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日本现行教育行政制度由宪法和《教育基本法》所决定。从战后的1947年到2017年间,共进行了8次教育课程改革。最新的2017年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各学科的最新学习指导要领,其中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多次的发展和变迁。本文依据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要点,着重略论战后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变迁,期待以此促进我国美术新课标的落实与课改实施。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 中小学 美术教育 课程改革 日本在战后初期的教育政策中,根据美国联军司令部的教育方针与基本精神,实施了排除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思想的种种方法。日本政府为了把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书加以具体化,设置了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根据学校教育法的实施细则,提出设立小学图画学科,并指出战后图画课的教育方向,到1947年公布图画课学习指导要领为止,禁止使用1946年前的从普通学校到师范学校的一切美术教材。从1947到2017年间,共计有8次教育课程改革,到2017年的最新的各科学习指导要领的颁布,其中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多次发展和变迁。 一、1947年的美术教育课改革 1947―1951年间日本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可以归纳为生活主义、实用主义的美术教育时代。1947年颁布的美术学习指导要领,受到美国教育政策的作用,以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方针,日语毕业论文,学校美术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开设了图画工作学科(美术科)。 指导内容包括:1.创作能力的培养、个性的拓展;2.学会共同学习与制作,培养合作精神;3.熟悉工具和材料的性质,并认识其正确运用的法则,学会检修及保养措施,养成爱护工具和材料等的习惯;4.紧密关系理科教材内容,指导根据自然界的真实情况和法则正确表现自然美;5.学会把身边的生活素材教材化;6.指导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品、生活必需品;7.适当地进行参观和鉴赏活动。[1] 图画工作科的设置,从学科名称来看,“图画工作”本身就包含有技术的内容,同时,由于重视生活经验,因此,和实际生活有关联的实用品和艺术品的制作与创作备受重视。虽然也有设计的内容,但主要是考虑生活环境的不方便等因素,没有充分地进行设计教育。具体的美术活动有以下内容:通过绘画、黏土等形式进行表现,学习色彩、形体、图案、制图、纸手工、竹手工、金属工艺、手工艺、水泥工艺、美术基本常识、美术鉴赏等内容。 这一时期作为美术教育目标,重点突出了想象力的培养、动手技能的培养、启蒙艺术的心灵、生活实用品和艺术品的制作,并学会能够理解和鉴赏等内容。 二、1951年的美术教育课程 1951年教育课程的修订可以说是对1947年的学习指导要领的补充。教育方针没有变,仍然是生活经验主义的课程。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把课程分为四个领域有:基础科目(国语、算数);社会、自然学科(社会、理科);创造性的活动(音乐、图画工作、家庭手工);保健科(体育)。 作为美术课程的一般目标提出了以下几点:能够判断造型著作的优缺点,提高选择能力;提高造型著作的布置安排能力;培养造型表现能力;培养理解与鉴赏造型著作的能力。 在小学的美术学习内容中有绘画、色彩、图案、工作、鉴赏等内容。中学有绘画、图案、安排布局、工作、制图、练习技能的教材、鉴赏、属于表现等理解性的教材、其他的理解性教材等内容。可以看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是基于生活经验主义的教材,由于包含有技术性的内容,也列出了一些对于制图与练习技能的教材。 三、1958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这一时期,是刚刚看到日本经济成长的征兆,进入日本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期阶段。由于之前的教育课程所提倡的生活经验主义,引发了学生学习能力不均衡等事态的发生。因此,提出以充实基础学习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目标,要求编写系统性强的教育课程。这次的教育课程可以说是从以儿童为中心的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想向以学科为中心的科学主义的教育思想的一次大的转变。[2] 美术教育方面,之前作为图画工作的学科,在小学阶段仍然是原来的“图画工作”,中学就改为“美术”学科,同时,在中学的工作、技术学习的内容中开始设置新的“技术、家庭”学科。小学的美术学习内容主要有:绘画、版画、黏土(雕塑)、纹样(设计)、制作各种物品、鉴赏等。中学有:写生绘画、雕塑、想象绘画、设计、物品的安排与布局、配色练习、构成练习、材料体验、表示练习、鉴赏等内容。新的设计学习内容中第一次使用了纹样、构成等语言。这一时期,作为民间教育运动之一的“造型教育中心”设立,其延续包豪斯教学体系的构成教育是日本设计教育的开始。日本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科学技术、产业教育,美术教育方面也认识到了设计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有目的的设计和无目的的构成、基础造型的内容也包含在设计教育的内容中,由此开始了有系统的对于色彩与造型的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设计等内容作为综合设计教育开始了。 四、1968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系统的教育课程得到强化,小学美术教育以培养美的情操、提高有创新性的表现能力、尊重技术、培养把造型能力灵活应用于生活的态度作为目标。 中学同样也把培养创造活动的基础能力作为目标。 而且,教育内容明确如下:绘画、雕刻、设计、工作、工艺、鉴赏,以及形象表现的绘画与雕刻、有目的的设计、工艺等。因此,设计是传达设计内容较多,而没有工作、工艺这些作为生产设计的内容。同时,设计的概念是包含了视觉传达设计和构成、基础造型的内容。 五、1977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经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增长开始走向稳定。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教育内容也继续增加,出现了跟不上课堂教学而逃课的,或者逃避考试竞争的厌恶学习等社会问题。为了对应和解决以上社会问题文部省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如精选课程内容,削减或由学校裁定时间的宽松教育政策。教育课程从系统的学习内容开始转向解决现实课题与问题的方向转变。 美术教育课程方面,精选内容后学习内容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领域。进而小学的图画工作科中开始设置“造型游戏”。这一学习内容主要是鼓励根据体验材料来构思、想象而进行的“造型游戏”。表现领域没有特定内容,鼓励进行基础的造型活动和创造活动。 中学美术学科各领域被统一后也分为“表现”和“鉴赏”两个领域。重视基础内容,精选教材内容。