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选组”的流行略论日本青少年的精神缺失[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新选组” 本是日本幕末时期的一个亲幕府的以青少年为主要成员的武士集团,但如今却卷土重来,在日本青少年中重燃热潮。究其原因,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复古情结使人们向往曾经拥有,如今却已失去的美好。当今的青少年同“新选组”成员相较,在精神上存在种种缺失,直接导致了“校园欺负”、御宅族、尼特族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日本社会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对日本青少年精神缺失的探讨,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荒废”、家庭教育的“不力”、社区教育的缺失等种种原因导致的,并从中总结可行的解决方案。另外希望通过探讨日本青少年的精神缺失,能对解决我国青少年的社会问题有所启迪。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新选组;精神缺失;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7)-12-00-02
  
  一、回顾历史以及“新选组”在文学及流行文化中的体现
  (一)回顾历史
  据中国经济网编辑伍晓鹏记载,新选组的历史非常短暂,自文久三年二月浪士们在江户的小石川传通院集结,到明治二年(1869年)土方岁三战殁、四天后新选组在箱馆(今天的函馆)五陵郭的弁天台场向官军投降,只有如流星划过般的六年时间。
  新选组(又名“新撰组”)是日本幕末时期一个亲幕府的武士组织,也是幕府末期浪士的武装团体。主要在京都活动,负责维持当地治安,对付反幕府人士。他们在戊辰战争中协助幕府一方作战,1869年战败投降后解散。
  (二)新选组在文学中的体现
  新选组二番队队长永仓新八撰写的《新选组颠末记》,通过口述回忆录的形式,于1913年3月17日至同年6月11日以《新选组 永仓新八》为题在小樽新闻上连载。该著作正面描述了幕末动乱下“新选组”的具体发展、壮大,再到戊辰战争失败后的逐渐衰亡的历史。作为探讨“新选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为后世子母泽宽及司马辽太郎的小说提供了史实依据。[1]
  战前,日语论文,由于人们当时普遍受到“皇国史论”的作用,“新选组”作为以萨摩藩及长州藩元勋为中心的明治政府的敌方,一直被当做“贼军”受到批判。直至昭和初期,子母泽宽发表了以《新选组始末记》[3]为首的“新选组三部曲”,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丰满且充满正义感和人情味的“新选组”,人们才不再将“新选组”看作邪恶的化身。战后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日本出现了许多有关幕末时期的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新选组”这一武士集团,并且正面描写“新选组”的著作也层出不穷。
  司马辽太郎的《燃烧吧,剑》[4]中描绘的就是“新选组”副长土方岁三的生涯,日语毕业论文,司马氏笔下的“新选组”是一群有一定信仰报复和能力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聚集在一起,凭借手中的武士刀,以一己之力在那个时代刺上了自己的印记,或者干脆说,他们是不甘眼睁睁看着时代朝着自己不认可的方向发展而拼命实践自己的意志的一群人……
  历史学家孙昊先生在《新选组》中将他们描绘成:“狼一般的男人”,生于乱世的黑夜,又在黎明到来前消失在死亡的荒野中。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的剑被用来维护一个被历史淘汰的政权,但白云苍狗后,政权、理念甚至大道都可能消失无存,但一种执着的信念却愈发凸显出来。人们至今不能忘记,在樱花飞舞的苍天下,那飘荡的“诚”字大旗,以及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来诠释这个字的男人们。
  (三)“新选组”在流行文化中的体现
  随着日本ACG产业的不断发展,“新选组”成为了小说、漫画、动画、游戏等网络媒体的宠儿。如黑木奈奈绘的漫画《新选组异闻录》,人气女性向恋爱养成游戏《薄樱鬼 新选组奇谭》等,让喜爱动漫的青少年认识了被誉为“日本幕末的象征”的“新选组”。“新选组”一跃成为了许多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在日本搜索网站雅虎中输入“新选组”三字,搜寻结果的数目毫不逊于具有国际性知名度的宫本武藏。
  二、“新选组”在日本青少年中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据中国经济网编辑伍晓鹏记载:短暂又耀眼的生命,加上日本人格外崇敬悲剧英雄,况且这段历史无论是人物或史事内容的丰富精彩度更是毋庸置疑,以致于现代日本、特别是京都,新选组依然极受民众怀念与爱戴,堪称日本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团体之一。
  另一方面,明治时代的社会与政治组织结构大幅变革,带刀武士即遭废止,因此最后代表新选组的土方岁三等人被视为幕末的终极武士。也就不难想象日本人会对明知末路是毁灭、却仍秉持信念前进的新选组抱有特殊情感。在此背景下,以新选组人物与逸闻为题材的各式创作,无论书籍杂志、电影戏剧,乃至漫画著作、游戏软件,皆数目繁多。
  媒体的宣传自是功不可没,然而,“新选组”关于日本青少年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作用。刘烨在《现代崇拜心理学》中指出偶像本身就是人们自身的反映,是人们理想和希望的反映,也是压抑和不满足的反映,即自身缺失才产生向往。
  日本明治中期曾在文学界兴起了一股拟古典主义风潮,提倡重新看待日本古典文学,保护传统,达到古典与现实的调和。因此我们可以把“新选组”的流行看作是对逐渐逝去的武士精神的憧憬与向往。因为缺失才憧憬,如责任感、同伴意识、坚强勇敢的心以及坚定的人生目标。
  (一)精神缺失具体表现
  1、校园暴力
  日本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已成为日本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心理学家王加绵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们的心灵扭曲。
  尾木直树在《班级崩溃・冲动性暴力》中提出:“教师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学生就容易出问题。问题又不能及时被发现,等到被发现的时候,局势往往已经超出可以控制的范围,导致暴力事件频频发生。那些问题原本可以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结果却酿成了悲剧。”
  2017年7月,日本政府发表的《青少年白皮书》指出,许多日本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意识太强,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心理矛盾无法控制时,容易引发冲动性重大犯罪。日本青少年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作用导致人格心智的不健全,日本经济的高度发达在给青少年带来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使得青少年日益变得内向、任性、丧失进取心。
