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隐闻书》看日本武士的自杀[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叶隐闻书》成书于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是日本武士道的“论语”。此书的核心内容,即“死的觉悟”,提出了武士要时刻做好死的准备。武士是日本历史上自杀频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这与武士的伦理道德观是密不可分的。在武士道的理念中,自杀是“忠”的体现,是被提倡甚至被美化的行为。在《叶隐闻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武士在各种情况下“剖腹”自杀的行为,来略论他们自杀的目的和意义。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叶隐闻书 ;武士道; 自杀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02
  《叶隐闻书》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由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家臣山本常朝对当时的日本武士阶层的生活状况进行口述,他的门人,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对其口述的内容进行笔录,并加入历代藩主和战国武士的言行录,通过7年的时间整理而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即“死的觉悟”,提出了作为武士,要随时随地作好死的准备。它否定了普通人对生命的执著态度,认为只有“死”才是“忠诚”的表现,功名、利益等都是虚无,要时刻抱着舍去名利,以死奉公的觉悟。正如“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这句话所说,在对生和死进行抉择的时候,要当机立断的选择死,没有任何原因和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从儒教的士道论来看,《叶隐闻书》全篇贯穿着一种极端的尚武思想,因此一度被禁,但在明治中期以后,此书被重新认识。
  自杀作为日本武士选择死的普遍方式,日语毕业论文, 体现了武士对待生命以及对待死亡的一种极端态度。而“切腹”这种程式化的自杀仪式,将自杀上升到了一种美学的高度,更体现了武士对死的尊崇。在武士道的理念中, 自杀是忠君奉公的体现,是被提倡甚至被美化的行为。那么,为什么日本武士能够如此从容地面对死亡,并如此热衷于自杀呢,他们的自杀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答案。
  一、“忠”
  在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中,“忠”永远是第一位的,被称作“武士道的灵魂”。它是武家政权为了规范和限制武士的行为所创立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新渡户稻造在他的作品《武士道》一书中写道:“如同亚里士多德以及近代的几位社会学者一样,武士道主张国家存在于个人之上,个人作为从属于国家的一员,从出生开始,就应该为了国家或者其当权者而生死。”在武士道的道德理念中,为了主君舍去自己的生命是被作为绝对的义务,主从联系比亲子联系、夫妇联系更为重要。日本的忠义思想的形成和武士道的诞生是相辅相成的,自古以来武士就以死作为对“尽忠”这一道德标准的实践,并且,与在战场上战死相比,追随主君的自杀、切腹更加受到尊重。关于武士来说,在“忠”和“孝”两难抉择的时候,要毫不犹豫的牺牲“孝”,要“尽忠”。
  关于武士来说,对其藩内的主君尽忠是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也是武士在世的最重要的使命,这里的“君”并不只是藩国的主君,其引申含义还包括本藩的历代主君和藩国的历史。在武士的生涯中,日语论文,学习本藩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历代藩主的事迹,发扬藩国的精神是武士重要的任务。
  那么,怎样的行为才能体现“忠君奉公”呢?毋庸置疑,为了主君而不顾一切舍弃自己的生命是最基本的标准。《叶隐闻书》中卷一第9条写到“作为贴心家臣,无论主君在位还是退位,都要舍弃自身去追随。……为主君舍命,当下即是,不要讲那么远的道理,最直接的道理就是舍命本身,能舍命就是可信赖的家臣。”关于武士来说,为主君舍命岂能说是不幸,简直就是生命能够得以升华的机会。“唯以主君为重,一旦发生了什么事,就以死狂的冲动奉献自我,承蒙主君赐予这样的机会,我感激不已。”(《叶隐闻书》卷二第56条)
  二、为了名誉
  武士的名誉,指的是武士自身的行为得到其所属集团的成员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褒奖等肯定性的评价。名誉和武士的身份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联系。名誉关于武士来说是崇高的,不可辱的。丢掉名誉,比终结自己的生命更悲惨。保全名誉、洗去耻辱是作为一个武士必须想、必须做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武士必须履行的义务,如果丢掉了名誉,其武士的身份会被所属的集团否定,连自己都无法对自己进行认可。
