄在12-14岁之间的幼童,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学业基础差,在国外接受深造对他们而言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情。“据容闳回忆,招考第一批30名幼童时,考试科目仅是汉文字之读写”[4]。对学过英文的孩子也只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考试。因此初期的留学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清政府在之后留欧学生的选拔上适当地提高了门槛:从学堂内至少接受国5年以上专业和外语训练的20岁左右的优秀学生中选拔留学生。由此可见赴欧留学生比赴美幼童基础厚,起点高。
  在1870年颁行的《海外留学规则》中则明确规定,留学生分公私两种,自皇族至庶民的所有人中选出,官费的留学生由太政官遴选,学院在校生由学院选拔,士庶人由所属的府蕃县选拔。由这条规定不难看出,从皇族到庶民,日本民众大都对出国留学有较高的热情。于国人而言,对外国的偏见使人们对留学事业并不积极,早期留学生的选拔是很被动的一件事,出国留学的多是一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平民子弟。但同一时期日本人则热衷于出国留学。从皇族到平民都努力争取出国留学的机会。留学生对西方科技知识的主动性也比较强。   五、派出留学生的时间
  洋务运动起于19世纪60年代,面对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和外国列强的入侵,洋务派发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兴办实业,训练新军等一系列的活动。洋务运动中的留学教学是从1872年官派留美幼童开始的。“1872年8月11日(同治十一年七月八日),詹天佑等第一期30名学生经上海预备学校训练后,在监督陈兰彬的带领下从上海出发赴美”。[3]随后的1873年6月、1874年的11月和1875年的10月第二、三、四期各30名的学生按计划赴美。最早赴欧的留学生是1877年由李鸿章等人奏请朝廷批准的福州船政学堂若干学生。到此清政府派出的留学生全部都是男子,“直到1901年才有第一个女留学生出国”[4]。
  1853年,日本遭到美国东印度舰队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使得日本的有识之士认识学习西方,进行军事改革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洋学的不断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去国外实地学习。从1862年开始,日本统治者便开始派遣留学生到英国、荷兰等国留学。1971年开始便有女留学生被派遣出国。海外的见闻让他们看到了日本和西方各国的差距,更加坚定了他们以欧美为师的决心。1866年4月日本政府允许自由去海外贸易求学后,许多人开始以自费的形式出国留学。1866年明治政府的《五条誓文》将“求知识于世界,大振晃过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此后明治政府更是派出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
  对比中日派出留学生的时间,不难看出,在男性留学生的派出上,中国比日本晚了十年,在女性留学生的派出上中国比日本晚了三十年。这样的时间差距使得日本在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文化方面较中国占尽先机。因此日本留学教学比中国更为成功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六、归国留学生的贡献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官本位”思想严重的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才是读书人应该做的。西学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较低。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留学生归国后缺乏施展政治报复的环境。尽管被派遣出的120名留学生将他们在国外所学的科技知识生产技术带回了国内,并且绝大多数在各自钻研的领域中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等,但是他们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科技和实业领域,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上所起的影响较小。
  明治政府深刻认识到西学的先进性,对留学生派遣的目的非常明确,留学生归国后受到明治政府的极大重视,大都被委以重任,拥有实施政治抱负的广阔空间。他们活跃于社会各界,成为社会前进的变革者,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回国后代替外国专家对国人实施高等教学和专门教学,另一些人如井上磐、伊藤博文等则致力于在日本推行西方政治制度。
  从留学生归国后的贡献我们可以看出,与中国留学生相比,日本留学生在归国后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影响。而清政府从一开始培养留学生的目的就是维护清朝统治,因此,此阶段中国留学生在实业和科技领域做出较大贡献而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发挥的影响则有限的。
  参考文献:
  [1] 郝一双.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生教学之比较[J].学院教学科学.2017,日语毕业论文,2.
  [2] 熊龙雨 张峰.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中日留学教学的异同及成因[J].理论界.2017,12.
  [3] 孙培青.中国教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321.
  [4] 李扬扬.中日留学教学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2017,4.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