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日本战后中小学音乐教育方法对其音乐生活的作用[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但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国家之一。这要归功于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有效政策方法,使其战后经济迅速得到复苏,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而其教育也因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得以发展,这些也作用音乐生活的变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战后 教育方法 音乐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84-02
  
  看一个国家的发展必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这四个方面入手,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日本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时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改革方法必定会是一个重要因素。而日本如何在1946年到1957年短短的11年里,社会发展迅速,教育得到复兴,这一切巨大的变化究竟是哪些方法的结果?同时日本音乐生活又受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日本从昭和初期(193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期间是教育的专制统治时代。这个时期,国家要求大力加强来自德国的“乡土教育”,这种教育思想在战争时期发展为忠于军国主义国家和君主的精神,成为推行侵略战争的精神支柱。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目标也是倡导培养“国民的情操”,是引向为了“国家的”侵略战争目标服务的,它背离了音乐教育本来的“涵养的性”“高雅的情趣”。
  一、战后课程设置
  随着1945年的日本战败投降这一历史的转折时期,教育同时也发生着巨大改变。这一时期,因为美国占领的政策,日本教育受到美国作用。相继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建立了新的教育体制,开始实施“六•三•三”学制。这一时期音乐领域方面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1947年的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歌唱、器乐、鉴赏、创作四个方面①。1951年时分为:歌唱、器乐、鉴赏、创造性的表现和节奏反应这五个方面。再到1958年分成了鉴赏和表现两个大的方面,其中包括歌唱、器乐和创作三个内容。之后1969年分为了基础、鉴赏、歌唱、器乐和创作五个方面,直到1977年又再次恢复到1958年那两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从战后开始建立的音乐教育体制,大体上没有太大的改变,战后的十年时间也是日本音乐教育通过摸索总结找到最终教学目标和措施的实践阶段。
  二、战后“学习指导要领”
  日本文部省(教育部门)于1946年颁布了《新教育指针》,提出了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之后又颁布了《学习指导要领•一般编》和《学习指导要领•各科编》,建立了新的教育模式。其中《学习指导要领•音乐篇》②对应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如:通过音乐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美好的情操和丰富的人性。这就与战前提出的“国民情操”有着根本的差别。还有就是这个时期把学习音乐的知识与技术、培养音乐的创造力(旋律和乐曲的创作)和表现力(歌唱与演奏乐器)也列为了目标内容。这些目标与要求都使得日本的音乐教育及国民音乐素质能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在目标内容中还提到了乐谱的读与写能力和培养音乐的鉴赏能力。这也表明他们在抓基础技能教育的同时倡导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要求与目标在今天看来是太平常不过的,但在日本作为战败国的那段时期,提出这些巨大的变革要求,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而这种精神更是值得钦佩的。
  “音乐指导要领”同时也显示了它在当时显示的独特特点。如,把学习领域扩大化使得音乐教育开展具备多样性,那时采取了自由选择多种教材的制度,并恢复了教材的审定制度。像1947年根据新的制度,音乐教材统一由文部省编辑发行。这些教材在内容上采用“文部省歌曲”③、日本作曲家新作、外国民歌或外国旋律填上日本的歌词等形式。但这套统编的教材在使用两年后就停止了,其中多半是因为内容上的限制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从1949年至今,日本的音乐教材采用民间出版发行,经文部省审定的办法实行。
  随着这一切的发展,也加速了教育用乐器制造和欣赏素材及视听教学设备的迅速发展,也为之后日本在工业制造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影响。像当今享誉全球的日本雅马哈企业,最初是以生产风琴起家,到了1953年,总裁川上源一(Genichi Kawakami)开始他的第一次国外考察。1954年,建立了音乐教育系统;生产出第一台Hi-Fi播放机。1959年,成立了技术探讨所;开发了第一台电子管风琴,即电子琴。1960年,雅马哈国际企业在美国建立,也正因为这一系列变革的发展需要使得日本在战后短短的时间内就把雅马哈这一品牌推入了世界的舞台。这种相互发展的变化也推动了日本音乐生活的发展,使得日本的音乐生活能够与世界接轨,不再是单一满足战前闭锁的发展需要。
  三、战后教学目标
  日本从1947年第一次颁布实施《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就规定了音乐教育的目标,以理解音乐的美,得到感受,以此养成高尚美好的情操与丰富的个性为前提。同时要求习得音乐的知识和技术、培养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对乐谱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鉴赏力。到了1951年《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第一次修订时,教育目标规定为:积累各种音乐经验,进一步培养对音乐的爱好;鉴赏优秀的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发展音乐的表现技术,鼓励通过应用音乐经验,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表现;习得为丰富学习经验所必要的有关音乐的知识;为理解、感受音乐,提高个人的能力;为积累、丰富音乐经验,开阔家庭及社会的音乐生活;以音乐作为世界的共同语言,加深对其他各国的了解。这次的修订明显可以看出,战后音乐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虽存在一些具体的变化,但一些基本的目标是一致的,日本教育所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与世界接轨的高素质人才。也正是因为这一长远的目标,使得日本的音乐生活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
  四、战后文部省举办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
  在战后的一系列改革方法中也包括了文部省举办的一些音乐教育讲座和研究活动。如1957年举行的第一次“初等教育指导者讲座”在日本全国分三个地区进行,主题是“合唱、合奏的有效指导”,以文部省编辑发行的《小学指导书•音乐科――轮唱•合唱编》和文部省编辑发行的合奏教材《小学合奏》为中心学习材料。主讲人有学院教授、作曲家、演奏家和文部省教科调查官等人。这次讲座主要研讨了合唱、合奏在音乐表现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合唱、合奏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指导等。
  而全国性质的研究大会更是几乎年年举办,1953年第一次研究会就在高崎举行。会议中专家及校长针对“音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解释和展开”进行发言,相互间交流了工作和教学的经验,并提出对于“怎样和全体教职工一起,快乐地进行音乐教学,振兴本校的音乐生活”的研讨。第二次会议1955年在大阪举行,会议研讨“目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到了1956年第三次在旭川举行会议时,期间发言论文达到12篇,作者有43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音乐教育在人性格的形成中所起的影响――边远地区音乐课的组织工作”。到1957年在高知举行的第四次会议提出了“有利于人格形成的音乐教育应如何有效地进行”。
  光从这些列举的会议和活动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地发现,日本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和引导思想上一直在进行一种超前的构想和努力,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些构想出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取的办法才使得日本音乐教育和日本音乐生活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五、结束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战后音乐教育的改革在教育的意义上和对音乐生活的作用上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也应该在这些举措中受到些许启发。同样曾经受到战争作用的中国教育或是同样想在短时间内取得收效的人们是否可以做出一些大胆的尝试呢?
  注释:
  ①高/保治(著).缪力(译).中国音乐教育,1994年.
  ②《学习指导要领•音乐篇》:是根据文部省规定的规则,由文部大臣以“文部省令”的形式颁布的类似于音乐教学大纲的文件.
  ③缪裴言,缪力,林能杰.日本音乐教育概况.文部省歌曲.
  
  【参考文献】
  [1]缪裴言,缪力,林能杰.日本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高/保治(著).缪力(译).中国音乐教育,1994年.

日语论文日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