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的对日观具有“学习”和“警惕”并存的双重特点,但这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中日相处的真实状态 中国论文网 8月19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大学日本探讨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7日本蓝皮书》首发式暨日本形势研究会”在北京举行。我有幸作为“中日联系媒体评论员”参会。 “蓝皮书”即“年度发展报告”,日语毕业论文,《日本蓝皮书》是中国发表的第一本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的蓝皮书。 会议的前几天,我向一位内部人士咨询:“为什么第一本是日本,而不是美国呢?”对方回答说:“主办方曾想过美国、俄罗斯等,但它们确实太大,不好运作。作为第一本,压力有些大了。而日本呢,规模没那么大,但对中国来说是个极为重要的邻邦。” 《蓝皮书》由总报告、经济篇、政治篇、外交篇、中日联系篇、社会文化篇、学术动态篇、资料篇以及文献篇组成,篇幅长达483页。 撰写者的总结论是:“总体而言,2017年日本形势严峻。”“国际金融危机之下,股市暴跌,出口下降,日元升值,日语论文,实体经济遭受重创。福田首相就任不到一年即闪电辞职,‘1955年体制’崩溃后的政党政治仍旧处在动荡与摸索中。” 《蓝皮书》还认为:“随着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效果逐渐释放,2017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可能止跌,但走向复苏恐怕最早也要2017年以后。” 我感觉,中国学者略论日本经济比较客观和宏观,始终站在为祖国经济发展“吸取营养”的立场。但还有一些跟中国市场更相关的事实,是不是也值得注意? 比如,日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对中国的投资,这意味着什么?关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出于风险管理,投资对象多元化是正常的策略。日本业内人士提出“China+1”战略已有一段时间,提醒日本公司过多依赖中国市场的危险―― 因为一旦它陷入危机,就无路可退。 但同时,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公司已超过2万家,雇用着1000万以上中国员工,这是个事实。能那么容易退出吗?可以肯定的是,日企对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市场、人才基地的需求量和执著程度,必定高于美国、韩国公司。这个充满矛盾的必然选择,会是日本与中国经济共存的一个长期状态。 我也希望,中国人认识日本的时候,能否把关注点多放在经济层面,而不是只敏感于历史、领土等争端。 此外,中国学者对于“日本正在走向民族保守化”的说法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蓝皮书》指出:“走向大国主义道路是日本朝野保守政治势力发自内心深处的共识。他们正在追求‘政治认同型’的政治模式,动力来自目前政治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保守主义潮流。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日本可谓人心思变,政治家在放弃一党之‘私’,复归国民政治之‘公’的‘重返政治原点’的变革中,切不可忘记和平宪法的基本精神。” 我发现,中国人对日本经济与社会层面以及对政治与外交层面的略论点不太一样,前者是“吸取教训”,后者是“保持警惕”,中国学界的对日观也具有“学习”和“警惕”并存的双重特点。但这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中日相处的真实状态。 据说,从明年起《蓝皮书》将从中国其他地区、甚至是日本方面延揽人才共同撰写,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并使之走出官方和社科院,面向大众和世界。期待那一天―― 倘若由中国官方机构出版的探讨成果汇集了官方、民间以及外国人声音,成为思想交锋和碰撞平台,那么关于中日联系来说将是一个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