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4届和55届学术年会探讨报告的述评,略论转型期日本职业教育探讨新动向,即从体现国家意志“为了产业发展”的探讨传统,到重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了青年就业”的职业教育探讨取向的转变。“关注青年就业”彰显了日本不同学术领域探讨者对就业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学术责任;“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突显了日本转型期探讨者的跨界联动,打破原有职业教育探讨“囿于教育论教育”固有探讨范式,着力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与贯通,建构职业能力培育的实践体系。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青年就业;日本产业教育;探讨动向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33-0017-06 如何理性定位职业教育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中的影响,促进青少年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转移,是目前各国职业教育探讨的共同课题。为应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继19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学校与工作相衔接的主题以来,面对“就业冰河期”的挑战,连续两年再次把推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确定为学会年会的主题,彰显了日本产业教育学会在转型期的探讨新动向。日本产业教育学会(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为JSSVTE)创立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的1960年代,该学会探讨领域包括产业内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学校中的产业教育。在概念内涵上产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产业教育更多地强调国家意志和时代要求,服务于生产和服务过程;职业教育则更多地着眼于个人的职业能力形成,重视适应特定职业领域的个人职业准备和发展。该学会集聚了日本包括高中职业教育探讨、专门学校探讨、公司内培训和公共职业培训探讨、生涯教育探讨等领域的探讨者共300余名会员。作为学会唯一的海外理事,笔者参加了2017年10月26~28日在名古屋学院举办的第54届年会和 2017年10月17~21日在东京大东文化学院举办的第55届年会,本文通过对两届年会的主旨和主题学术报告以及专题探讨报告的述评,呈现日本产业教育探讨的最新成果和动向,以获得对我国职业教育探讨的启示。 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4届年会与日本生涯教育学会第35届年会联合举办,作为1993年产业教育学会第34届年会主题“现在,重新谋求学校与职业的衔接”的继承,把“从学校/学院到工作的转移(再论)”确定为两个年会的共同主题。主旨报告是社会学探讨者宫本美智子①的《为提前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教育与援助之思考》,接着围绕大会主题分别有来自心理学探讨、教育学探讨、劳动问题探讨、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探讨等领域的探讨者和实践工作者作的学术报告。主题学术报告分别为:大阪教育学院安达智子②的《为学院生提供职业选择与援助――心理学的立场》;名古屋学院夏目达也③的《在学院初学年教育中职业生涯形成的课题》;日本劳动政策探讨与研修机构小杉礼子④的《学校毕业生统一录用的功过与应对――转移的再组织化》;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⑤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关田仁的《丰田自动纺织机的技能与技术者培养》。按照大会惯例在此后进行的为期一天的分会场自由探讨共有32名会员作了探讨成果发表,以及职业指导、高中职业教育、专修学校、公司内教育等专业分部的学术研究。 第55届年会将第54届年会主题作进一步深化,确定的大会主题为“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主题报告分别为法政学院教授儿美川孝一郎⑥的《培育就业冰河期年轻人的真实职业能力――聚焦学校教育》,首都圈青年联盟⑦青年非正规流动中心事务局长河添诚的《如何保障“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成长权利”》,元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学院校⑧东京校、一般社团法人实践教育培训探讨协会理事山见丰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近况――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的体系建构》,这些报告分别从学校教育、社会援助团体、劳动职业培训机构的立场研讨了STW的实现路径,此后举行的分会场探讨共有22名会员作了自由探讨发表,以及三个专业分部的探讨发表。以下,主要基于两届学术年会的主旨和主题探讨报告,从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如何培育青年的职业能力,以及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所面临的探讨课题等方面进行述评。 一、如何理解青年就业问题 如何看待青年就业问题的产生及其原因,来自不同探讨领域的探讨者分别从不同的学科立场和探讨关注,各抒己见,体现了多维度视角的理性审视。 1.社会保障视角:关注过早进入社会的就业困难群体 宫本教授关注高中阶段中途退学过早进入职场的就业困难群体,并提出实施综合教育和援助的必要性。她从国际视野,略论了工业化国家在学校教育与青年期流动就业组合模式存在的异同性,包括“边工作边学习”(如北欧国家)模式、“在工作中长期学习”(如荷兰)模式、“先学习后工作”(如韩国)模式、“基于实习制度的工作中学习”(如德国)模式,指出了日本作为“先学习后工作”的国家,产生了因学习者无法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移,或因入职时出现失误而无法修正,或为了获得资格重新学习而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等体制分割和断裂的问题。 宫本教授认为,日本政府虽然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在时间轴线上添加了STW的制度性规定,但由于这些年轻人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准备教育难以实施,改善难有成效,因而提出了如何使学习与劳动之间相互联通,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在公司等职场实习机会,提供读写算等基础性学习援助的建议。 