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教育曾经是“日本经济起飞的引擎”,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整个中小学生的价值观 中国论文网 发生扭曲,以至出现一系列恶性事件,严重作用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整体到局部分三个层次阐述日本中小学“教育病”的主 要原因,并就解决近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日渐突出的价值观偏移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教育; “教育病”; 二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开始显示出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经济日益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日本教育的成功,可以说日本教育是“日本经济起飞的引擎”。日本的教育被广泛认可的,先后经过汉化、欧化、美化三学院习阶段,每次不仅都能学得精髓,同时固有传统也得到完整传承。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教育,日语论文,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日本人称之为“教育病”)。校园里学籍崩溃、少女援交、少年恶性犯罪激增、学生能力低下……,一些列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日本社会一个毒瘤。一直被认为成功的日本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一、社会泡沫的破裂是日本中小学教育病的深层原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上出现了战后五十年的“金属疲劳”。国内由于政治的腐败,导致了自民党的分裂;国外由于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散乱的时代”,海湾战争以后,各国开始研讨自己的身份,强调自我的存在,但是日本却越来越衰弱了,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泡沫的崩溃上。政治的轮流更替、经济的长期不景气,社会全体患上了“文明病”。在整个社会上,人们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观念在悄然改变,战后英国流派的功利主义、美国流派的实用主义、法国流派的个人主义等经济中心、个人至上主义的东西到处蔓延,战前曾经有过的儒教和朱子理学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羞耻观、武士道等日本固有的价值观严重缺失。战后经济大发展时期曾经有过的共同体、集团、归属观念,无论是在家庭、企业还是国家中都相当弱化,已经演变成万能的个人主义了。打开电视,到处是化妆、做饭和娱乐节目,翻开报纸,到处是恶性犯罪、少女卖淫、政界警察的渎职现象,就连曾经好评如潮的“日剧”也没有了当年的乐观和积极,其中充斥的都是诡异、犯罪和违背伦理道德的内容。 日本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不单是一个文部省的问题,不仅是一项改革可以解决的问题,它牵扯着社会和文化的深刻侧面,需要全体国民的整体觉醒、社会舆论导向甚至是政治经济的有效牵引。 二、《日本教育基本法》是日本中小学教育病的直接原因 1947年,美国教育使团制定了这部《日本教育基本法》,日语论文,2017年底重新修订,作用了日本60多年的《教育基本法》其实是由美国人按照美国的民主观制定的一部宣扬自由、人格、世界以及民主的一部国家法学。这部法学中没有历史、传统或者集体等概念,而个人概念却得到了全面的阐述。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认同共同体、集团、归属观念很强的国家,但是,这部《日本教育基本法》却丝毫没有提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历史的、传统的和文化的背景。“所谓教育,就是在多元文化论的基础上,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民族特征及历史传统,面向未来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强大推动力。”(中曾根康弘,日本前首相、政治家),如果割裂了民族性和历史性,个人就很容易迷乱于来自世界各国的散乱的文化碎片。尤其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互联网中传播的都是割断了历史沉淀的转瞬即逝的刺激性信息,人们在这些信息中短暂燃烧后,又开始寻求新的刺激性信息,日本文明几乎要被这样的信息淹没了。《日本教育基本法》不能在人生认知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所以日本的中小学生很容易迷乱于信息化社会的价值观。 《日本教育基本法》强调个人为主体的社会,日本曾经的“社会向心力”正在消失。当一个人完全以个人为主体,并且变得比共同体还有强大时,家庭会被破坏、集团会被分裂,社会不会稳定。打开今天的NHK,我又看到了一则对于亲生父母把两岁的男童放在家中,以至饿死的消息,男童的胃里还残留着报纸的碎片…… 三、家庭和学校的冷漠是日本中小学教育病的具体原因 家庭和学校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日本大部分问题学生的这两个圈子存在问题,所以才会出现校园里学籍崩溃、少女援交、少年恶性犯罪激增、学生能力低下等事件。这两个圈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缺少对中小学生真正的关爱:父母的冷漠,老师的冷漠,应试教育的冷漠。 一是家庭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家庭教育是孩子在成长中的最重要环节,在日本恰恰就是这个环节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一方面,受民主维权思潮的作用,大部分家长缺乏对教师的尊重, 老师对学生的言行、仪表批评时,如稍有措辞不当之处,学生就会提出抗议,并且,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对老师、对学校的不满,引出许多的风波,最后只有校长和老师向家长、学生道歉而告终。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是一个以对外贸易立国的国家,很多家庭都有“单身赴任”(长期在国外工作)的家长。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关爱孩子。