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科教育的特色、存在问题及其对中国工科教育发展的启示[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4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历史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使得中日两国在众多领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本文通过对日本工科教育特色存在题的略论探讨,旨在为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期的中国工科教育提供有益之启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日本 工科教育 特色 启示
  
  引 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发展轨迹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国都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刻作用,都在19世纪中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又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了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究。日本在战后依托制造业,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与日本几乎相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使得中日两国在众多领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日本当前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尤其是在工程科技方面的竞争力更是令人瞠目。而今,我国也正在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制造业面临着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而大量掌握现代先进制造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涌现,将是决定我国制造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日本的工科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因此支撑了日本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地位,但也因存在种种问题,受到日本社会的诟病。
  本文通过对日本工科教育的特色及其存在问题的略论探讨,旨在为我国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日本工科教育的特色
  1.日本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
  日本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主要在工业学校、高等专业学校、学院开展,另外还有其他的专修学校以及中央各部门设置的学院,这些专修学校以及中央各部门设置的学院的教学内容相对而言较有特色。
  日本工科学院在教育理念上,关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识并不强,相关于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更倾向于培养“工程探讨人才”,更倾向于认为“学院工科教育就是教授工程理论”。因此,学院从公司方面接受委托而实施人才培养的情况并不多,学院教育的内容也是自己决定,并不会因为来自社会和公司方面的呼声而有所改变,甚至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很少受到来自文部科学省的指导。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的大公司便直接招收高中毕业生,自己开办技术专科学校,另外还组建职工研修大学,自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从而开创了日本著名的公司内部培训模式。由于学院入学率的不断提高,公司开办的技术专科学校的影响被逐渐取代,但是职工研修大学的培训对象却由新员工扩展到包括公司管理层在内的全体员工,使得新员工可以在不同阶段同上司和老员工一起探讨学习,接受他们的指导。职工研修大学的学习时间一般在数个月到两年之间,学习方式主要为现场实习。
  以上培养模式经过长时间运作,日语毕业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规范性;②授课人员自身未必接受过完整系统的工科教育;③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变成员工培训,其必然受到培训内容狭窄,公司资源调配、公司经营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④难以适应技术更新加速的现实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更加重视技术人员的公司外学习。如参加学术协会、学院举办的公开研究会和讲座,派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学院留学,增加面向公司技术人员的探讨生招生名额等,但是从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的角度考虑,以上方法仍显不足。根据最近的调查,日本80%以上的企业员工认为自己当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更新和增加,因此希望参加公司外组织的学习。
  2.日本工科院校招生的变化
  招生的变化既体现在质的方面,也体现在量的方面。随着学院升学率的提高,学院教育已从过去的“接受最高学府学习”的感觉,改变为仅仅是一种去向的选择。当前,日本的学院入学率为45%,即从小学生开始将有近一半的学生进入学院学习,接受学院教育已成为极其平常的事情,大多数的学院入学者缺乏明确的目标,只是因为大家都去上学院,自己也跟着去了。
  在量的方面,理工科招生的人数在不断下降,这在发达国家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但是其他发达国家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理工科失去兴趣的人数逐渐增加,10岁以下的学生对理工科抱有兴趣的比例最高,日本学生则是在初中毕业进入高中这一期间,对理工科失去兴趣的学生比例急剧增加,这可能与日本高校入学考试科目设置有关。近来,日本学院入学考试的科目在不断减少,现在只剩下英语和一门专业课,如此少的考试科目很难判断考生的素质和能力,更无法判断考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一些对机械抱有浓厚兴趣的考生,却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被拒之于工科学院校门之外。
  3.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及工科教育评价的变化
  战后,日语论文题目,工程技术人员在日本社会地位很高,这主要源于政府在战后实施的奖励产业振兴的政策。日本政府认为日本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于进口原料进行加工,然后出口制成品,技术人员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评价很高,报考工科类院校的考生也很多。
  但是,随着社会逐渐安定、富裕,人们因为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危险性高、工作环境不好、收入与其他工作相比也无明显优势等原因,逐渐开始对工程技术职业不看好,报考工科类院校的考生也随之减少。
  日本的公司内部现场培训被认为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现在这一模式也正在受到质疑。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公司内部培训模式隔离了与工科学院教育的关系,据调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对录用的工科毕业的总体满意度只有60%左右,最低只有40%,但即使这样,公司与高校之间也不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培训主要采取上司及有经验的职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而且这种培训教育又贯穿了特别鲜明的日本公司文化特征――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曾经被认为是日本公司的强大精神财富,被认为是日本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纵横捭阖的法宝。但是,近几年,对接受这种教育持排斥态度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讥讽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为“等待指示的人”、“害怕与别人不一样的人”,“从不敢指出别人问题的人”等。