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日本政府将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以来,中日围绕领土争端的摩擦不断。日本政府不承认“存在领土争端”,对1972年两国领导人“搁置争议”的默契也概不承认。中国政府、媒体和民间力量形成合力,对此进行了集中批判。那么,日本媒体在钓鱼岛争端方面表现如何?是不顾历史事实与日本政府沆瀣一气,还是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 中国论文网 本文以《朝日新闻》为例,考察日本媒体在钓鱼岛争端中的表现,从而管窥日本媒体与外交的联系。 考察日本媒体时之所以选取报纸,是因为日本是一个报业大国,报纸等传统媒体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力。日本新闻协会2017年“全国媒体接触·评价调查”的统计显示,60.7%的日本人每天都会接触报纸信息。①通过报纸的报道观察日本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日本各大报中,《读卖新闻》发行量最大,约为995.5万份,《朝日新闻》次之,发行量为771.3万份,接下来是《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其中,《朝日新闻》长期对中国关注度高,在日本纸媒中颇有代表性。 本文选取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朝日新闻》为探讨对象,一年间所有文章标题中含有“尖阁”②的,共统计出226篇。大致每三天就会有两篇与钓鱼岛相关的文章,足见日本媒体对钓鱼岛的关注。综观《朝日新闻》这一年来对钓鱼岛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出日本主流媒体与外交政策之间的两种典型联系:(1)媒体与外交立场一致,相互促进,形成互动;(2)媒体与外交剥离,对外交政策进行冷静观察,时而提出批评,避免煽动舆论。 第一种联系:一致与互动 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有其政治属性。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中,媒体与外交的互动值得关注。由于钓鱼岛争端是领土问题,事关国家利益。电视媒体NHK新任会长和多名经营委员频繁发出错误言论,甚至认为“政府说右,我们不能说左”,③是媒体与政府沆瀣一气的典型代表。从《朝日新闻》的报道也可看出日本媒体在领土争端方面表现出与政府一致和互动的一面。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与政府携手“捍卫领土”。一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很难脱离本国的国家利益。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日本媒体的基本立场与日本政府一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朝日新闻》也不例外,综观涉及钓鱼岛的226篇报道,大量报道认可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日语论文,在中国公务船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时,都会发布报道称中国公务船“侵入”日本领海。笔者对226篇报道的统计显示,标题中出现“侵入”二字的,多达34篇,认为中国公务船“侵入”日本领海;标题中出现“接近”的,也有9条,指出中国飞机或公务船“接近”钓鱼岛;另有16条报道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侵入”、“接近”等字样,但指责中国“雷达照射”、“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或反映在钓鱼岛附近水域作业的日本渔民受到中国公务船的“干扰”。 第二,烘托中国威胁,批判中国政府。在与钓鱼岛相关的226篇报道中,直接批判中国“侵入”日本领空、领海或对日本领土构成威胁的报道,达59条,占整体的26.1%。这些报道不但强化了“钓鱼岛是日本领土”这一主张,还间接地烘托了“中国威胁论”。“雷达照射”风波之后,《朝日新闻》的社论对中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样的挑衅行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军事冲突。这是绝不容许的。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表示抗议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的强势姿态让国际社会更感其脱离常规道路。中国应该深刻意识到这一点。”④9月,在钓鱼岛“国有化”一年之际,《朝日新闻》的社论再次对中国政府提出批评:“我们要求中国继续克制。如果在历史问题上煽动民族主义,那将捆住自己的手脚。中国政府应该懂得这种做法的愚蠢。”⑤ 第三,为日本政府建言献策。众所周知,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方法,其中很有效的一条,就是将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占有与战后国际秩序关系起来,批判日本政府“国有化”意在改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这种策略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共鸣,日本政府处于被动。