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灾难片《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民族性[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小松佐京的小说《日本沉没》自1973年被拍成电影以来一直深受日本国民欢迎,2017年应用高新技术重新拍摄后,又取得超过70亿的票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片很好地体现了日本人的岛国心态,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人所具有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复杂的爱国情绪、超前的科普意识以及舍生取义的团队精神和无处不在的实用主义等民族性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灾难片 《日本沉没民族性 忧患意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日本沉没》是上世纪70年代小松佐京写的一部畅销小说,其受欢迎程度令人惊讶,上下册共售出385万本,作者因此获利1.2亿日元。1973年,同名电影获得了大约40亿日元的票房收入,观众累计达880万人次。2017年7月15日,新版《日本沉没》上映,各地的上座率都非常高,票房收入超过70亿日元,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片的放映权。当时的日本媒体评论说,《日本沉没》使日本“浮出了海面”。
  该影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发生地震已成常态,但是几位头脑敏锐、有正义感的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日本附近海沟出现了异常活动,经过系统略论,得出日本附近海沟发生了地壳变化,日本列岛将会在一年内沉没的结论。尽管消息传出导致质疑和嘲笑,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无情地证明了日本即将沉没的推断,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人们纷纷想方设法逃往国外,此时日本的命运完全依赖于国际社会。首位首相在前往中国求助途中遭遇不幸,继任代理首相却跑向美国避难。日本遭遇的不幸和面向全球的求助,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不同态度。最后,科学家通过大量数据测算和大胆策划,采用钻井措施将炸药埋藏在4000多米深的海底,并由勇敢的消防员引爆,炸断将日本岛拉向深渊的板块,从而拯救了日本列岛。这部灾难片充分反映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性。
  
  一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观看此片观众感受最深、也是最容易得出的结论。作为灾难科幻片,发生影片中所描述灾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是影片一经推出就受追捧,这就不能不说明影片所预言的故事情节恰好能反映出整个日本民族内心深处的对未来的忧虑心理。作为世界经济前三甲的日本,由于地处岛国,资源有限,所以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比较多,可以说整个日本民族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日本,这种忧患意识的渲染、灌输由来已久,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经常向国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机,诸如列岛沉没论、资源匮乏论、生存危机论等,以激励国民奋发图强、不甘落后。日本在“崛起”、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时,往往少见热火朝天的宣传阵仗和大张旗鼓的自我颂扬,反而是愈加冷静、谨慎的自省与忧患。这就是日本经济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在历经“日元升值”、“泡沫破灭”之后,仍能保持自身优势的原因之一。《日本沉没》这部电影被翻拍,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很好地印证他们的忧患意识。此外与《日本沉没》同时代的,还有小说《平成三十年》、《日本封印》等渲染日本危机的著作推出,也反映出日本国民的忧患意识已十分普遍。
  日本民族忧患意识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根源:
  第一,自然生存环境的客观压力。日本的自然环境可以概括为“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远离大陆”。基于此,忧患意识在日本人生活中无所不在。例如,日本总是举国炒作能源紧张的话题,不少高收入的人却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遇到夏天酷热,就会有有识之士发出节电倡议,建议空调不要低于28摄氏度,结果走到哪里都是28摄氏度,更有甚者干脆将降温的按键用胶纸贴住,不让人动。其实在日本几乎从来不停电,用电总量也没有明确限制。日本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是客观国情的“加工型”反映,而且是日本人认识、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展现,是日本国民意识及价值观的基石。
  第二,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作用。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探讨所日前公布的“日本将来人口推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40%,是当前的2倍。关于倚重人力优势的日本,这种压力的沉重与深刻是可想而知的。日本是全球较早进入老年社会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的负担让日本民族的未来充满变数。
  同时,周边各国的政治与经济崛起也使得日本感受到的压力与日俱增。朝鲜的“核武”威胁、韩国的“反日”情绪,俄国的“四岛”领土争议,中国的强势“崛起”,都使日本寝食难安。而作为二战遗留问题,美国驻军日本已60多年,不断爆发美军基地军人与地方居民的冲突,使日本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承受着综合压力。这种压力是日本人感受最复杂,也是最悲情的。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是日本的近邻,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结合自身的国情形成了特有的传统文化。日本文字中现在仍存在大量汉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极大地作用着整个日本文化的发展,例如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诲等,使日本人受益匪浅,也被众多日本人所推崇。久而久之,这种文化理念使日本民族的忧患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等临时性事件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独有的性格特征。
  