总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培训模式及其团队精神只能培养出一般化的人才,只能适应改良型及模仿性的技术开发,而不能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日本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日本战后50年的工科教育奠定了日本在世界制造业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勤劳、好学、具有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但是,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具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社会思潮越来越显示多元化的趋势,日本工科教育以及对教育体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作用。在此背景下,日本在制订面向未来的,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产业转型计划时,要求对现行工科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由于日本关于未来产业如何转型存在着不同意见,产业转型的方向未能确定,同时由于日本制造业仍然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普通社会成员对工科教育改革的危机感并不强烈,因此,当前在日本国内出现自发性的、大规模的工科教育改革行动还存在困难。
  尽管如此,由于教育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对当前工科教育的近况以及存在问题的深入探讨,仍然可以对构建面向未来的,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工科教育体系有所裨益。通过探讨发现,日本现存的工科教育体系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①工科院校教育与公司的互动偏少;②工科学院过分重视科研业绩而偏废教学与人才培养;③具有从事公司工作经验的工科教师偏少;④由于升学率的提高以及选拔制度方面的问题,一些对工科学习无兴趣、自身条件不适合的学生被录取到工科院校;⑤学院工科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⑥关于中学生出现的厌倦理工科学习的倾向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⑦广义的关于“社会人”的教育仍然缺乏,终生教育未能有效落实;⑧学校及教师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未恰当实施等。

  对我国工科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日本工科教育体系的略论和探讨,可以对同样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工科教育得出以下启示:
  1.社会经济的转型必然带动教育体制的转型。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廉价劳动力形成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必须要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竞争力的发展轨道上来,这种转型必然会对我国工科院校提出新的要求,并成为我国工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
  2.学院工科教育必须听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
  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中国已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高达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工程科技人才约占了三分之一,在人才数量上我国显然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探讨院发布的2017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一项“国内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的调查显示,在参与排名的49个主要国家中,中国排在末尾。
  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尤其是我国工程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的弊端,严重地制约着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解决这种弊端,工科教育必须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听取来自实业界的意见,根据公司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式。
  3.建立适应技术人才接受终生教育的工科教育体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新很快,任何形式的工科教育(包括学院工科教育)都不可能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因而技术人员的终生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建立适应技术人才接受终生教育的工科教育体系,将院校学习、公司内部培训、工程科技人员自学等方式有机结合,确保工程科技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和提升。
  4.及早动手,着眼于未来工科人才的培养。
  由于工科院校新招录的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自身的兴趣、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异同,而且由于学院扩招的因素,部分并没有准备好成为技术人才或者自身条件并不适合成为技术人才的学生也进入到工科院校学习,这就要求工科院校首先要帮助新入学者明确进入工科院校学习的目的,帮助其略论如何成为优秀的技术人才,唤起其对工科学习的兴趣。关于其他确实对工科学习无兴趣、也不愿成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新入学者,帮助其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小孩在10岁以前对工科学习产生兴趣的比例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必然会在未来出现这种趋势。立足于我国特有的国情,有必要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持续培养他们对理工科学习的兴趣,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使他们有志于成为我国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
  5.借鉴日本公司内部培养模式,加快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教育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工业生产的主力军显然还离不开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民工。
  新生代的农民工相较于他们的父辈,接受了一定的科学文化教育,对新事物、新技术有着天然的敏感性,但是他们其中的大多数和他们的父辈一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门的技术培训,很难想象如何去依靠这个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性培训的群体来完成产业升级的历史重任。“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如果能在这个庞大群体中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工程科技人才,将会极大地促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成功转型。
  从实际出发,借鉴日本的以公司内部培训模式,同时适当结合院校教育,将是未来完成对数以亿计的新生农民工培训教育工作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日本与美国白领阶层就业意向调查》(《日本经济新闻》1998年调查统计).
  [2]《日本工科教育的特点及问题》(日本北海道学院工学部2017年).
  [3]《中国科协调查报告》(来自人民网).
  [4]《国际竞争力报告》(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探讨院2017年发布).
  [5]《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年)》.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学院外国语与传播大学 陕西西安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