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清五录》看近代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日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日语论文 责任编辑:花花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1862年5月7日,由日本德川幕府向中国上海派遣的官船“千岁丸”从长崎出发,这成为了日本人形成近代中国印象的起点。曾是这艘船上的人员之一的高杉晋作将这次上海之行写在了《游清五录》中,它记录下了当时上海的繁荣,也记录下了当时的混乱与肮脏,同时也记录下了当时日本藩士们的中国观。可以说此次上海之行,以高杉晋作为代表的一行人形成了新的中国观,这对日本近代化的产生起到了积极影响。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游清五录;高杉晋作;中国观
  作者简介:薛晨,女,1991年出生,杭州师范学院探讨生,主要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3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来往频繁,日本人为了亲眼感受中国文化,前往中国的访问者络绎不绝。奈良时期,平安时期的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便是最好的证明。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空海等遣唐留学生,日语论文,游学僧都长居长安,与唐代文人雅士交流密切,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体验和深刻探讨。但自17世纪七十年代江户幕府禁海之后,基本在之后的两个多世纪中终止了日本人的中国之行。直到1862年“千岁丸”上海之行成为了近世日本人了解中国的开端。
  一.近世日本人的中国观
  自幕府实行锁国政策至对外开放的1854年,在这期间,除了朝鲜以外,日本只于中国和荷兰进行贸易。并且这两国能进入的港口也只有长崎一地。实际上在这一时期因海上风暴而漂流至中国的日本人是有相当的数量的。另一方面,乘坐贸易船来到长崎的中国商人也是有的,但他们一般都仅限于祭礼和参拜寺院等为数不多的机会和日本人接触,到日本国内自由旅行等都是不允许的。可以说,这一时期,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交流机会可谓是少之又少。
  自古以来,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日本人都不断地从中国汲取了很多东西。可以说近代以前,日本人对中国普遍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最为明显的时期就是江户时期。一方面,由于当时的中国扩大了疆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组织。这使得日本人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强盛大国。另一方面,江户幕府也同中国一样重视儒教。这样的风潮以儒学者荻生徂/谱钗/典型。不仅是儒学者,在普通民众间也对中国产生了一种崇敬和向往的情感。
  二.中国观变化的契机――“千岁丸”的上海之行
  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批对西方列强开放的门户,日本由此也把上海看作是距离西方最近的地方。当时锁国体制瓦解的日本面临着统治的危机,因此“开国”急切的日本幕府派遣了商船“千岁丸”。打着“商船”旗号的“千岁丸”必然要考察日清贸易的诸多细节,以及清朝与西洋人贸易的诸多问题,然后再进行买卖。但事实上,以高杉晋作为代表的一群聪敏慧颖的优秀藩士,正在竭尽全力地了解中国实情。
  1.上海的繁荣景象
  在千岁丸刚刚进入上海港口的时候,他们就位上海的繁华景象所感叹。千岁丸进入上海港之时,上海自南京条约缔结已建设了十七年,此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新兴商业城市,外国商行在街道随处可见,外国商船在黄浦江来来往往。这一景象震惊了包括高杉晋作在内的日本藩士们。高杉晋作在《航海日录》中就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午前渐抵上海港。此乃中国第一繁盛海港,欧罗巴诸邦商船军舰数千艘停泊于江上,桅樯林立,填满津口。陆上则有诸邦商馆,粉壁千尺,殆如城郭,其雄大壮伟,笔纸难以表述。”(高杉晋作《航海日录》)
  实际上,使他们惊讶的不仅是上海港众多的船舶数量。高耸林立的新建的西洋式建筑更为人所惊叹,高杉晋作不觉暗自感慨,刚刚进入上海时候看到的道路两边的普通民房看起来和日本的建筑物并无多大区别,可是位于租界中各国风格迥异的银行好似大厦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2.上海的杂乱与不堪