  二 复杂的爱国情绪
  
  从《日本沉没》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日本民族的多重性格,也可以总结为日本国民普遍具有的复杂的爱国情绪。特别是其中几次提到中国的片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中国是既友好又有些不信任的。当危机来临,商讨海外避难场所时,他们首先想到中国,但同时又表现出对这个大邻国的怀疑“中国方面能收容多少?”在选择与其他国家元首商议如何援助日本时,前任首相最先想到中国,却不幸在空中遇难,而此时却出现上海群众游行抗议容纳日本难民的画面。这几处刻画出日本国民心中想得到中国援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造成对邻国有误会,担心红色中国不讲国际人道主义,会袖手旁观。这种复杂心理在最后一处提到中国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中国援助的挖掘船到来时,居然说了一句“连中国的向阳红都来了?”
  日本人复杂的爱国情绪在2017年“5・12”汶川大地震时也体现得很明显。一方面日本人对中国崛起充满忧虑,部分极端分子甚至充满仇恨,但是在灾难面前,日本人又会从民族自豪感的高度出发,表现出友好关爱的一面。日本人在汶川救援过程中对伤者和逝者的人文关怀和尊重,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人一些隐藏的爱国情绪也会在灾难到来时爆发出来,从平时来看,日本人对美国是言听计从的,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日本战后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帮助和作用造成的。但是日本人骨子里面隐藏着对美国的不满,这点从影片中也有所体现,在需要援助时选择中国还是美国,有句台词“日本被美国抛弃了!”表达出了强烈的“反美情绪”。“患难见真情”,在日本人的心中,当他们面临生死存亡之时,美国与中国的做法差距居然如此之大?看来从爱国的角度看,日本人对美国的不满被深深掩埋在心里,他们并不真正希望美国的长期存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愿意在另一个国度的羽翼下生活,况且这个羽翼还是曾经给自己带来过毁灭性灾难的,世界上仅有的两次利用原子弹袭击的国家。
  
  三 超前的科普意识
  
  二战后日本的科技发展速度一直被日本人引以为自豪,其中深海探测更一直是日本的骄傲。《日本沉没》影片中用了大量镜头表现“海神”号深潜器的功效和尖端技术。最科幻和体现高端技术的情节是召集全世界深钻船,在拖拽日本列岛使之沉入海底的板块上钻孔并埋放炸药,企图以此来炸断板块而阻止日本下沉。至少从当前的技术来看,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钻孔不可能钻那么深,更不可能短期内钻那么多钻孔,况且当前炸药的能量也不可能炸断板块。但是,没有科幻,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往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可以从科幻著作的技术水平上反映出来。

  影片中曾经出现过一个细节,老师带着小学生参观深潜器。这个细节恰好说明了日本对公众特别是孩童的科普工作做得很扎实,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些娃娃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这些高科技产品,使得日本人的机器人产业很发达。这无形中表现了日本不止有高精尖的科技,还有超前的科普意识,就是要让这些科技能持续传承下去,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上的“可持续发展”,可惜的是我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与日本民族的科普意识相对的,也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索:中国有多少成功的科幻片?我们的科普还有多少路要走?我们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还有多少课需要补?中国人历来以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为骄傲,是否忽略了一个国家该有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否还没能走上从娃娃抓起的科普之路?
  当日本无论是在影片中还是在现实中,利用发达的地震预警系统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时,同样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的中国,是否脱离了无知于灾害、防灾意识淡漠的现实状况?
  
  四 舍生取义的团队精神
  
  在影片中敢于舍生忘死的消防员的牺牲精神也是为中华民族所熟悉和弘扬的。为拯救日本而努力的科学家团队精神也是拯救日本国土,力挽民族灭亡于狂澜的核心。无论是受到不理解的国民的质疑或非议,还是遇到引爆炸药过程的重重困难,他们都一直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其中透露出一种日本人特有的“舍生取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源自于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日本人将日本列岛看成一艘大船――“日本丸”,船是封闭的,船上的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人们只有同舟共济才能保证这艘船的安全,才能保证所有人的生存和延续。
  五 无处不在的实用主义
  在整个影片中诸多地方都透露出日本民族的实用主义思想。
  其一是影片的制作表现。整个影片特效基本上是模仿美国的灾难大片,尽管在细节上仍有很多瑕疵,但是从头到尾无一不是美国灾难片的翻版。区别是日本电影习惯性表现出来的情节拖沓和冗长没有改变。
  其二是影片的内容结构设置。从影片中日本求助环节表现出来,无论和中华民族有什么误会,一旦有难,美国这个“远亲”还是不如中国这个“近邻”,典型的实用主义。
  其三是日本人矛盾的人权心理。回想70年以前,日本人在中国制造了屠杀30万人的惨案,将杀中国人视为乐趣,什么时候有过人道主义,又哪里想到过中国人的人权,但是影片中的一句对话却颇具讽刺意味“我们首先是人,我们都有权利生存和希望”。仔细琢磨却不矛盾,对日本民族来说,70年前的杀戮是为将中国的大好河山据为己有,是冲着中国丰富的资源而来,弥补自身资源的“先天缺陷”,和影片中的“生存权利”观点一样均为实用而来。
  总之,通过观看《日本沉没》,关系日本民族一贯的所作所为,一言以蔽之,日本民族特性的根源就是“岛国”心态,只要他们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发生改变,他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团结起来,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发展科学、普及科学并且复杂、矛盾地忧患下去,除非真的“日本沉没”。
  
   参考文献:
   [1] 王梦立:《日本民族精神之剖析》,《日本问题探讨》,1994年。
   [2] 钱学明:《从〈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国际展望》,1986年第15期。
   [3] 朱定秀:《日本文化的特征与日本民族活力》,《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 陈会颖:《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日本外交联系的作用》,《西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杜玲莉,女,1976―,四川乐山人,硕士,讲师,探讨方向:日语语言文化探讨,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
   杨小川,男,1973―,四川乐山人,硕士,讲师,探讨方向:中小企业发展探讨,工作单位:乐山师范大学旅经大学。

日语论文题目日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