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寒暄语中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语寒暄语是日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日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学习好了日语寒喧语才能在与日本人交往中顺利应对。日语寒暄语日本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因此日语学习者日语掌握的如何,日语寒暄语的使用是一重要的检查侧面。要想把握应用好寒暄语,不能生硬地学舌,而要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层面,了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寒暄语。本文拟以日本寒暄语为中心,从社会文化的角度透过寒暄语看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寒暄语日本人性格特征
  
  1.日语寒暄语的定义和特点
  日语中表示寒喧的词“挨拶”源于禅宗,指禅师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了解弟子参禅悟道的程度。同日语很多词语一样,“挨拶”一词的含义也较广。日本词典解释其义为:人们在见面或分别时互致的动作或语言;在集会、仪式上进行的讲话;按社会习惯所作的通知、答理等。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探讨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联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和社会联系而进行的社交,礼仪性行为之一”。
  “挨拶”虽然是人们社会的普遍行为,日语论文,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以及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譬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至于在语言表达方面,更是互不相同。例如在中国,过去彼此相见时常说“幸会”、“久违”,现在常说“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也习惯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对于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所有这些,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追寻寒喧语特征中的文化渊源,要从日本人对万物的感恩,与自然的融合入手。在日本的书中当谈及日本文化特征时,其中之就会提到日本人尊重人与自然的调和。日本人自古以来长期生活在一个四面环海的孤岛上,过着比较单一民族的岛国生活, 又受着以夏季为中心的高温多雨的季风气侯的作用,还受着各种海潮的作用。他们享受着大自然给与他们的各种恩惠,所以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抱有对大自然的感恩及与其相融合的思想。
  
  2.寒暄语的文化特征
  2.1 日语寒暄语表现了日本人强烈的群体归属特征
  日本人的社会生活重视群体影响,群体依赖心理尤为强烈。集团主义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精髓。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岛上山地和火山占国土面积的 74%。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四季分明而温和的气候条件养育了日本民族特殊的自然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原则和风俗习惯。这种社会对外排他,对内要求团结一致,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允许个人主义存在。个人是社会集团中的一员,集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集体的意志就是个人的意志。集体内部的绝对一直是日本集团主义文化的最大特点。集团内部长者统治,各行各业都是论资排辈,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日本人把“内”和“外”加以严格区别。日本人所说的“内”指的是家庭内部、单位内部、国家内部、朋友也算。“外”指的是家庭以外,单位以外,国家以外,其他生疏的人也包括在内。日本人在与“内部人”相处时彼此亲密无间,无需客气;但在与“外部人”相处时感到非常拘束。在日本日常寒暄语中也反映了这一点。日本人在出门时,通常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而家人通常说:いってらっしゃい(你走好)”。外出的人回来时都会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在家的人则说用“おかえりなさい(你回来了)”来回答。这种寒暄不仅仅限于家庭成员,日语毕业论文,同一单位同一组织的成员之间也是经常使用的。
  
  2.2 日语寒暄语表现了日本谋求和谐的特征
  “和”的思想是作用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古以来,日本人都一直在强调“和”的精神。所谓“和”,即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和谐融洽的联系。日语中“すみません”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被极频繁地使用,正是“和为贵”、“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的日本化模式。“すみません”起到了维系与他人融洽、协调联系的纽带的功效, 也反映了日本社会以礼为上,谦让、容忍的处世哲学。“すみません”在不经意间甚至可使白热化状态下的矛盾系数降为最低,它折射出一个民族自我克制的能力。以和为贵是日本社会文化的核心。
  日本国土狭小,并且相对封闭,生活在同一村落的人们为了战胜自然灾害、便于生活,也为了长期在一地相处,逐渐学会了相互合作和协调。它在日本民族意识的整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极大地作用了日本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和”的精神是日本民族之魂,它渗透到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和”表现在团体内部联系上就是上下协调一致;表现在社会生活方面就是“调和”;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就是 “宽容”和“融合”。
  
  3.结束语
  任何语言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共变”联系决定了语言探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发展下去。日语里的“挨拶”的表达形式,反映了日本的社会结构和特征,蕴涵着日本的文化背景,折射出日本人的语言心理和国民性格。要学好日语,不仅在于日语结构本身,而且更要了解日本文化、语言心理、言语习惯等语言以外的内在东西。
  
  参考文献:
  [1] 金田一春彦.日本言语 [M].东京:岩波謇店,1988.
  [2] 刘宗和,王光辉,杨行夫.日语与日本文化 [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l999.
  
  作者简介:毕艳红(1987-),女,汉族,山西省晋城市人,中国矿业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大学硕士一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英美语言文学探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