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之所以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明治政府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本文针对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问题,从其改革背景、采取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略论,认为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一方面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仍保留着封建残余,存在着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因素。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封建残余 1868年日本开始实行明治维新,并取得了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明治政府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明治政府把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在发展资本主义产业的同时,推进了近代教育的勃兴,从而为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证。时至今日,日本仍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那么,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对其又该如何评价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加以阐述。 一、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 从江户时代后期到明治维新,不仅是日本封建社会开始走向下坡路的时代,而且是其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急剧转变的时代。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愈加激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便是各种学派思想演变和洋学在日本的传播。同时,江户幕府的教育方针是以贵族为主,教育对象是武士,教育内容则以儒学为主。教育机构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设有昌平坂学问所、藩校、寺子屋、乡校和私塾等。这些学校都是属于封建性质的教育机构,对维新后的新日本来说已经不适应了。另一方面,据统计,幕府末期大约有20%的平民多少认识些字,京都、大阪、江户三大城市的市民文化走在全国的前列。与这一时期东方其他各国相比,日本教育普及程度较高,这是明治政府成立后能够较快发展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的教育水平则太低,其教育体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871年,岩仓使节团赴美考察,痛感培养人才是根本大计,而要培养人才,必须重视教育。随之,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明治政府为了顺利推行教育改革,首先确定了改革的方针和政策。改革的方针是:1、提高国民知识水准,普及初等教育;2、创办科技教育机关,培养科技指导人才;3、通过发展教育迅速掌握摄取来的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此方针的指导下,明治政府成立后不久,教育改革问题便提上日程。1870年2月,仿照欧美学制,第一次制定了《大中小学规则》,建立学院、中学、小学的近代学校体系。1871年7月,设立统辖科学文化事业的文部省。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法令――《学制》,正式开始实行有纲领、有计划、有方法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为抓教育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其他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同教育改革相比。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在经费上给予了很大支持,尽管明治政府当时的财源是拮据的;但对教育的投资是最多的,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多。此外,明治政府还聘请大量的外籍教师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不断派人到海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其所用。 二、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法 在如前所述的背景之下,明治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为了贯彻这些方针与政策,明治政府推行了如下具体的改革方法。 第一,普及初等国民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就是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普及国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各级学校,以达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其目的就是要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少儿时期开始就武装国民的头脑。1875年,据文部省教育年报统计,小学校舍大约有40%利用寺子屋旧舍,33%利用普通民宅。同时,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办起了女子小学、村落小学、贫民小学、幼稚小学及残疾人小学等各种新式小学。当时小学课程科目繁多,内容也很深。小学教育极端重视少儿智力开发,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级科学知识。自80年代初起,明治政府又先后实行了4年和6年的义务教育制。到20世纪初,日本的小学就学率已经达到了99%,可以说不到半个世纪便完全实现了初等国民教育的普及,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 第二,日语论文,兴办中等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中下级科技骨干力量。技术教育是教育史发展到近代时新出现的教育种类,是资本主义国家近代教育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明治时期日本政府之所以要兴办中等技术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促使国家尽快富强起来,日语毕业论文,以立足于世界,并能与资本主义各国相竞争。为此,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这是与国家富强紧密相连的事情。在明治初年由工部省创办的理工高等教育机关已培养出一批成为工业统帅的高级科技指导人才。仅据1879年至1885年的统计,工部学院校及东京学院理学部工学科各种毕业生总计418人。他们是土木、机械、电信、建筑,采矿、化学、冶金、造船等方面的专家,在日本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发挥了科技领导骨干的影响。 第三。改进和充实中高等教育。日本的初等国民教育到1897年前后大体确立了基础,从1898年起,重点转为努力改进和充实中高等教育,并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日本的中等教育的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步确立以升学为主,这样就为学院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扩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治政府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早在1870年就设有“学院南校”(开成学校)和“学院东校”(东京医学校)。1877年,两校合并为东京学院,成为专门培养高级官僚和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1886年,日本政府颁布《帝国学院令》。同时将东京学院改为东京帝国学院。下设法律、医学、理学、工学和文史五个分科,培养的高级人才也显著增多。日本政府又特别重视外聘人员在教育部门的比例。其中学院拥有的数量最多,这些外聘人员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对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评价 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它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方面人才的培养。然而,它还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存在着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因素。 第一,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加速了日本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还是藩镇割据、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但是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日本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年左右时间走过的道路,其中教育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明治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兴办技术教育,培养科技骨干力量,重视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都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社会生产力,加速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如果明治政府忽视了教育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而只重视殖产兴业和富国强兵,日本的工业化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日本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传统,并且发扬了这个传统,是世界上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第二,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保留着封建残余,存在着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因素。在教育机构中,宫内省所属的华族学习院,内务省所属的神宫皇学馆仍未废除,这都是封建贵族教育的残余象征。明治政府通过教育领域传播天皇神教的封建思想,并成立了大教院,专门培养相关人员,并极力向让他们宣传神道。1890年10月,日本政府颁布《教育敕语》,统治人民的意识形态,限制人民的一切行动。它也为巩固日本近代天皇制、建立军国主义体制、发动侵略战争起了特殊的影响。明治时期教育改革中封建的“皇权主义”、“国家主义”和“专制主义”是不可取的。 总而言之,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依据日本国情。适应近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建立起了近代教育体系。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它另一方面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统治人民的意识形态起到了难以替代的特殊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