  2、“御宅族”
  日本“御宅族”的出现,也同样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
  何立群在《透视虚拟时空里的青少年“御宅”现象的探讨》中指出“御宅”现象的几点成因,即(1)“同一性”混乱导致自我认同感弱化;(2)“御宅文化”所构建的“世外桃源”;(3)“镜中我”形成过程中教育的失误;(4)社会转型期“规范缺席”引发的信仰危机;(5)文化建设的缺失致使青少年精神空虚。[6]
  1983年,中森明夫在漫画月刊《漫画ブっりこ》上连载了《おたくの探讨》(Otaku的探讨),初次正式地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这个族群。文中描述了御宅一族的生活惯、穿着打扮、以及专为御宅族举办的同人志发售会,均以一种充满恶意和鄙视的论调加以评述。虽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但无疑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御宅”的看法。
  2017年6月8日,日本东京秋叶原发生了一系列血案,短短5分钟时间,先后有17人在街上被刺伤甚至被刺死。(见新华社相关报道《日本男子东京街头刺死7人》)凶犯加藤智大的疯狂举动引发了人们对他这样的“御宅族”的关注。

  天津理工学院王艳在《浅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中提出偏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心胸狭隘,自我封闭,对现实世界的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自控力弱化,羞耻感麻木,罪恶感钝化,严重的甚至诱发反社会色彩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青少年长期“御宅”导致的道德危机。
  3、“尼特族”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学院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日本非常尖锐。据读买新闻2017年8月6日的报道指出,学院毕业生中有两成无法就业,8月5日日本文部省发表的学校基本调查显示“逃避就业而闭门不出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日本出现了15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尼特族。
  从事于支援“尼特族”自立的NPO法人工藤启理事长指出“尼特族”普遍为不善与人交往,既不打工也不参加社团活动,以“就业难”为由放弃就业。
  日本东京学艺学院副教授山田昌弘指出:在经济高度成长期结婚的人(1940年~1950年前后出生的人)由于资历顺序制度和子女数少(孩子的平均数为2.2人),经济上有盈余,而且他们不想让孩子们受苦,因而有长期支持孩子的倾向。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关于社会的残酷竞争采取逃避的态度,想为了梦想而自由生活,完全忽略了对生活及社会的责任,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越挫越勇的精神同样也是现今青少年所缺失的。
  三、解决日本青少年精神缺失的具体方案
  茨城县教育委员会对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孩子自身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方法。
  中山学院教育大学王丽荣在《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状况来自“为开拓新时代心灵的教育――失去下一代心灵培育的危机”的报告》中指出“日本教育改革目标的内容为:(1)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刨造力.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2)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力戒放纵、无秩序和不负责任;(3)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把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除此之外,河上亮及高桥史明,藤本哲也等教育学者就学校及社会家庭教育提出相似的方案。
  四、探讨日本青少年的精神缺失对我国青少年人格培养的启示
  中山学院教育大学王丽荣在《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状况来自“为开拓新时代心灵的教育――失去下一代心灵培育的危机”的报告》同样指出日本的道德教育改革对我国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影响。譬如我们也要正确略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近况,大力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革:(1)树立重视道德教育的观念;(2)道德教育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
  华东政法律院国际法系张磊在《青少年犯罪的环境因素与预防矫正制度――来自日本的启示》中提到日本与我国邻近,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大量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很多社会问题也类似地存在于日本社会。略论日本青少年犯罪现象严重的原因,并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警示,借鉴日本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矫正制度中的成功之处和有效经验,关于促进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日]永仓新八.新选组颠末记(新装版)[M].新人物往来社,1998.
  [2][日]铃木丹下.骚扰日记[M].
  [3][日]子母泽宽.新选组始末记[M].中央公论新社,1977.
  [4][日]司马辽太郎.燃えよ/[M].文/春秋新社,1964,(3).
  [5][日]尾木直树.班级崩溃・冲动性暴力[A].
  [6]日本保卫儿童会,儿童白皮书(1999年版)[M].东京:草土文化株式会社,1999:128-129.
  [7]何立群.透视虚拟时空里的青少年“御宅”现象的探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12).
  [8]王艳.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J].天津教育,2017,(1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