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本文梳理了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从起步到实现系统发展的历史沿革。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单独设课与整合课程并重、信息技术教育人文化、政府主导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注重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特征。借鉴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政府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视信息伦理道德培养;改变观念,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加强资源建设,重视东西部均衡发展。 中国论文网 日本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教育 自上世纪中叶,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达国家之一,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方法推进日本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不断修正实践,最终探究出了一套适合日本教育发展的信息技术的教育政策与方法。因此,关于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的梳理与总结,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一、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1.起步阶段 二战后,日本教育经济获得了迅猛发展,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日本经济格局的变化,教育方面的诸多弊端也显现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着手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技术革新与信息化被认为是推动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社会变化因素之一。日本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1984年,日本社会教育审议会广播教育分会发表了《微型计算机教育运用进修课程标准》。1985年又将其总结为《对于微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作为普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方针,由文部省首次公布。同时,1984年8月直属内阁总理大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成立,其由教育、经济等各个领域专家组成,全面负责对日本新一轮教育改革政策、方针等基本事项进行调查审议。截至1987年8月,临时教育审议会三年内提出了四个审议报告,所提出的教育改革意见受到了日本国民的广泛关注。1985年6月,临时教育审议会发布第一次审议报告提出,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提出了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展计算机教育及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指导的基本思想。1986年4月,临时教育审议会在第二次审议报告书中首次使用了“信息应用能力”这一概念,并提议把“信息应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在后续的审议报告中,还提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三个准则:正式开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教育;为了使整个教育系统产生活力,要大力挖掘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潜在能量;克服信息化带来的消极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人文化。 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向政府提交的四次审议报告中,一再强调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教育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应承担“积极、认真地培养学生具有信息应用的能力”的任务。临时教育审议会的四个报告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1987年10月,由首相直接领导的“教育改革推进阁僚会议”通过了《对于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教育改革推进大纲》,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方面应该采取的政策方针,其中也强调了应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改革。同年12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目标,认为应培养学生自主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信息理解、选择、整理、加工和创造等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的措施与态度。在此基础上,1989年4月,文部省颁布《学习指导要领》(即“课程标准”),决定开始对中小学生进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从此,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应用计算机开展教学的实践活动在日本中小学全面展开。 这一时期,日本信息技术教育以选修课形式为主,大部分并未单独设置信息技术领域课程,注重在其他课程中整合信息技术相关内容。小学阶段没有单独设置信息技术课程,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运用,通过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习惯、适应计算机的运用。初中阶段开设了“信息基础”选修内容,设置在“技术・家庭”课程中,同时要求在数学、社会、理科等学科中能够将计算机与相关课程内容整合,积极有效地应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高中阶段也没有设置特定的信息技术学科,在数学、家庭、理科等课程中加入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内容,但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 2.系统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社会各个角落,信息技术教育愈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重视学校信息技术环境的建设,1990年,日本文部省推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计划为所有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且开展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教学技能培训。1991年7月,文部省公布了《信息教育指南》,这项文件对日本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影响,它明确地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信息应用能力”所包含的四个方面。1994年,文部省成立多媒体规划政策室,负责探讨多媒体教育的有关政策与方法,并强调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1995年1月,文部省组织了对于文教政策的恳谈会,此次会议推出了题为《对于推进适应多媒体发展的文教政策》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育。同年5月,文部省与通产省合作,实施了“100校联网实验探讨”的实验探讨项目。共将全日本111所左右的中小校与区域网络连通,建立共同学习、信息交换的利用环境,并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咨询和研究会等活动。 1996年7月,日本中央审议会发布了题为《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报告,报告副标题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生存能力”即指要培养孩子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核心能力。其强调了系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校教育质量的必要性。报告还重新定义“信息应用能力”:主要是指能够主动地选择、应用信息和信息设备并积极地创新信息体系的基本素质。同时相应提出了信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应用的实践能力;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并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四项策略:系统实施信息教育;通过应用信息设备、信息通信网络使学校发生质的改善;建立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新学校”结构;重视对信息社会的“阴影”部分的思考和解决。 1998年7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公布了《对于教育课程的基本方向》的文件,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应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日语论文题目,除了要求在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之外,明确提出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小学阶段开设“综合学习”课程,并作为学校正式课程之一。其强调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积极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日语论文,高中阶段开设“信息”课。同年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小学、初中学习课程新标准,计划2017年开始实施。1999年3月公布了高中学习课程新标准,计划2017年4月实施。自此,日本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开始了系统化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有了飞速发展,截至1999年的数据统计,日本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达100%,每所学校用于教育的计算机平均数量高中达到81.9台,初中为36.8台,小学为15.7;学校因特网连接的比例高中达80.1%,初中为67.8%,小学为48.7%。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认识更加深入,详细规定了“信息应用能力”包含的能力结构,对信息教育目标从实践能力、科学理解与态度等不同层面的目标分别进行了解读。信息技术课程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成为共识,特别是高中阶段“信息”课程的设置,共有三门科目,学生任选其一。每门科目各有侧重,信息A科目侧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选择、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信息B侧重计算机的功能与组成,信息C侧重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效果。 3.改革与完善阶段 20世纪末,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初具体系,进入新世纪之后,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逐渐走向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 在这一时期,日本继续扩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1999年12月日本政府颁布“新千年计划”,即《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对日本信息化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综合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到2017年所有学校都要连接互联网,所有科目都要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具体为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措施和学校管理的根本转变。