2.心理学视角:关注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 安达教授针对以往以匹配理论为基础的生涯选择援助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从当今职业生涯选择的复杂性出发,提供基于主体能动性需求的就业援助。她提出作为日本学院生的职业生涯选择,除了个人与工作的二维联系,还要从教育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雇用环境等相互联动的六维因素加以考虑。她通过与国际有关现代生涯选择与教育的学术探讨比较,发现国际学术论文的题名中“传统概念”和“介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多,同时指出了在国际学术探讨中出现较多的“个体能动性”与“背景”关键词,在日本几乎没有出现的问题。 安达教授从心理学探讨的视角,认为由于职业选择与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职业援助不只是提早开始就业活动,更要培育青年能够在复杂社会生存的能力。 3.劳动力流动视角:重视因非正规雇佣增加的制度性应对 小杉探讨员从宏观劳动力市场和劳动问题探讨的立场,认为应该从学院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入手来反思就业问题,并略论了日本终身雇佣制度的“功与过”,提出要应对非正规雇佣增加,实施制度性调整的建议。她在略论了日本传统的STW转移系统,即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录用和就业管理制度的特点之后,日语论文,认为由于这一系统的存在,使得日本青年失业率比其他国家低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就业惯例的存在,形成了以往日本劳动者就业后最初的职业能力开发主要由公司实施的状况。但由于近年公司的不景气,“生不逢时”的年轻人因不能顺利就业,无法成为公司正规员工而得不到公司内培训的机会。同时,特别是竞争力较低的学校,以往实施的组织援助,已经不能适应近年来青年就业的实际需要,造成毕业未就业的比例上升,非正规雇佣群体增加和流动率增高已经成为日本青年就业问题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制度性应对。 4.公司人事管理视角:重视基础能力培育的公司内教育应对 关田从公司人事管理的立场认为,为了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为了应对学校毕业生在基本能力上的不足和思考能力低下的问题,日语毕业论文,适应在自动化职业环境下对技术人员要求的提高,公司内培训现场的技能工和技术员教育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重视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的教育势在必行。 儿美川教授指出,1990年代以来的青年就业问题主要是由原有基于会员制的就业雇佣制度的崩溃,以及学校/学院教育的“无防备”所致。遭遇就业难的年轻人被认为是“失去的一代”,他们在各种非正规工作之间游走徘徊,或在非正规工作与失业之间自我迷失。公司雇佣方针和雇佣结构的调整,既需要学校教育作出及时调整,也需要公司内教育作出积极应对。 二、如何建构促进青年就业的教育学应对体系 面临错综复杂的青年就业问题,教育学的应对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日本产业教育学会第55届年会上,围绕“如何培育处于就业冰河期的年轻人的扎实的职业能力”的大会主题,作为年会的专题学术报告人,儿美川教授在略论青年就业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学应对的两大课题:(1)面对难以从公司内教育获得自身职业能力提升机会的年轻人大量出现,学校与学院教育应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2)随着日本式雇佣的逐渐崩溃,学校与学院教育应如何让青少年认识到,原有基于组织的生涯开发模式正在被基于个人自律的生涯开发模式所替代,如何着力于培养他们的生涯发展意识和能力,获得具体的实践性知识。与以上课题相关系,以下分别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学应对,对探讨报告的内容进行梳理。 1.加强中小学校的生涯教育 吉本圭一⑨在第54届年会分会场作的《短大和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初期职业发展与学校评价》报告认为,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生涯教育的核心环节,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推动,1999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对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出了从小学阶段开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开展生涯教育的要求,从此生涯教育被作为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概念。职场体验与职业见习作为职业体验活动,被渗透于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中小学校教育的前进道路指导和职业援助活动之中。他指出,为保证职业体验活动的长期化,建构与产业、区域联动的合作体系,将成为今后生涯教育探讨的实践性课题。 2.重视学院阶段的初学年教育 夏目教授从高等教育探讨的立场,以国立学院法人名古屋学院为案例介绍了学院初学年教育的实施状况,并提出了促进学院生生涯形成的课题。他指出,随着日本新就业人群从高中毕业生转向学院毕业生,学院成为日本政府推行职业生涯援助的重点。作为学院生活适应和STW转移援助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学院普遍引入初学年教育,据文部科学省调查,2017年实施普及率高达84%,内容涉及报告与论文写作、口头发表措施、图书利用和文献检索,以及学院学习动机、将来职业生活和前进道路选择指导等。同时他指出在学院初学年教育的实施形态与目的上,或作为专业教育来定位,或作为通识课程来定位,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异同性。名古屋学院将初学年教育作为通识课,如“在学院如何学习”选修课,既有讲义又有体验性学习活动。围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他还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初学年教育与后续年级教育之间如何保持连续性,如何让学院生对职业世界有一个现实理解等实践课题。 3.