《朝日新闻》在社论中呼吁日本政府进行有效应对:“中国不断提出历史问题,是要将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与领土问题纠缠在一起,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日本有必要向国际社会做出说明解释:钓鱼岛是另一个问题。”⑥2017年2月13日的《朝日新闻》刊登读者来稿《钓鱼岛问题,耐心开展国际传播》指出,日本在国有化等过程中,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中国在美国媒体投放钓鱼岛广告时,日本政府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驳。“日本政府应该做的,是向中国国民和世界耐心开展宣传,介绍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理由,调动所有媒体开展传播。”⑦ 第二种联系:矛盾与掣肘 近年来,日本社会整体右倾化比较明显。尤其在中日联系方面,日本民众、媒体和政府更多地表现出强硬姿态。在领土争端、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不只是中韩媒体对其进行批判,东南亚、欧美等国媒体也对日本领导人的行为提出质疑。甚至日本国内的媒体,也对日本政府领导人提出批评。在钓鱼岛争端方面,日本媒体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色彩,在钓鱼岛“国有化”、领导人历史认识等方面对政府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朝日新闻》还直接或间接地呼吁应“搁置争议”,同时对煽动舆论的危险性加以警惕。日本媒体与外交的掣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媒体对日本政府的批判。在日本,媒体与政府虽有合作与互动,但相互处于比较独立的位置,媒体对政府的批判成为可能。众所周知,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是钓鱼岛争端爆发的导火索,也是中日联系恶化的直接诱因。在钓鱼岛争端中,《朝日新闻》对钓鱼岛“国有化”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批判。如2017年9月11日,钓鱼岛“国有化”一年之际,推出社论《日中双方一年来因钓鱼岛问题失去的太多》,暗示日本政府的国有化策略直接导致中日联系紧张。同日,《朝日新闻》的长篇报道《我们的海,反倒远去了》,讲述日本渔民“遭遇”中国公务船的场景,并通过渔民之口指出:“在国有化之前,渔民们在钓鱼岛海域来去自由;国有化之后,中国公务船频繁出没,反而动摇了日本对钓鱼岛的控制。”⑧2017年6月25日,《朝日新闻》“记者有论”栏目的文章批评日本政府的“国有化”策略,认为日本把钓鱼岛国有化使日本的实际控制受到“经常性的挑战”,使中日之间“随时都可能发生冲突”。⑨ 第二,对“搁置争议”的呼吁。在钓鱼岛问题上,目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态度是“不存在领土争端”,对1972年两国老一代领导人“搁置争议”的默契概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很多有良知的日本媒体、民间人士并没有与政府保持一致。2017年6月,日本前官房长官野中广务在访华期间召开记者会,作为活证人证实从前首相田中角荣处听说过“中日钓鱼岛搁置争议”的事实。野中广务的言论与目前日本政府“不存在领土争端”的顽固立场相左,受到中日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2017年6月9日,《朝日新闻》刊登读者投稿《钓鱼岛搁置,认同野中》,批判安倍在“侵略未定论”、慰安妇等历史问题方面的不当言论,还强调支持野中发言,认为钓鱼岛问题需要搁置争议,“钓鱼岛需要一段时间的冷却”。⑩同日,该报还刊登另一篇读者来信《钓鱼岛搁置,野中发言值得信赖》指出,野中广务的“钓鱼岛搁置争议”的发言受到日本政府的反驳,“但野中的发言比日本政府的反驳更值得相信。(日本政府)以错误的历史认识为前提,想说服任何人都是徒劳的。”⑾ 第三,对煽动舆论的理性克制。在国际传播中,煽动民众情绪容易造成群体非理性,在摩擦发生时是十分危险的。历史上,日本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二战期间,日本媒体与军国主义沆瀣一气,造成日本民众对战争实情不了解,随着媒体将前线的胜利进行夸大报道,民众情绪被煽动起来,疯狂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周边国家造成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陷其中。在目前国际争端中,冷静与理性的媒体值得尊重。2017年6月25日,《朝日新闻》“记者有论”栏目刊登该报中国总局记者林望的文章《期待舆论能让政府有更多的选择》,以钓鱼岛争端为例,论述了舆论与政府应有的联系。文章援引日本外交官的话说:“主张政府的立场是我们的工作,但整个日本没有必要都被政府的理论所渲染渗透。”文章指出:“我并不认为与中国发生武力冲突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应该防止政府和舆论高度呼应、相互作用并最终导致难以控制的情况发生。”⑿8月11日,《朝日新闻》刊登社论《煽动舆论是一种罪,得治》,呼吁克制挑衅性的言行,呼吁国民冷静应对。⒀ 关于《朝日新闻》对安倍政府的批判,安倍则旗帜鲜明地给予回击。