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在2017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将以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中国论文网 就近况而言,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与社会需求脱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学结合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这方面,近代日本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借鉴。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近况及发展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由短期学院、专修学校、高等专门教育、公司教育等多样化教育机构组成。以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课程设置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文化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 短期学院。短期学院是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短期学院以教授和探讨专门的学问和技术(艺术),培养职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日本《学校教育法》第69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要教授与专业能力有关的学问和技术(艺术),又要培养职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须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养和综合判断力,以丰富其人格”(引自《短期学院设置标准》)。这类学院重视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培养,对课程的设置、学习安排、授课方式都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做法,既充分考虑了社会的多种需求,又有自己的创建,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其发展方向定位为“短期、近距离、小规模”,以增强灵活性、适应性,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专修学校。专修学校“主要是面向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成人学习某种专门知识和技术”,其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专修学校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程以大量的专业课为核心,教学措施以实践为主,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一门或几门社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且可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学科专业,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高等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以国立或公立学校为主,以为产业部门培养高级技术运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和严格规范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高专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一般文化素养和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同时高专教育又具有明确的专业要求,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公司教育。公司教育是指公司内对职工进行的从录用到退休为止的长期教育和职业训练,公司教育不局限于技工培训和监督者训练。它从新录用的职员教育起,到骨干职员的进修、中层管理者教育、经营者进修,办有董事学校、经营探讨会等。它是按公司组织体制中的金字塔等级进行训练的,并已成为公司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除了专门的技术教育、技能训练,还包括经营、管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通过在职的或脱产的训练,使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从而提高公司生产经营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为二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日本教育包括职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日本非常重视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在1978年5月颁布的《部分职业训练法的法学》中明确提出终生职业培训;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1995年在《对于在终身学习社会期待的职业教育》的咨询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丰富的终身学习社会,把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作为人生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日本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也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终身教育社会的建立,如短期学院除实行针对社会人员的特别选拔制度外,正在尝试进一步推进面向社会的正规课程。很多短期学院还设立了面向地方开放的各种教育中心,通过公开讲座、开放学校教育设施等形式支持地方居民终身学习。 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日本职业教育正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向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又包括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迁移能力,使学生既能干好本职工作,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岗位或职业。而且通过资格认证的形式,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与地区及产业界的联合,以适应社会变化。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界的结合是日本《教育振兴基本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地区发展的多样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将不断面向地方、扎根地方、为地方经济服务。例如高等专门学校通过与公司的共同探讨、委托探讨、奖学金支付、技术支持、委托试验等方式与公司加强合作,使高等专科学校的探讨成果、探讨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另外,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根据社会及产业的发展不断对现有学科进行改变,而且还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导入新的学科,使职业教育适应甚至超前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日本职业教育中的声学结合 产学结合是利用学校和行业、公司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运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日本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产学结合。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社会职业门类不断增多,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广泛多样。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公司界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如1952年和1954年的“对于重新探讨新教育制度的要求与希望”,以及“对于改革目前教育制度的要求”等,都希望政府尽快纠正新教育制度中过度重视普通教育,忽视职业
教育的倾向:1956年,“日经联”提出了“对于适应新时代要求改革技术教育的意见”报告书,要求日本政府就以下几点做出决断:其一,在5―10年内,有计划地培养能够适应今后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加强义务教育中的理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其三,为了提高国家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率,必须强化青少年的职业技能教育:其四,充实和强化培养初级技术人员的职业高中:其五,改善和强化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理工科学院教育。日本通产省产业合理化会议在1956年9月提出“对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年7月,日本经济同友会公布“对于产学合作”的政策性文件。在产业界的推动和要求下,日本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了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学,如《职业学校令》、《工业学校规程》、《农业学校规程》,《学院等技术转化促进法》、《产业技术力量强化法》等,既使改革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基本走上了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轨道,又强化产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使其成为一种确定体制,也使日本走上了经济富强之路。 日本注重产学结合,培养职业型人才,从其学校设置的宗旨即可发现这一点。短期学院以培养职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专修学校其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高等专科学校其宗旨是“教授高深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公司教育更是针对公司职工进行的职业培训。 日本注重教育与公司界携手合作,公司界为职业教育募集资金,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供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探讨,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公司界也常常聘请教授作为公司技术顾问对公司的生产和革新进行指导或聘请教师到公司中去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并且有的行业内或企业还设立学校。而学校则根据公司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为公司培养对口人才,配讲师进行巡回指导,并接受公司界的科研委托项目,双方在科学探讨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日本公司界主动与学校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快捷地获得公司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务,合作的结果不仅使公司获益,而且也使学校受益匪浅,形成一种双赢的模式,既确保了公司在职人员素质的提高,又做到了教师与公司技术人员交流。实际上,这也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科技产品和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使产业界和教育界在相互合作,相互适应中得以持续发展。 由于日本公司的职业技术教育不断适应更新的技术设备和改革的工艺过程的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水平,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日本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产学结合的启示 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的互利共赢与和谐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走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结合的道路,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革与完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加强立法,强化法制管理。日本通过比较健全的法学法规,对不同类型的学校的设置准则、培养规定做出明确规定,同时也对不同办学主体的权益给予法学保障,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日语论文,使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发展,为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而我国处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法学法规不尽完善,应从我国实际出发,从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通过制订相应的法学、法规,强化职业教育的咨询体系等方式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建立与完善针对高等职教的法学体系,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建校准则、培养措施做出具体规定,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使职业教育在社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首先,应正确处理政府与教育的联系,改变政府对教育的以行政指令为主的直接管理模式,建立政策引导、信息发布,监督评估、宏观调控的管理新机制,真正落实扩学院校办学自主权。其次,克服那种无视现实的心理定势,切实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再就是,要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落到实处。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人员交流。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主体,是教育资源中的能动因素。没有素质优良、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职教事业,这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职教发展实践所证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有一套成熟的培训模式和任职资格制度,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达有60%以上,这与我们培养21世纪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应采取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还应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包括专业任职标准、培养模式及资格鉴定等制度,以规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地向前发展。 建立和优化师资队伍要广开渠道,不拘一格,学校也可以在机关公司聘请学识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担负某一课程的讲课或实验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可以兼任公司的相关职位,针对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表看法,提供意见。加强企事业单位与学校之间的人员交流和互动,可以成为目前改善职业教师严重缺乏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会,政府、公司和个人共同合作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日本的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社会、政府、公司、个人的共同关注的行为,从而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更由于公司的参与,使得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更为密切,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而我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以政府开办的各种职业学校为主体进行的,职业教育的责任基本上是完全交给职业学校承担,而职业学校是教育单位不是用人单位,很难准确把握社会的技术需求与就业状况。由于一定程度上脱离市场办学,故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毕业生就业困难等。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发展,并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就需要注重扶持和鼓励公司、行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办学,逐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职教办学体制,以充分适应现代化社会对职教多方面的需求。尤其是调动公司办学的积极性,日语论文,充分利用公司设备齐全、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公司建立合作实习基地;同时,学校可及时了解公司的新产品、新工艺,了解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而学生也能够掌握生产一线实际操作本领,受到公司的欢迎。 学校可以受公司委托,设立科研项目,向公司转让科研成果,从公司获取培训费、技术转让费等。带动校企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造血”功能。公司则可以通过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公司与学校在职工培训和学生实习、教师实践的机制上形成合力互动,共同提高。 《国务院对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在公司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公司。我们要在《决定》的指导下,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借鉴先进的理论与经验,以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加强产学结合,推动执教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