重视公司内教育中对员工基本素养与能力的养成 关口结合所在的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技术技能学习中心实施的公司内教育实际,提出公司职场的核心是人,安全感、忠诚度、伦理和礼仪无疑具有强大的力量,公司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重视员工基本能力的养成。他介绍了技能工和技术员培育的做法,对技能工实施的“技能专修学园”,除了技能培训,还重视从人际交往到团队建设的基本素养教育;关于技术岗位员工,针对近年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低下的问题,开设基础技术讲座,加强教材开发和讲座之间的连贯性,加强体验性实习,重视从基础性技术到运用型技术的宽基础教育。在最初的公司精神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基础技术和基础技能教育制度,以填补青年在自由的学校生活和严格的社会人生活之间存在的鸿沟。 4.拓展公共职业培训的可能性 对于公共职业培训关于青年职业能力形成的可能性,山见的《日本公共职业培训近况――实现国民职业能力形成体系的建构》报告认为,从公司内教育的缩小、学校教育与职业世界的不联通等问题来看,正如厚生劳动省《对于今后职业能力开发的存在方式的探讨会中期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公共职业培训所发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政府将对以年轻人为中心的不断增加的非正规雇佣劳动者以及女性等得不到公司内培训机会的劳动者实施重点援助,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IT等技术更新、国际化的推进,把面向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制定职业培训计划、积累技术和措施、培育培训机构等作为今后推进的重要方法。他提出,为形成日本国民的职业能力,必须打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产业界、经济界和劳动界应共同参与国民职业能力的提升。 永田万享教授⑩所作的《公共职业培训的重构与新动向――以东京为例》的学术报告认为,以往以学校毕业生的统一录用为前提的公司内教育作为日本人力资源开发的主流,与外部教育机构的关系比较薄弱,但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终身雇佣体制的动摇,导致公司内教育不断萎缩,加上就业不稳定群体的扩大,在这些背景下公共职业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以往公共职业培训在日本教育培训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职业培训与公司培训、民间培训之间的分工合作联系重建迫在眉睫。 三、围绕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的探讨争鸣 从上述日本产业教育学会两届学术年会探讨动向可以看出,日本产业教育学会原有的适应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的探讨取向,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为应对日本劳动雇佣形态变化所带来的日益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关注青年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的探讨取向已日益明显。如何合理定位在促进青年就业中的职业教育定位,实现教育与工作衔接,从学校教育、公司内教育、公共职业培训等不同立场出发的探讨者,既有共识,也有不同的观点碰撞。 1.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在促进青年就业中的合理定位 当日本传统的公司主导型职业能力开发体系面临体制转型的挑战,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在促进就业和提升青年职业能力中的合理定位,便成为不同领域探讨者共同关注的实践性课题。宫本教授从社会学探讨的立场认为,关于高中教育中途退学提前进入社会的就业弱势群体的职业发展问题,学校教育的责任是最为主要的,要通过改革高中教育培育他们在现实社会的生存能力,并让他们重新获得基础教育的机会。也就是说,过早进入社会的就业群体问题,不只是单纯的就业问题,从他们长远的职业发展看,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更需要强化。同时,吉本教授作为关注就业问题的教育学探讨者,他认为关注学院生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因为日本新生就业群体已经由高中毕业生转向学院毕业生,因此,要把青年就业问题的解决,贯穿于学院教育的始终。他更强调学院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 学校教育在青年职业能力培养中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影响,河添从劳动争议与青年就业援助的立场指出,鉴于公司解雇的经常性发生,并且在劳动争议中不断发现曾经作为正规员工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精湛技能,因与公司的合约到期中断雇佣,导致已有技能的浪费,为获得下一份工作必须进行新的培训。更何况,临时工、钟点工、派遣员工、合同工等非正规雇佣的不断扩大,因此学校的职业能力培育不是最为主要的。 由于青年就业固有的复杂性,探讨者关于学校教育在促进就业过程的影响,因关注就业群体不同,对学校教育定位论述有所侧重,或强调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或重视学院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关于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影响,寺田盛纪在大会讨论环节中从生涯教育的视角提出,学校教育要重视多样化的教育,建立起学校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通道。关于技术能力等具体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从初高中教育开始的整个教育过程。关于年轻人职业能力的形成,要充分认识通过“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包括家庭的、游戏的、打工的经验在内,要在年轻人的整个生活中去把握。日本学者围绕青年就业的学校教育合理定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在学校(职业)教育与就业的相关性探讨中是关注就业还是重视人的发展,形成适合时代特征的理性思考。 2.如何看待从学校到工作的制度性建构 围绕从学校到工作、促进青年就业的制度性设计与调整,小杉探讨员认为实现学校与职业之间的衔接,一方面需要对转移过程中学校和学院教育影响做出重新评估;同时,制度性调整方法必不可少,这些方法包括灵活调整和适当扩大应届毕业生的范围,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对劳动市场作出调整,产业界与教育界要形成对能力观的共识,要建立在STW转移过程中的能力评价制度。