他在日本国会发言时指出:“听说《朝日新闻》是以打倒安倍政权为宗旨,我是抱着这样的认识在读这份报纸。”⒁ 理性精神弥足珍贵 一般来说,一国媒体与其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会有某种互动与合作,哪怕很多时候这种联系显得比较隐蔽。日本媒体在“领土”等所谓国家利益方面,与政府保持一致,形成互动联系。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同时,日本新闻体制有其自身特点,媒体与政府也有掣肘的一面。 历史教训让媒体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如上所述,二战期间日本对外疯狂侵略时,日本媒体发挥了煽动民众情绪、支持战争的负面影响。战后的1946年,日本各报社、通讯社、广播电视台共同创建的全国性新闻行业组织——日本新闻协会,强调媒体应担负社会责任,防止被特定利益团体利用。该协会制定的《新闻伦理纲领》基本得到坚持和贯彻。《新闻伦理纲领》的主要内容有:“自由与责任”、“准确与公正”、“独立与宽容”、“对人权的尊重”、“品格与标准”。《新闻伦理纲领》也明确指出:“报纸为了保持言论的公正,应确保独立,排除任何势力的干涉,自戒不被利用。”⒂这种职业道德促使日本媒体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 此外,“惯于批判”的新闻价值观让媒体批判政府成为常态。日本媒体惯于批判,无论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往往都是负面报道居多。日本电视、报纸惯于报道负面新闻、灾难新闻,火灾、车祸、水灾、地震等日本国内的灾难事件,杀人、诱骗、盗窃等犯罪案件,官员腐败、政府以及公共机关不当决策等负面新闻,都是日本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最近的靖国神社、《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历史认识等热点问题中,《朝日新闻》对日本政府都进行了不少批判。如《特定秘密保护法案》被强行通过后,安倍狡辩称对民众生活不会造成作用,《朝日新闻》的社论认为这是“无法打动人心的狡辩”,“首相的解释中存在很多缺乏根据的断定,让人没办法轻易认同”。⒃该报另一篇社论则认为,“《秘密保护法案》是违背民意的权力暴走”,指出该法案的危险性: “权利平衡被打破”、“国家至高无上”、“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⒄ 2017年末,《朝日新闻》曾刊文《媒体之使命,不辜负读者信赖》,介绍了日本著名反战记者桐生悠悠与日本军部的斗争,并强调“报纸有监督公权力的使命”。只要这种办报宗旨得到坚持,日本舆论就会对安倍政府的暴走起到制衡影响。在NHK会长和经营委员频繁发出错误言论的背景下,《朝日新闻》等部分日本媒体的理性精神弥足珍贵。 结 论 近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钓鱼岛问题上态度强硬,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在2017年8月15日“终战纪念日”首次删掉“不战誓言”,抛出“侵略未定”论,在慰安妇等问题上也态度强硬。在日本政府领导人严重右倾化的背景下,如果媒体与领导人之间紧密捆绑,形成亲密互动,日本将会走上更加危险的道路。 整体来看,在钓鱼岛争端中,日本媒体在“国家利益”方面与日本政府保持一致,媒体与政府形成互动联系:媒体鼓吹“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渲染中国“侵入”钓鱼岛领海、领空;烘托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政府进行批判;给日本政府出谋划策,鼓励政府积极开展国际宣传。同时,日本媒体也表现出较为理性的一面,立场、观点与日本政府并不一致,媒体和政府表现出矛盾和掣肘的联系,如《朝日新闻》等媒体对日本政府“国有化”等过激行为进行批判,呼吁通过“搁置争议”来缓和中日联系,对煽动舆论保持了较大程度的克制。 注释: ①日本新闻协会,《2017年全国媒体接触·评价调查报告书》, ②为行文方便,本文将日语中的“尖阁”、“尖阁诸岛”统一译为“钓鱼岛”。 ③日本媒体人:《NHK成“右翼传声筒” 无法向政府说“不”》,http://japan.people.com.cn/n/2017/0208/c35465-24296054.html ④社论:《雷达照射 危险一刻》,《朝日新闻》,2017年2月6日 ⑤⑥社论:《日中双方一年来因钓鱼岛问题失去的太多》,《朝日新闻》,2017年9月7日 ⑦《钓鱼岛问题,耐心开展国际传播》,《朝日新闻》,2017年2月13日 ⑧《我们的海,反倒远去了》,《朝日新闻》,2017年9月11日 ⑨⑿林望:《期待舆论能让政府有更多的选择》,《朝日新闻》,2017年6月25日 ⑩《钓鱼岛搁置,认同野中》,《朝日新闻》,2017年6月9日 ⑾《钓鱼岛搁置,野中发言值得信赖》,《朝日新闻》,2017年6月9日 ⒀社论,《煽动舆论是一种罪,得治》,《朝日新闻》,日语毕业论文,2017年8月11日。 ⒁《安倍激烈批判〈朝日新闻〉称其宗旨系打倒现政权》,http://www.chinanews.com/gj/2017/02-06/5804815.shtml ⒂日本新闻协会,http://www.pressnet.or.jp/outline/ethics/ ⒃社论:《〈秘密保护法〉无法打动人心的狡辩》,《朝日新闻》,2017年12月11日 ⒄社论:《〈秘密保护法〉违背民意的权力暴走》,《朝日新闻》,2017年11月27日 (作者为中国传媒学院广告大学讲师,早稻田学院政治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