  相关于西方人所强调的“罪恶感”,日本人更加注重“羞耻感”,这可以说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心理,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武士道》一书中也提到日本是一个“耻感社会”,罪恶尚可宽恕,但羞耻是自己绝对不能容忍的。武士对名誉如此执著的追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耻感”的高度,也就是说,丢掉名誉,会觉得羞耻,会引发自己内心的“耻感”。因此为了名誉而自杀的武士屡见不鲜,武士的死和名誉的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名誉的价值比生命更重要。通过死以及勇敢的选择死的态度,武士能够洗去耻辱,得到名誉和尊严。
  既然是一个武士,就应该守护武士的名誉,否则自己武士的身份便会受到否定。正如《叶隐闻书里所记录:“心虚气短,自然与家臣的身份不相称……为全生而丢名,不值武士之名。”(《叶隐闻书》卷二第43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军不敌美军的猛攻,日本的太平洋据点逐一被美军占领,由于日本士兵把被俘虏看做是“耻”,至死都没有投降,除了战死的,其余的士兵打着“为祖国战斗”“为天皇尽忠”等口号全体自杀。自杀是在武士长期的战斗过程的同时形成的一种传统意识,《叶隐闻书》中说到“在死和不死之间犹豫的时候,应该果断地选择死”。从这样的意识也能看出武士对名誉的追求,为了保全名誉和声望,生命都是一件小事,因此能够果断的放弃生命而选择自杀。
  三、为了武士道
  “忠君奉公”和“名誉”是武士自杀的最直接的意义,那么其深层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什么呢?《叶隐闻书》里的解释是“为了武士之道”。也可以理解为“为了死而死”。
  “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以目标来考量生死,就会以死了不值来解脱自己,从此变得怕死。……死就是目的,这才是武士道中最重要的。每朝每夕,一再思死念死决死,便常住死身,使武士道与我身为一体。”( 《叶隐闻书》第一卷第2条)这句话首先要求武士要有死的觉悟,任何时候都要想到死;其次要常住死身,与武士道为一体;再次,死就是目的,要为了死而死,而这才是武士道的最高境界。这也给武士的自杀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勤勉于奉公和武士道,随时准备战死,精神的觉悟彻底到断然成就死身,就不会有耻辱之事。”(《叶隐闻书》第一卷第59条)因此,平时就习惯于死的感觉,随时随地都想到死,就能够心安理得的死。
  既然武士自杀的深层意义在于为了武士道,那么要达到“常住死身”的境界,平时就应该具备“死狂”的觉悟,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对死的恐惧,这是武士应该达到的一个精神境界。山本常朝说道“只要有心一死就好,……既不考虑胜败,也不在意外在形式,无二无三,一味死狂,自置死地”(《叶隐闻书》第一卷第51条)这便是武士超越死的关键所在,“死狂”关于武士来说,是一种勇气,也是作为武士必须具备的勇气。武士道强调果断地行动,必须迅速地作出决定,如果在做事的时候一味去考虑后果,那么就会落后于人,死也是一样,若平素就怀有“死狂”的勇气去做事,那就能够成功,即使失败了,死得也有意义。
  当然,在《叶隐闻书》里面也提到了一些武士道所不提倡的自杀行为,比如造成重大损失的“追腹”,即主君死后,武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追随主君的足迹而号召所在集体中的全体武士切腹自杀,从而造成了无谓的重大人员伤亡。还有就是害怕完不成自己的使命,出于担心而选择自杀的“乱心切腹”,也是不可原谅的。另外,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出于冲动的盲目自杀也是不被提倡的。但总体来说,《叶隐闻书》对武士的切腹自杀是持肯定态度,甚至大肆提倡和赞扬的,这样的极端思想对日本社会的作用也是很深远的,现在的日本仍然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近现代有名的艺术家、文学家的自杀屡见不鲜,商界名人、政府机关的领导者、失业的工人、甚至在校学生自杀的新闻也常有。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日本传承了700多年的武士道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力,就像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一书中所说“即使是从物理学的惯性来看,积聚了700多年能量的武士道不可能突然停止”,现在的日本虽然早已不存在武士阶层了,但武士道的伦理道德和生死观仍然深刻地作用着日本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冬君 译,《叶隐闻书》,广西师范学院出版社,2017年
  [2]、(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教文馆,2017年
  [3]、 露丝本尼迪克特著,黄学益译,《菊与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