宫本提出的就业援助制度包括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到18岁为止的教育与培训机会;实施带薪职业体验的计划;建立通讯制高中与技能类培训机构的合作联系,建立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体制。 河添指出,由于现存的职业培训制度与求职者援助制度之间的关系比较薄弱,为防止单个公司的技能培育因工作变换而造成技能浪费,需要通过行业工会和政劳资合作,按照产业和职业类别帮助劳动者的稳定就业,建立适应非正规就业者需要的在流动就业中提升职业能力的体制,同时行业工会的介入对个别公司的解雇行为也会有所约束。 日本学者在促进就业的制度性建构中,已经摆脱原有单纯的人职匹配探讨的局限,关注就业的复杂性;打破了原有正规雇佣(就业率)与OJT等公司培训之间的惯性思维,基于新的劳动雇佣制度审视学校教育培育职业能力所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职业培训效用的长期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调整和优化建议。这些研讨从学校毕业生长远的职业发展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误区,不只是简单地关注在毕业阶段是否获得正规职业还是非正规职业,而是关注在毕业5年或10年以后的或离职或失业等职业发展状况,这些探讨取向对我国STW探讨将有所启发。 3. 如何看待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对1999年文部行政提出的生涯教育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两届学会的研究普遍提出了质疑。如何辩证认识职业教育与生涯教育之间的联系?如何克服过于偏重正规就业的狭隘的就业指导与职业教育观?儿美川教授指出,面对理想的生涯教育与现实的生涯教育的背离,以及实际的就业指导直接指向正规型就业的适应主义误区,为促进处于就业冰河期的青年就业,有必要重新建立能够应对实践问题的生涯教育体系。安达教授认为一般学校的生涯教育难以达到援助的目的,应该建立包括教育、流动与福利在内的综合就业援助体系。 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该如何结合?吉本教授认为,专门学校作为职业教育机构,学校成为就业困难群体获得技能实现就业的主要通道,也成为人们获得生涯发展的主要平台,并维持与学校毕业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型学院的专门学校,作为高中后的非传统型学院机构,以实施职业实践教育为特征,兼具了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功能,因其高就业率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着眼于生涯教育与职业教育关于促进就业的共通性,如何对生涯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测量,如何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发展,日本学者的研讨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探讨中如何处理好职业观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职业教育与学校后职业培训之间的联系将有所启迪。 四、结语:来自日本产业教育探讨新动向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产业教育学会2017和2017年学会年会的梳理发现,适应日本劳动雇佣形态从组织主导模式到劳动者个人自立时代的转型,日本职业教育探讨出现了从体现国家意志“为了产业发展”的探讨传统,到重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了青年就业”的日本职业教育探讨取向的转型。“关注青年就业”,突显了转型期探讨者的跨界联动,打破原有日本产业教育探讨“囿于教育论教育”固有探讨范式,不同探讨者的同台对话,获得了对就业问题的理性解读,彰显了不同学术领域探讨者对就业问题的理性审视和学术责任;“谋求教育与工作衔接”,着力教育与职业世界的衔接与贯通,建构职业能力培育的实践体系。这些对我国职业教育探讨突破长期囿于教育领域内部的探讨主体的单一性,从就业因素的复杂性来拓展探讨内容,创新探讨范式,打破应然性探讨惯性,倡导实证性探讨,实现职业教育探讨创新都将有所启示。 Abstract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the 54th and the 55th JSSVTE shows that the new research tendenc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apan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mainly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ields: fro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at reflects the will of the state to “for youth employment” that pays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career development;“focus on youth employment” reveals the rational visual angle and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of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fields; “seek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work” shows the crossover cooperation of researcher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breaking the inherent paradigm “discuss education based education”, and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cut-through of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world to construct the practice system of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Key words youth employment; Japan; industrial education; Research tendency Author Lu Suj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1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