  如果是刚踏入上海的高杉晋作一行人感受到的是上海的繁荣与热闹,那么当他们真正走进上海的大街小巷时他们感受到的便是与那繁荣热闹背道而驰的脏乱与悲惨。这更令他们感到惊愕。他们对中国的幻想也由此而幻灭。他们对上海如此的脏乱无序和人文丧失感到焦虑,另一方面,当时清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毫无作为感到出无比绝望。高杉晋作这样描述到:
  “上海市坊通路之污秽难以言说。小衢间径尤甚,尘粪堆积,无处插足,亦无人清扫。或曰,出市街即为旷野,荒草没路,唯棺椁纵横,或将死尸以草席包裹,四处乱扔。炎暑之时,臭气熏鼻。清国之乱象,由此可知。”
  “上海中,粪芥满路,泥土埋足,臭气冲鼻,其污秽难以言状。”
  上海旧街狭巷也许是原本就有的,但如此混乱不堪的景象,应当与当时潜入上海的难民有关。街市的杂乱与民生的凋敝,被“千岁丸”一行的日本人所亲眼遇见,再加之中国人吸食鸦片现象,使得幕末的日本人对中国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印象。见到了如此情景,想必千岁丸一行人应当产生许多杂感。
  三.对近代中国认识的形成
  当高杉晋作看到当西方列强的军队在上海肆意流动而不受任何制约,反而中国人则要避开他们绕道而行的画面时,他在表示惊讶的同时也暗生了对未来日本的前途的担忧:“经过对上海的情况详细考察以后,我们发现中国人到处被外国人牵制着。英国人、法国人在街上行走的时候,中国人都躲到道路两旁为他们让行。事实上,与其说上海是属于中国的土地,还不如说是英法两国的殖民地。在距上海1200公里的北京,中国的威风可能仍然存在。但是,提起我们所在地的上海简直是惨不忍睹。这让我想起吕蒙向宋太宗进谏时所说的‘以亲近,不及远,岂不宜也’的名言。虽然说我们是日本人,但是关于如此的局面也应该关心留意。因为这并不仅是中国一国之事。”
  与高杉晋作一样,在众多的见闻录里可以看到的就是当时一行日本人对外国统治的一种危机感和戒感。并且感觉到了中国人的容忍态度。
  纳富介次郎问中国人为什么要容忍外国人在上海如此嚣张时,居然没人能够回答:“为什么中国人制止不了外国人如此专横呢?反而言之,为什么清朝会被外国人统治呢?最终都没有找到答案。”   在上海的外国军队把中国的孔子庙(旧县城里的文庙)当作他们的营地。那些被破坏了的寺庙的殿堂,也可以说是中华思想被西洋人蹂躏的写照。这令许多日本人都为其感叹。
  “英国人手持短枪守卫着圣庙。……如此神圣的孔子庙竟然成了英国人驻军的地方。学校(孔子庙)里应有的学习之声消失了,回荡着的是喇叭兵的操练声。唉,世上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李鸿章率领数万的大兵在郊外阻挡太平军。这才叫赶走了狐狸养起了虎。简直是太失策了。”(日比野辉宽《赘胧录》)
  高杉晋作也曾毫不遮掩地指出中国的如今备受侵略的根源是国策的失误。“中国的衰微状况如上所述。但是形成如此衰败的理由是什么呢?左思右想,结果是清朝不知道防止外敌入侵的海防策略。其证据是,清朝没有制造不把万里波涛放在眼里的强大军舰和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中国的爱国志士翻译的《海国图志》如今已经绝版。当权者只知道守旧,没有丝毫的进取,空虚地度过了年华岁月。因为没有改变太平无事的旧思想,没有制造军舰大炮在战区里抵御敌人的战略,才造成了如此颓废衰败的结果。因为我们日本也有赶前人旧辙的征兆,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制造象蒸汽船那样的东西。”因此,高杉晋作在仔细考察中国的同时,也看到了日本的影子。他思考中国衰微的原因也是在极力寻求本国的对策和出路。
  通过两个月的考察访问,高杉晋作在《外情探究录》的“上海总论”里,阐述了自己对上海的认识:“上海位于支那南部海隅僻地,为英夷所掠夺,津港虽繁盛,皆因缘于众多之外国人商馆,城外城里亦多外国人商馆,由此繁盛。”,以上文字基本上就是此次“千岁丸”一行的日本人对上海的基本认识。由此说明他们对一直视为发达文明的中国的极度失望。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当一些日本人发现往日的“天朝上国”在西方列强的衬托下显得十分落败不堪时,就产生了一种鄙夷的心理和内心想要征服的欲望。
  冯天瑜(2017)曾指出:“清国内政外交的衰败,引发了来访日本藩士对往昔尊崇的中国产生藐视心理,这使深蕴于武士文化之中的对外扩张性得以发酵。”对于对外扩张性发酵这一说法当前还有待研讨和证实。但从此次日本人上海视察之行可以明确看出的是:其一,加深了对日本未来存亡的危机感和警戒感;其二,对一直视为发达文明的中国的极度失望的感情。笔者认为得出两个结果是较为妥当的。
  四.千岁丸之行对高杉晋作的作用
  高杉晋作师从知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吉田松阴,虽然在其门下学习时间不长,但受吉田的作用颇大。和以才华著称的久坂玄瑞并称“松门双璧”。在吉田松阴由于“安政大狱”被谋害以后,不仅没有打击到其门下的热血青年人才,反而引燃了以高杉晋作等为中心的人才继承先师吉田松阴的遗志踏上打倒幕府之路的决心。