整体来看,从表现技术的学习到培养创造性的美术课程转变,重视基础内容,从系统学习向问题解决学习开始转换。 六、1989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这一时期,由于泡沫经济引发经济萧条、不景气,竞争的激烈导致社会问题增多。学校出现了如虐待、逃学、校园内暴力事件等问题。因此,原来的宽松教育政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之间产生矛盾,由此引发对教育政策的调整。 1989年的修订中,保持以往方针没有做太大幅度的调整,仍然重视基础内容,增加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强调尊重文化和传统,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小学美术学习方面,为了推进创造性活动的学习,把“造型游戏”的学习内容延续到小学四年级;中学重视鉴赏学习、提倡理解日本和世界的美术文化,通过美术推进国际理解。 战后近50年,教育内容不仅受欧美国家文化的作用,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要有一定的体现。在国际理解方面,鼓励在教科书中增加对于亚洲各国文化的内容。教育措施仍然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七、1998年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1998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是在遵循宽松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下修订的,以培养生存能力为目标。这次的修订基本沿袭1989年的内容,最突出的变化是设立了“综合学习时间”这一新内容,但实际上削减了其他学科的时间。“综合学习时间”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语论文题目,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发现和找到课题,学会自己主动调查学习,讨论、发表、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3]为了这项学习内容而削减美术学科的时间,实际上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在基础的表现力和理解力的学习时间方面则显得完全不够。同时,课时数的减少引起数学和国语学科学力的低下,导致基础学力下滑严重。 小学图画课已经把“造型游戏”的学习内容延续到六年级。图画工作的学习内容虽然被重视,但是整体上看教材中内容有一定的删减。中学表现领域的内容被统一,绘画和雕刻、设计与工艺规整后增加了表达的自由度,整体来看作为表现领域的基础的学习时间同样被削减了。鉴赏内容要求增加亚洲美术,但在教材的准备方面显得还不够充分。 八、2017年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 1998年综合学习时间的导入,使各学科课程内容和课时数大幅减少,加之近几年出现的学力低下、校园暴力、逃课、体罚等诸多教育及社会问题,引起日本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产业及就业构造发生较大变化的社会需要,日本教育界学者提出需要重新调整教育思想和学校教育课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2017年1月在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咨询中,再次提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培养“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修改后的新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也尤其强调培养“生存能力”“坚实的学习能力”“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等和学习能力相关的重要因素的协调。为贯彻落实以上理念,日本文部省2017年开始修订新的教育课程。 美术教育方面,初中美术新《学习指导要领》的目标中增加了以下内容:1.“加深对美术文化的理解”;2.强调培养“美术学习活动中的共通的必要的资质和能力”,“共通事项”的“共通”包括“表现”和“鉴赏”领域的所有的广泛的美术学习活动,可以理解为在所有的美术学习活动和项目中需要培养的共通的资质和能力;3.重视培养“形成自我观点和价值的学习”,要求鉴赏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美术基本知识和著作中包含的价值意识,还包括一边活用知识,一边围绕各种观点展开思考和创造自我新价值。[4]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自1947年颁布指导要领开始,之后几乎是每间隔10年修订一次。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特点中,1947年和1952年的学习指导要领重视生活经验;1958年和1968年的修订受到学科中心的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作用,重视系统的知识和技能;1977年开始的宽松学习政策和开始重视培养丰富的人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的人;1989年的修订中,着眼于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尊重文化和传统以及国际理解;1998年以设立“综合学习时间”为契机,精选教育内容,使得美术学科的课时数被相应削减;2017年最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重视培养生存能力和国际理解。今后的国际化社会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同时向外传播本国文化的机会也增加,关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理解,也会作用理解其他国家文化,对本国文化没有关心和自豪感也很难萌生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心情。而美术用其特有的表现手段,能加深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在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和日本重视美术文化的学习相一致。 总之,战后的日本进行的8次教育课程改革,很明显是从“经验主义课程”到“科学主义课程”,再到“人文主义课程”的转换。课程改革既是教育改革的中心,也是教育思想转换的反映。 (注:本文为2017年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日本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探讨》,立项号:SGH12263) 参考文献: [1]金子一夫.美/科教育の措施/と/史(新///)[M].中央公/美/出版,平成15年4月. [2]福田隆真.美/教育/程と山口/小中学校のデザインの/践について.台北//大学美/教育国/シンポジウム概要,2017:4. [3]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学校学/指/要/解/(美//) [M].大阪:日本文教出版社,平成20年9月:93―95. [4]工藤文三.中学校新教育/程/成の手引き[M]./京:明治//出版,2017:38―39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学院美术大学 (责任编辑:高薪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