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但没有正确配合学校、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所以出现许多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 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使命感。中小学时期,老师的认同感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现在的日本,有很多教师是因为就业形势严峻才选择当老师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在他们身上缺乏“要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在应试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体制下,老师总是想通过教出好学生赚得名,通过教授各种补习班赢得利。 以“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为目标,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已经不多了。学生如果学习不好,很可能被老师和同学瞧不起,从而出现人格的扭曲。三是应试教育缺少出口。由于日本是学历社会,学院毕业和初高中毕业,在参加工作后的薪水是有较大区别的。所以,在日本学生为了考入名牌学院而竞争。我认为这种应试教育本身不是日本社会“教育病”的原因之一,在日本曾经流行“轻松教育”,这种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实行综合打分评定,但是这种教育没有收到预期的目的。“教育病”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缺少出口,善于学习的孩子在高压的应试教育中找到出路,但是有创造性和其他特长的孩子却受到了来自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歧视。如果除了学院以外,建立一些有特色、能与学院相匹敌、有见地、有实力些的高等专科学校,就像日本过去的小樽高等商业学校、横滨高等商业学校、秋天矿业专科学校、桐生高等工业学校等,很多有特长的孩子在竞争过后找到了人生的出路,应试教育也找到了真正的出口。 当今世界,中国和日本面临着很多相似的社会问题: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念不断变化,历史文化在孩子的心中根基不深、认知不全的孩子暴露在网络信息和世界文明碎片的洪流中。中国中小学教育问题虽然没有日本突出,但是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笑贫不笑娼的价值观念,在中小学生中蔓延。中国要想避免重蹈日本的“教育病”的覆辙,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要关爱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时期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来自家庭、学校和和社会的关爱,而不是溺爱、歧视和误导。当前中国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后代,独生子女缺少责任感,生活压力大,缺少对孩子的关爱,取而代之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唯一隔代的溺爱。学校里,老师追求成绩,不尊重个体异同和创造性,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从专业学校毕业的人民教师,应该更清楚“传道授业”的价值与责任。 再次,要教授传统文化。中小学时期的学生,认知不够健全,很容易迷失在网络信息和世界文明碎片的洪流中。只有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明辨是非,才能厚德载物。近几年,中国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从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到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校”,我们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果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或许能给更多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大门,让他们在沉重的学习中找到应对迷茫的措施,而不是寻求网络的刺激。 最后,要建立优秀的专科学校。如上所述,我认为建立一些有实力的高等专科学校是应试教育的真正出口。 这些专科学校首先要做到有特色、能与学院相匹敌、有见地、有实力,能够被教育界、工商公司所认可,这样考不上学院的孩子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出路。评价人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因为功课不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全面的发展人,并把不同的能力运用于社会,以人为本,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 结束语:数年来,日本政界、教育界等各界人士纷纷为日本的“教育病”把脉,并开出不少处方,但效果不佳,可见教育问题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解决。教育问题需要整体的思考和细致入微的改革,日本为此努力不断,2017年的修订《日本教育基本法》以及波及整个社会的教改运动或许能够见效。略论日本“教育病”的原因,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希望上述观点可以提供借鉴。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教育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不是羁绊。 参考文献: [1]中曾根康宏.《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 2017.3. [2]正村俊之.《耻辱与秘密》日本劲草书房 1995. 作者简介: 李莹,北京军区66407部队助理工程师,上尉军衔 徐衍勇,北京军区66407部队工程师,少校军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