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
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灾难小说和电影,这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日本沉没》1973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而33年后,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巨大成功,它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可以从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的角度做一些研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电影;日本沉没;情节;研讨 一、电影《日本沉没》及其同名小说 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创作的小说《日本沉没》,1973年一出版就创下了上、下集400万册的销售记录,成为日本战后第一畅销书;获得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同年被黑泽明的弟子森谷司改编成电影,观众达650万人,创下了40亿日元的票房记录。当时日本的经济高速成长期基本结束,日语论文题目,该书的出版迎合了大众的危机心理,小松左京创作该《日本沉没》花费了9年时间,其中对于日本沉没的科学论证,小松左京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说:“可与硕士论文相匹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再次让日本人直面国土沉沦的危机。33年后,同名电影《日本沉没》再次搬上银幕,日本政府全力支持拍成了这部耗资20亿日元的大制作,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和东京消防厅等机构都参加了拍摄,海洋探讨机构担任顾问。影片中天灾人祸的场景,简直就是现实版的2017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的预演,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和警惕。除此之外,短短的130分钟的影片,对人物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其中小野寺与玲子的爱情,日本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也是该片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影片《日本沉没》(2017)与同名小说在故事情节上的区别之一就是小野寺和阿部玲子的爱情。影片之所以在同名小说出版后33年后重新翻拍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之一就是对原作故事情节上做出了部分改动,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影片所歌颂的小野寺和阿部玲子纯洁的爱情不是西方式的火辣的一见钟情,是一种纯洁的日本式的精神恋爱。那种含蓄的东方式的爱情给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了一剂清凉剂,沁人心脾。笔者试图从这部影片研讨一下日本人的爱情观和生死观。 二、日本人的爱情观 1、爱情的开始——缘分 小野寺和阿部玲子的爱情的开始是在一次地震中,小野寺发现了处于危险中的小女孩美咲,由于自己也受伤了,在踉跄地奔向美咲的时候,由于电线杆倒在泄露的汽油中,发生爆炸,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消防队员玲子从直升机上将他们两人救出。这就是他们的初次相逢。按照日本传统的爱情观和道德观来解释,这就是一种“缘”。 2、爱情的纽带——美咲 从第一次相逢之后,两人进入爱情的发展阶段。首先以“礼”开始,玲子来探讨中心归还小野寺在初次见面的地震中弄破的工作服,虽说缝补的技术不太好,但是作为日本女人,体现了玲子贤惠和善解人意的一面,另外她被小野寺渊博的海洋方面的知识和他工作的场所深深地吸引了。在玲子训练受伤时,小野寺去探望美咲,玲子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经历和烦恼,小野寺也谈了自己的过去和理想,互相非常的融洽。出于对小女孩美咲的关爱,两人才能在大难临头之际有接触和发展的机会,因此说小女孩美咲是他们爱情的纽带。在送走美咲后,小野寺向玲子表白了“我想跟你、美咲三个人一起生活”,但是玲子极其矛盾,一方面渴望得到幸福,另一方面,希望尽可能地挽救更多的像美咲那样的孤儿,因此拒绝了小野寺提出的三个人前往英国开始幸福生活的提议,为此两人发生了争吵。两人的爱情面临着危机,这时如果小野寺只身跑到英国,那他们的爱情就结束了。 3、爱情的升华——死别 由于玲子的拒绝,小野寺没有马上前往英国,不愿逃难的老母亲,失去亲人的美咲,横七竖八地躺在街道上的尸体,结城的死等等促使小野寺下定决心牺牲自己,挽救自己应该保护的人——玲子、美咲以及更多的同胞。在赴死之前,小野寺千辛万苦找到玲子,亲耳听到了玲子“我并不是讨厌你,你来看我,我很高兴,但是我不知道怎样来表达我的心情(我是爱你的)”,在得到想要的答案后,小野寺给玲子留下一封信,欣然赴死。关于小野寺来说,死是值得的、幸福的。在小野寺准备乘直升机出发之际,玲子骑车赶来,两人深情的拥抱就是他们的死别,让他们的爱情得到升华,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为什么小野寺能欣然赴死呢?除了爱情,这又和日本人的生死观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日本人的生死观 影片主要塑造了四类人物形象:第一类人是小野寺和结城那样的英雄;第二类人是田所、鹰森、山本、玲子那样为了自己的职责而将生死置之度外,忘我工作的人们;第三类人是像小野寺的母亲一样,愿意守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和最美好的回忆,宁愿跟日本一起毁灭,也不愿逃离家园的人们;第四类人就是像野崎代首相那样在灾难面前,为了保全自己,不惜抛弃自己的子民而逃往他国的人,这一类人是极少数,是遭人唾弃的对象。当然,最大的群体还是广大的国民,正如美咲的母亲临死前所说:“活着,真好。活着就有希望。”在灾难来临之际,他们扶老携幼、互帮互助、有序地离开自己的国土,为自己的民族保存了基础。影片突出塑造了前三类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典型的日本人的生死观。 自古以来,日本受佛教作用较深,佛教中的生死轮回观已经深入人心,从生到死是没有距离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死是生的一部分,死并不可怕,死是生的超脱,并不意味着结束,一个人从生到死不过是自然的简单轮回。像结城将死看得很淡定,去死就是去保护孩子小时候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小野寺的母亲不愿离开是因为故乡的一草一木、家里的陈设都留下了丈夫的气息。这是日本文化中最典型的生死观。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和樱花精神就是这种生死观的最好注解。在日本人的观念中,集团利益高于一切,强烈的集团意识是日本人所推崇的精神。日本人一向把个人价值维系于集体价值上,为了集团以致国家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这种为集团、为国家殉节的精神非常强烈,时至今日虽然有所削弱,但仍顽强地保持着,影片中塑造的小野寺、田所、鹰森、山本、玲子等人物形象就是讴歌这种精神,倡导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古时候的武士道精神,何谓武士道精神呢?简言之就是为表示自己的忠诚,为主君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武士道的死亡,是果断地,毫不犹豫地死。认为是只有死才是真诚的。可以说“武士道就是死之道,带着美去死,是武士道的根本。”在爱情上,体现在以死亡来表明对爱的忠诚,对爱的负责。小野寺在决定殉节之前,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为了避免民族的灭亡,为了挽救自己心爱的玲子,日语论文,义无反顾地舍生取义,他的死体现对国家和爱情的忠诚。樱花从开放到完全凋零,至多一个星期。花期虽然极其短暂,但却开放的分外绚烂,连凋谢也凋谢得那么轰轰烈烈。哪怕花期短暂,也要追求一种“至纯至美”的壮丽,小野寺的死留给人们最美好的乃至永恒的回忆。 另外,从小野寺的死可以看出,日本人尊重生死。日本宪法第13条就规定“任何国民都应该被尊重。对于国民追求生命、自由、幸福的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在立法上和国政上都应该给以最大的尊重”。对于这一点,很多法律界人士和日本民众都理解为宪法赋予给人“自己决定生和死的权利”。在结城死后,D1计划无法实施,身为老师的田所,深爱的人玲子没有要求小野寺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尽管他是最合适人选,尊重他生的权利;在小野寺决定去完成这项任务时,田所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给予了积极的协助,虽然玲子很舍不得自己的爱人,最后也是在机场和他拥抱告别,他们又同时尊重了小野寺死的权利。 四、结语 总而言之,爱情是一种精神,不因“生”而存在,不因“死”而结束,它是一种永恒。影片讴歌的就是这种精神层面的纯洁爱情,同时倡导日本人看轻生死,尊重生死的独特的生死观。从某个角度来讲,借用这首诗歌来概括一下最合适不过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