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的年度汉字“绊”看日本人的人际联系[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本每年都有评选“年度流行语”和“年度汉字”的习俗。从过流行语和年度汉字,可以反映出在一年当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在2017年的评选中,“绊”不仅被评为“十大流行语”之一,也成为了年度汉字。这体现了311东日本大地震之后,通过大灾的考验,使日本民众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羁绊。事实上,“绊”这个字并非一时流行起来的。自古以来,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绊”一直都是被强调的一个理念。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年度汉字 地震 关系
  语言是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着变化,而流行语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同样也能反映出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及精神文明世界的进步。日本的“新语·流行语”评选始于1984年,每年评一次,从报纸杂志和读者问卷中选出候选词汇,然后筛选出前十名,最终在年底公布结果。在2017年的流行语评选中,日语汉字“绊”进入前十,成为年度流行语,并且由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通过民众投票,评为当年的“年度汉字”。
  “绊”的日语念法为“kizuna”在日语中意为“纽带、关系”,原意为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自从2017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这个汉字开始频繁出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几乎每一次为灾区组织的义卖、义演中,都可以看到、听到这个字。谈及灾区、灾民时,上至政要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也都会触及这个“绊”字。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互相牵挂,对灾难感同身受。
  事实上,“绊”这个字并非一时流行起来的。自古以来,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绊”一直都是被强调的一个理念。
  日本属于稻作文化圈,自古以来,日语论文题目日本人都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以集体劳作的方式种植水稻。它需要集体协作,从而形成一种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在灌溉、秧田、插秧、收割、脱粒等方面都需要共同作业。因此,协作、团结、和睦精神受到推崇。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地关系在一起,生死与共。大家一起祈祷风调雨顺,共同庆祝丰收。可以说,稻作文化对日本人集团主义的形成作用很大。现如今,这种集团性行为方式一直被延续下来,重视与他人协调的特性,被看作是日本特有的集团性。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在其作品《纵式社会的人际联系》中认为,日本人是一种“纵式”的人际联系,都按照一种序列联系形成上下级联系。“纵式联系”的人际联系特点是日本人强烈的归属意识的表现,而这种归属意识使每个人都必须忠于集团的利益。中根千枝把这种纵式的人际联系看做是维系成员向心力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日本人比起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他更关注自己所属的组织。在对自己社会联系定位的时候,日本人更重视的是自己就职于某个企业、某个学校,而并非强调自己是社长还是职员。虽说这种“纵式”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的等级制度森严,不过日本各阶层之间并不是出于隔绝状态,而是建立在日本特有的“家”制度上的。这里的“家”,并不是指的血缘联系,而是一个共同的团体,属于某一个社会团体的人。比如,在日本历史上,完全没有血缘联系的外人可能被接纳为后嗣、继承人,可以光明正大的成为“家”的成员。日本的某个集团内部的成员,与其说是一种契约基础上的人际联系,不如说是结成了一种类似姻缘的人际联系,这种联系是以感情为纽带来维系的,强调情感的影响。因此,日本的公司,通常带有浓厚的“家”的色彩,员工的家属也被看作是团体中的一员,上司为下属做媒的情况也很普遍,企业内部通常会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从而加深这种“家”的意识。说大一点,在日本的全体国民看来他们拥有共同的“家”,这也能够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绊”在日本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
  在日语里面有一个词,“甘え”,这个词可以说是日语特有的词汇,因为它无法被准确地翻译成其他语言,我们通常把它翻译为“娇宠”。它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一种感情方式,即一种依存欲求的心理。在同一个集团里,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于日本人来说,同一个集体的成员就是可以依赖的存在,大家都是以一种依存的联系共生。因此,日本人极端恐惧被伙伴孤立,有的学者认为,日本人没有“个性”,因为比起欧美人的“自我主张”,日本人更喜欢喝周围保持步调一致,“跟着大家一起走是没错的”,即使对不同的意见也会全盘接收,生怕自己与众不同。通过与其他人保持一致,避免和集团内部的人产生争端,由此来维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绊”。
