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大地震看中外媒体灾难事件报道的异同[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本文比较略论了《环球时报》与《纽约时报》关于日本地震这一灾难事件报道,从报道结构、消息来源、报道内容、报道视角、报道技巧五个方面,对两家报纸报道的异同进行比较与略论。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日本地震 新闻报道 《环球时报》
  《纽约时报》
  
  一、探讨背景
  2017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还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日本此次9.0级地震是继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后世界第三高强度地震。面对此次重大灾难事件,中美主流报纸《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均在第一时间展开报道。
  二、探讨对象
  本文以2017年3月12日《环球时报》中文版和《纽约时报》本地版对于日本大地震的报道作为探讨对象。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面向全世界发行的国际新闻报纸。在内容方面,对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较为关注,在解读中国外交政策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是被海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媒体之一,所刊文章经常被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编发通稿。
  《纽约时报》是由纽约时报股份集团企业出版,也是面向全世界发行,作用力很大的报纸。其以国际新闻报道著称,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纽约时报》在事件报道中,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
  选择《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的相关报道,考察其在灾难新闻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报道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探讨主要内容
  1、报道结构
  《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在日本大地震发生第一时间展开报道,版面位置均选择头版头条,并应用较长篇幅进行描述,凸显重大灾难性事件的新闻价值。大众传媒专家约翰・马丁博士认为:报纸之所以对负面新闻感兴趣是因为这种新闻有一种缺憾,而有缺憾的东西才更有吸引力。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认为,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具有负面因素的新闻题材对记者来说更加重要。①所以,灾难事件新闻往往是头条新闻的首选,关于中西媒体皆如是。
  在新闻标题写作方面,《环球时报》的标题《震级创下日本历史记录 多国愿意紧急伸出援手 日本大地震强烈惊世界》采用的是复合式标题――引题/主题的格式。《纽约时报》的标题《Powerful Quake Tsunami Devastate Northern Japan》采用单式标题,在布局上均采用通栏布局。导语写作方面,《环球时报》的报道采用多要点导语,列举要点,内容涉及震级、灾情、死亡人数、股市情况、各国政府反映、中国网友态度等,内容多而全面。《纽约时报》则采用单要点切入,报道灾情,重点突出。
  2、消息来源
  根据对《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3月12日对于此次日本大地震报道的阅读和略论,笔者发现,《环球时报》的消息来源有:援引其他媒体如NHK电视台、日本电视台、《华尔街日报》、俄塔社,此为其主要消息来源。此外,还有来自日本官方发布的信息、中国地震专家的采访、民间(网友)的声音、驻外记者的采访报道等。
  3、报道内容
  有学者认为,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有三个可供报道的侧面,即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②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大多是不会单一的选择某一个侧面进行报道。《环球时报》对于此次日本大地震的主要报道内容包括:对于灾情的情况介绍,如地震现场的破坏性描述,基础设施的损害情况等;国际反应,涉及各国的援助情况;国际作用,日本大地震关于世界地理、经济的作用;中国专家的意见,中国网友关于日本地震灾区的祈祷祝福,以及介绍地震关于中国的作用。
  《纽约时报》的报道内容涉及具体的救援情况,如对学校和医院的抢救;地震关于日本核电站的损害情况;从个人角度报道日本民众具体的受灾感受,地震发生时各地方的现场描述;地震关于美国夏威夷、太平洋沿岸的作用;权威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对于地震的解读。