在“新千年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日本首相官邸直接领导的IT战略总部制定了“e-Japan战略”,提出了信息化的日本社会远景目标:5年后要使日本成为世界信息技术最先进国家[。“e-Japan战略”明确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目标。此后,日本政府各部门与公司携手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至2017年,日本政府考核“e-Japan战略”实施状况,发现各项指标完成并不理想,文部省又发布了“面向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行动计划”,扩大投入,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保证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2017年从小学和初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2017年高中开始新课程改革,开设“信息”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正式系统开展。2017年12月,针对“信息”课程实施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日本信息教育开发协议会(JADIE)教育课程委员会及教育系统信息学会(JSISE)信息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对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日本信息教育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在小学、初中增设“信息”课程,充实高中普通“信息”课程,以及在学院合理设置信息教育教师培养课程等建议。2017年1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新的学习指导纲要,计划于2017年开始实施。其中对高中信息学科进行的修改变动最大,将高中信息学科必修科目“信息A”、“信息B”、“信息C”修改为“社会与信息”和“信息科学”,学生任选一个科目进行学习。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从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政府从多方面采取了积极的相关方法,较快地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信息教育体系。这些政策、方法关于我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政府制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 日本政府制定有效的发展规划与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是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得以发展的保证。从《对于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教育改革推进大纲》的颁布到后来的“e-Japan战略”一系列规划的制定,日本制定了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资源建设以及社会参与等各方面详细且可操作性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切实的政策制定与引导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建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实施“校校通工程”,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必修课并且制定了《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标准》等,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迎头赶上,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在有些政策与方法的制定上尚需加强前瞻性与延续性,例如,自从2017年我国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7年借助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之后,新的课程标准至今尚未正式公布。而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分别在1998年与2017年分别提前3年进行颁布。可喜的是2017年我国推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中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措施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这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视信息伦理道德培养 如前所述,日本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长期以来采用单独设置信息课程和课程整合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目前,我国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均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无论从教材建设、资源开发以及教学模式与措施的总结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整合运用方面,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整合,信息技术大多仍然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未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因此,我国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可以积极借鉴日本的相关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结构的根本转变。在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方面,我国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维度,规定了相关运用信息技术态度以及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的培养,忽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社会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日本信息教育将信息伦理道德视为“有效应用信息能力”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在相关信息课程中进行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将信息道德教育融入学生各学科的信息活动中。还建立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支持中心”网站,提供相关信息资源与案例,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资源网络化。采用基于问题与案例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道德反思,真正使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思想和意识,从而实现在真实信息生活中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信息行为。 3.改变观念,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我国也充分重视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2017年启动的“中小学国家培训计划”中即包括信息技术的内容,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当中重要的目标之一。但我国信息技术的培训仍存在许多问题,培训内容大部分集中在初级信息技术基础技能上,以及演示型课件的制作上,深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日本政府教育部门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制定了多层次教师培训方案,从国家举办的培训课程到学校自身举办的校本研修课程,层层递进,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不仅强调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重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专门开设有“教育信息化措施和技术”的培训课程。培训最终目标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将信息技术能够应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加强资源建设,重视东西部均衡发展 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日本政府调动政府部门、民间团体以及软件开发公司多种力量,投入巨资建设相关学习资源。我国同样意识到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等。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的学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信息技术鸿沟的形成既是我国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结果,但信息技术资源建设也是解决教育地区异同鸿沟的良好途径。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落后地区的学生获得同发达地区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真正实现落后地区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 参考文献 [1] 石井光夫.日本教育改革的近况及课题.比较教育探讨,1994(1). [2][7][9] 易红郡.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经验.教育探究,2017(7). [3] 苏真.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对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比较教育探讨,1986(1). [4] 耿函.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对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摘要).外国教育资料,1987(1). [5][6][10][11] 彭绍东,周鸿彬.日本信息教育的发展述评.信息技术教育,2017(1). [8] 建捷.日本发表《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咨询报告.全球教育展望,1997(2). [12] 王保中,黄松爱.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目前的举措与成果.外国教育探讨,2017(6). [13][16] 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14] IT基本战略[EB/OL].http://www.kantei.go.jp/foreign/it/network/ 0122full_e.html,2017-12-30. [15] 黄松爱,唐文和,董玉琦.日本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中国电化教育,2017(8). [17]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 [18] 日本信息技术战略总部[EB/OL].http://www.kantei.go.jp/foreign/ policy/it/index_e.html,2017-12-30. [19] 刘文,刘世清.日本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近况及启示.中国电化教育,2017(10).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7-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7-8-30. [作者:段爱峰(1976-),男,河北徐水人,河北学院教育大学讲师,河北学院教育大学在读博士探讨生。] 【责任编辑 张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