  日本人的“绊”,还体现在日本各种各样的节日、社会活动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人似乎更加注重通过交流、问候,来加深、巩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日本,一年当中以互相问候为主题的节日或者是固定习俗是非常多的,比较常见的如“暑中見舞”,也就是暑期问候。日本的夏季比较炎热,而且由于四面环海的原因,湿度比较大,在这种环境中容易生病,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日本人都会通过明信片、电子邮件向亲人朋友表达自己的问候,这种习惯已经固定成为一种习俗,一般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之间。还有就是“中元节”,每年的7月15日,意为庆祝平安度过了上半年,每逢中元节,日本人都会向给过自己帮助的人赠送礼品,在这期间,日语毕业论文,日本的各大百货商店还会专设“中元节打折专区”。一年当中,有两次赠送礼物的时候,除了“中元”,还有就是“岁末”,也就是年终的意思,日本人到了年终,也会给曾经在工作上、生活上帮助过自己的人赠送礼物,他们基本上都会把年终奖金的一部分用于岁末送礼和礼品的回赠。通过这样的一些节日、活动,使人们有了一个机会来互相关系,互相沟通,从而加深、巩固人与人之间的“绊”。
  此外,从日语的“暧昧性”也能看出,日本人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绊”。这里的“暧昧”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并不是贬义词,相反却大受欢迎。所谓“暧昧”,说简单一点,就是模棱两可的意思。日本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很婉转,有时候他们为了避免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伤害到对方的感情,而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说话时总是努力使得上下得体,左右逢源,生怕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当别人问你「もういっぱいいかがですか。」(要再来一碗吗?)的时候,你回答「いいです。」(好的,是的。)通常在中国,回答“好的”,那必定表示“是的,要”,但在日本,可能就是“够了,可以了”的意思,所以这样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真正的意思要从对方的表情,动作等来进行判断。另外,日本人在表示道歉和感谢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情况下,都会使用“对不起”。对别人的友好单单表示感谢还不够,还要想象着“友好多少会给行为主体带来些负担吧”而道歉,因为他们担心不表示歉意可能会被对方认为不礼貌,结果导致对方失去对自己的好感,为了不失去对方的好感,为了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联系,他们总是把“对不起”挂在嘴边。
  然而,在网络时代,都市化进程加剧,少子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日本人自古以来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绊”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尤其是少子化问题,生育率不断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渐减少。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推算,如果按照当前的生育率,到2048年,日本人口数量将跌破一亿大关,到2060年会降到8600万,加上平均寿命的不断上升,届时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到人口总数的40%以上。不仅如此,少子化问题也给如今的青少年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少儿人口的减少,使孩子与同伴的交流机会减少,儿童之间相互接触、切磋的机会大大减少。现在在日本的社区内很难像过去一样形成儿童的活动群体,今天的日本儿童以及青少年多数时间主要是进行个人游戏。孤独感增加,并且导致孩子无自立心,无法健康地成长。由于缺乏与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矛盾、冲突、有爱的体验,青少年的社会性和人际联系的发展和交往能力都受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日本校园的欺负、凌辱事件的增多,也反映了这一点。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某些文化习俗无法继续维持,特别是日本长久以来的“家庭”概念以及人伦思想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日趋淡薄。
  日本媒体把当今的日本社会称作“无缘社会”,血缘、地缘等传统的人际联系,在都市化、少子化、个人主义化的冲击下日趋淡化,人们则日趋孤立。正因为如此,在日本311地震后,“绊”这个字被人们重新认识,在经历了地震海啸的多重打击后,“绊”再一次唤醒了日本人的精神共鸣。
  参考文献:
  [1]韩丽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学院出版社,2017年。
  [2](日)中根千枝,《纵式社会的人际联系》,讲谈社,1967年。
  [3]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探讨》,北京学院出版社,1998年。
  [4](日)大森和夫、(日)大森弘子、(中)曲维,《日本下册》,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17年。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