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日本教习与清末新教育[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本教习在华的历史,真正算起来只有清末短暂的十年。尽管如此,在中日教育交流史上,日语论文,它仍留下了难以泯灭的痕迹。日本教习清末的兴起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尤其和近代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转联系紧密。短暂的兴盛之后,日本教习又逐渐在中国销声匿迹了,这与近代中国多变的内外形势又紧密相连,解读日本教习在华的兴衰过程,于今非难事,却实为有益。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文化;逆转日本教习;新教育
  一、中日文化地位的逆转
  以鸦片战争为界,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鸦片战争之前漫长的古代,中国对日以文化输出为主。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尤其是在古代,无论在文化上或是其他方面都很落后的,可是和其相近的中国,却早就具有世界上先进的文明和发达的生产技术;因此日本从中国吸收先进文明,以帮助其社会的发展。然而进入近代以后,由于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的落后和日本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而迅速的崛起,中国文化的水平、程度终于渐渐远远落后于日本了。
  1840年以前的中国,一言以蔽之:“闭关锁国”。日本的封建统治者也曾一度是闭关锁国的。两国几乎同时在19世纪中叶被西方列强敲开了门户。然而,在开放的数十年里,两国的结果却南辕北辙,迥然不同!日本在开放中迅速崛起,耸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中国在开放中一再延误,一步一步沦入半殖民地的深渊。然而日本民族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善于吸取别国的经验教训;二是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从教育交流史的角度观之,鸦片战争促使日本知识分子重新估价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自古以来.中国在日本人眼里是堂堂文明礼仪之邦,这次居然会被一个“夷狄小国”的英国所打败,这大大震惊了日本。日本人群起略论中国战败的原因,有的认为清政府政治腐败、武备不修.是失败负主要原因;有的进一步认为中国的儒学教育,沉缅于烦琐考据和空洞无物的八股文,脱离实际,无补时艰。他们从中国儒学的误国中反思其本国的儒学,如果日本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恐世之儒者终亦不能逃其罪也”①,日本正是从对鸦片战争的反思中,开始认识到中国儒学教育空疏无用。日本若要免蹈中国的覆辙,唯有改弦更张,放弃几千年来学习中国文化、唯中国马首是瞻的做法,迅速、全面地转向学习西方。
  日本学习对象的转换,不仅使日本很快崛起,同时也导致中日文化联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虽然也有林则徐、魏源等少数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无奈顽固保守势力的极力抗拒,中国近代化的步履十分艰难。中日两国间的文化联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日语毕业论文,就和水的由高而低,由水平相似而逆倒流转一样。日本在吸收西洋文化之初,翻刻汉译西洋文化书物,说明那时候中国在文化水平上还高于日本,所以还有力量和可能输出;但没有多久,目为小邦的日本,竟远远的走在中国面前,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一举而战胜了老大帝国,再举而击败当时夸称世界列强之一的沙俄。这时候才使保守、顽固的中国统治者大吃一惊;中国,尽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地大物博等的自然条件,但在近代文化面前,这些优越的条件起不了大影响,日本反而走在中国前面,使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不得不转向日本来学习、吸收了。
  二、引进日本教习的历史动因
  在甲午战争之前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尚不屑一顾。甲午一战,中华帝国惨败于日本之手时,如同当头棒喝,中国朝野上下受到极大震撼;特别是一批维新派知识分子起而探析日本得以迅速富强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以强敌为师”的口号。由于这次战争充分暴露了中国的腐败无能,日本人的中国观也由敬重转变为轻视。当时的中国维新派有如下几点考虑:一是认为日本学习西方已卓有成效;中国通过日本学习西方,事半功倍。二是认为日本维新模式通过天皇自上而下推行改革最为理想,想法国、美国那样采用暴力手段,“流血盈野,死人如麻”,中国万不可仿效。三是认为以日本为师有诸多便利,如地理相近,风俗相似,文字易懂等。
  学习和模仿日本。1898-1904年间,1898年,维新派促就清廷确立向日本派遣有学生的国策。同时,以张之洞为首的一批封疆大吏、部院重臣极力主张遴选在职官员和学生去日本游历游学。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学院堂是中国在教育上仿效日本的最初尝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1901年之后,随着清末新政的举办,学习日本教育的政策没有中断反而大大地推进了。当时国人学习日本教育的心情很急切。清末学习日本教育的过程,只要通过两大群体同时推进的:一是考察学务官绅;二是官自费游日学生。在这方面中国放下先生的架子②,主动向昔日的弟子求教;日本则以后起之秀的骄傲,表现出热情和合作。移植日本学制。1904以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学制正式确立。中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以日本为楷模的教育改革。而1904年由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清廷模仿日本学制的体现。
  三、引进日本教习的历程与概况
  教习,是清末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通称。应聘到中国的日本教师在中国被称为“日本教习”。制度、内容和措施都可以模仿日本,甚至是照搬日本的那一套。但是有了这些并不等于新教育就可以建立了。新学制的颁布只是开端,新教育的推行最大的困难是师资的缺乏。当时的清政府自然而然想到了求助日本,当时的统治者,多派留学生上日本学习。为了急用,要求他们速成。这一点,是统治者所害怕的。为了缩减这种新思潮的渗透,以维护统治,统治者在限制出国人数的同时,采取了从日本聘请教员到新中的学堂中来任职的办法。以日本请来的教师作为新办学堂中的主要师资,解决在建立新教育中的主要问题。这种方式,在维护统治基础方面能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很快成为了清政府的政策;由政府统一雇聘,再分发到地方。
  日人来华当教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中国创办学校;另一类是应中国人开办的学校的招聘,有一定的任教年期。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之间出现了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的第三年-1898年,日本成立了半官方的东亚同文会,不再支持日本人应聘到中国任教。同时当时一些对日本教习独占中国教育深怀不满的西方国家趁机起来排斥日本教习。另外,中国的新教育逐渐从无到有,陆续的发展和完备了;尤其是在师资方面,进过十年左右的培训,加上中国留日学生回国日多,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能自行解决的程度,但大体上可以不必依赖外力。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1907年之后,日本教习逐渐减少,到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有些日本教习虽然聘约未到期,但也陆续回国。盛极一时的日本教习,从这时候起,也成了历史名词。日本教习在华的历史,真正算起来只有清末短暂的十年。尽管如此,在中日教育交流史上,它仍留下了不可抹平的痕迹。
  注解
  ① 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② 阿部洋:《向日本借鉴: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教育体制》;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参考文献:
  [1] 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 阿部洋:《向日本借鉴: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教育体制》;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3] 荫山雅博:《清末教育近代化过程与日本人教习》,见阿部洋编:《日中教育文化交流与摩擦》,日本第一书房版。
  [4] 汪向荣:《日本教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