  《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在报道内容选择上均采用了多角度综合报道的形式对灾难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但是在呈现的具体侧重点上不尽相同。
  4、报道视角
  在报道视角选取上,《环球时报》采用了俯视、多层次、单一的视角相结合进行报道。具体表现为:(1)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角度介绍灾情和各方反应,是其主体报道视角。(2)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如专家对震情的解读及其对中国的作用等。(3)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震发时的现场画面与人物感受。此角度在报道中仅有一处,即报纸驻外记者在自己东京家中的地震感受报道。
  《纽约时报》采用平视、多层次、多视角相结合的报道视角。具体表现为:(1)出现大量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的叙述,通过事件中人物的直接描述,复原现场。官方反应和权威机构的解读亦大都直接引用相关人物的陈述。(2)采用公众代言人的叙述视角,仅用于对整体情况的概述或对事件作用的预测。
  5、报道技巧
  在报道技巧的选择上,《环球时报》采用了宏大叙事的叙事策略,较少应用情节和细节化的描写;以静态的描述为主,通过数据、权威机构信息呈现以体现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与权威性。另一方面,报道内容以小标题形式凸显主体内容,呈现媒体新闻价值立场。《环球时报》因缺乏直接采访报道,通过大量援引世界各国媒体报道,弥补其一手消息的缺失。
  《纽约时报》采取宏观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事件人物采访穿插于事件概况中,情节和细节化描写突出,如《纽约时报》的报道中穿插描写一位70岁老人寻亲的情节;报道内容以动态报道为主,日语毕业论文,语言描述极具画面感,《纽约时报》通过对事件的灾难性和受害者的悲剧细节的放大,使报道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增强可读性。报道内容围绕灾情报道,日语毕业论文,进行大量灾难现场的报道,画面感强烈。此外《纽约时报》突出个人叙事,报道将焦点对准灾难中的个体形象,渲染个体在灾难面前所受的苦难(报道中多处出现有关日本民众个人经历的描述),以第一、第三人叙述视角呈现客观、真实。
  四、探讨结论
  从对《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第一时间报道日本大地震的报道内容的对比略论中可以看出,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中,中国报道者是在集体主义文化思维的导向下关注于整体,西方报道者受个体主义文化方式的作用首先关注的是个体。因而,中国的报道者在报道中把眼光聚焦在灾难关于大局的作用以及各方力量在灾难中的行为与精神表现;西方报道者把重点放在“灾难对人的摧残,强烈而直接地表现出人的痛苦、悲惨境地以及被毁坏的命运。”③具体表现到《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两者新闻报道的内容上结论如下:
  1、集体主义文化思维导向下的《环球时报》偏重于表现整体性的报道。中国新闻的“社会责任”是从大处着眼的,担任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宣传职责。④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环球时报》更多的担负起舆论引导的影响。具体到报道内容中,《环球时报》的报道相关于事实本身,更加关注事件带来的结果及其作用,但是轻视了同样是主体的受灾人群,造成了个体性的报道缺失;《环球时报》在报道国际重大灾难事件时,从单纯的信息表达渠道升级为公众代言人,站到了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策略的高度,特别关注于其他国家关于地震的反应,对事件的国际作用进行解读,从而表达自己的价值立场,引导公众舆论。
  2、受个体主义文化思维方式主导的《纽约时报》,面对重大灾难新闻事件,更注重关于灾难本身的报道,浓墨重彩的描写灾难造成的悲剧,聚焦于人的生存环境和个体的生存状态,因此更加关注事实本身和事件中的人物,突出情节性和细节化描写,用一种直接、具体、形象的表述直观展现灾难的毁坏性以及带给人们的巨大苦难,极尽的追逐信息,动态的报道灾难事件。《纽约时报》多以个体为视角的报道方式,凸现了个体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另外,《纽约时报》报道中呈现的平民化视角是其新闻专业主义“平等主义理想”的延续,是其职业意识形态与中方迥异的地方。
  
  参考文献
  ①舒慧琴,《〈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灾难新闻的比较探讨――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学院,2017:12
  ②万生云,《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异同性探讨》,《国际新闻界》,2017(2)
  ③张威:《比较新闻学措施与考证》,南方日报出版社,2017:128
  ④谢晖,《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异同的深层文化背景》,《新闻知识》,2017(5)
  (作者:四川学院文学与新闻大学2017级新闻学专业硕士生)
  责编:刘冰石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