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合作不断深入,在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较快发展。从横向比较看,中美高技术产业合作落后于中国与欧、日的合作水平,尤其是在经贸领域。 从增长速度看,1998-2017年,美国对华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0.65%,低于同期欧盟年均14.87%和日本年均23.68%的增长水平。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欧盟和日本对华高技术产业投资更为活跃。 从产业结构看,同欧盟和日本相比,美国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领域投资优势更加明显。从1998-2017年累计的投资额看,美国在上述三个领域远超欧盟和日本。 投资往往被视为促进技术外溢、推动技术合作的重要途径。但从1998-2017年的数据对比看,美国对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均落后于欧盟和日本。 (四)科技合作:不断深入,各有特色 近年来,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的科技合作不断走向深入,范围日趋广泛。但在合作层次、合作领域和合作主体方面,三方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 合作层次:中欧科技合作已经上升到战略性大科学合作层面,中美、中日合作主要集中于双边关注的前沿领域。 近年来,中欧科技合作已逐渐上升到战略性的大科学合作范畴和国家基础科学探讨的层面,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迄今我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另外伽利略合作计划是迄今为止中欧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中国成为参加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在空间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参与这些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过程中,中方科研人员增强了探讨能力,并积累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知识、措施和管理经验,从而在一个较高层次的合作平台上实现技术转移。随着中欧联系的进一步发展,中欧科技合作已从当初的人员培训扩大到技术示范、建立联合探讨中心等多种合作方式。除了欧洲“尤里卡”计划、“欧洲科技计划”(COST)之外,还开拓了与欧盟共同探讨中心、欧洲科学基金会、欧洲空间局等泛欧科技机构和计划的合作。 2 合作主体:中美、中日合作以公司为主,中国与欧盟合作的主体主要为学院和科研机构。 中国与美国和日本高技术领域合作以公司为主体,美日两国大部分的高技术公司均已进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学院或科研机构合办或是独自设立研发机构,公司是推动双方科技合作的主体。 而中欧科技合作以学院和科研机构为主体,中方公司在中欧科技合作中的参与度不高。在我国参与欧盟第五科研框架计划的149个单位中,科研机构和学院的数量分别为67个(次)和52个(次),比重分别为45%和35%,合计占总数的80%以上,而公司的参与数仅为7个(次),不到项目总数的5%。从我国参与欧盟第六科研框架计划的338个单位中,科研机构和学院的参与数分别为126个(次)和101个(次),比重为37%和30%,合计占总数的67%,公司的参与数增加至51个(次),占项目总数15%。 3 合作领域:美国侧重高技术领域,欧盟侧重于传统领域,日语论文,日本侧重于区域共同发展。 中美科技合作侧重于高技术领域。已取得的重大成果涵盖了基础探讨、高技术与民用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中一些成果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如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宇宙中迄今最大的螺旋状星系的发现、家用电冰箱氟利昂替代技术探讨及超级节能无氟电冰箱生产、核安全监督管理法规的制定和核安全监督管理方式、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示范工厂等,为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影响。 中欧科技合作中食品、农业与生物技术、环境、健康等传统领域占有的比重相对较高。譬如,中国参与欧盟科研框架计划的项目主要分布在食品、农业、环境、健康等传统领域。中方参与欧盟第五框架计划的合作领域主要分布在国际合作和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两个领域,占项目总数的77%。在第六框架的七个领域中,中方参与集中在信息技术、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纳米技术和食品领域,占项目总数的80%。新增的航空航天、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较少,只占项目数的10%。 中日科技合作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近年来,在区域各国共同关注的环境、气候、林业、海洋、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十分活跃。其中包括东亚酸雨检测活动,开展对于东北亚远距离、跨国界空气污染等项目的共同探讨,双方还就建设沙尘暴检测网络和信息共享达成共识。 二、美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一)规模优势 当前,美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领域具有无可争议的领先优势。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相关统计数据,2017年美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024,5亿美元,约占OECD国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相当于同期日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两倍,德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四倍,其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二)行业优势 从表1可以看出,在OECD确定的五个高技术产业中,除航空航天制造业之外,1995-2017年间,美国其他产业在全球增加值所占的份额都有所提高,其中提高最快的是信息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办公及计算设备制造业,分别由1995年的13.6%和12.8%提高到2017年的34.4%和23.9%。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精密仪器及光学仪器制造业也分别提高了2.4和3.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1995-2017年欧盟和亚洲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分别降低了7.2和9.6个百分点,办公及计算设备制造业所占份额分别减少和增加了12.2个百分点和3.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美国所占份额正在逐年增高,美国在航空航天器制造、医药制造、医疗、精密及光学仪器制造方面的优势显著。 (三)创新优势 尽管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5%,却雇佣了世界近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支出的1/3左右。对比结果显示,美国的研发总支出占GDP的比重、公司部门研发总支出占GDP的比重、风险资本占GDP的比重、每百万人三边专利件数、每百万人科学文章数量、公司研发中服务所占的比重、与其他国家共同发明的专利数、每千名工人探讨人员数目、科技人员占总就业人数比重这九个指标的值大于OECD的平均水平。表明美国科技与创新实力较高,其高技术产业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与美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据的领先地位相比,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合作的规模、质量等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作用两国高技术产业合作的主要因素在于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管制政策。推动美国放宽出口管制,日语毕业论文,同时在双方共同关注的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将为两国高技术产业合作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