  1863年,西方舰船炮击下关,经过各国的报复性攻击,高杉晋作深知与其压倒性军力之间实力的悬殊,吸收西洋军备编制成奇兵队。在下关事件与各国联合舰队和议期间,晋作担当起了交涉职务。他摆出坚决不动摇的姿态,强硬拒绝各国提出的一切有关赔偿、租借土地等等要求,成功谈成对双方公平的和议。吉田松阴著有《西洋步兵论》,其中说道“孙子言‘以正合,以奇胜’,西洋人将井然有序的步兵作为军队的核心。要与之对抗,拥有相匹敌的正兵固然重要,然而要与外国军队作战,以我国固有的短兵作战优势,集合能应敌的精悍刚毅之士组成奇兵也至关重要”,晋作受其启发创设了奇兵队。奇兵队人数为30人到300人,在与幕府决战的第二次征长战役中,民兵部队的人数突破200人。1868年以后的戊辰战争中,这些奇兵队作为官军王牌部队在战场上都大展身手。
  在这次“千岁丸”上海之行中,始终怀有忧患存亡意识的高杉晋作详细地考察走访了上海的各个地方,深入了解当时真实的社会状态和人民的生活,探访各国的军事部署,打探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潜入状况等,回到日本后将这些经历和了解到的情况编成《航海日录》《长崎淹留杂录》《上海淹留日录》《内情探究录》《外情探究录》,最终合为《游清五录》,这便成为幕府末期派遣至上海等一行人中留下文字最全面、所做思考最深远,最有谋略眼光的一位。高杉晋作作为一名受过传统儒学思想文化熏陶,汉学功底深厚的人无疑是支持日本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但他也算是亲眼目睹了清政府落败无能的一面,所以在这些日记中,他多是对他一直以来都仰慕无比的中华的腐败现象予以无情抨击,对当时清政府的落败无比失望。他亲眼见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大,并知晓清国当时的衰败及其原因。此次之“千岁丸”上海之行,不仅令他拓宽了国际视野,加深了国家危机意识,也使他的富国强兵目标渐渐趋于展露框架,为之后他决心开国倒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这次上海之行,高杉晋作本人后来也谈到过:“支那之行,在支那见闻国外之事情,预料无论如何必须发展海军,回到长崎,日语毕业论文,便独断地签订了购买一艘蒸汽船的条约。”可以说这次上海之行对他的开国思想无疑产生了推动影响。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低级武士为中心力量的倒幕势力在经历许多周折之后,终于出现转机。在武士们的坚持和努力下,终于推翻统治日本长达100年之久的德川幕府,重新建立了明治新政府。在历史上这个举足轻重的政局转换中,倒幕派的形成成为了整个历史事件的核心环节。而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人在目睹了当时清政府的落败景象,深感危机意识的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民的不断的反抗斗争以及由此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成为促使他们走上武力倒幕道路的原因。可以看出在这一方面,武力倒幕派最核心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在认识和思路上的转变与成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他身上显示出了一代武士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作用。
  “千岁丸”上海之行中,高杉晋作看到地大物博、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清正负确乎已经大势已去、国民贫困潦倒。而这个曾经无比繁荣的国家如今败落到如此地步,甚至被西方列强任意宰割,这些都是因为闭关锁国、政府腐败无能。从清国制度中看到的是衰败低颓、无力应对世变,到科举对中国士人的制约和束缚。种种观察得出的结论对此后日本的未来去向产生着作用。曾经被日本视为“文化母国”的中国的败落,给日本大大地敲响了警钟。在上海,他看到的是中国正在成为各国列强的殖民地。为了镇压当时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清朝政府竟然利用了各国列强的军队。种种经历让他对西方势力在中国的猖獗和太平天国革命的亲身感触,成为日后产生倒幕维新思想的埋下了种子。
  高杉晋作在上海除了收集一些有对于太平天国的资料之外,同时还亲自访问、处处探察,感受到太平天国革命对上海的作用的他也深刻地认识到日本为了避免发生像太平天国那样全国大规模性的人民革命和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必须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创新,实行维新,才能守住国民并加强抵御外敌的力量,正是这样的见识推动了以后明治维新运动的发展和成功。
  参考文献:
  [1]徐静波.幕末与明治时期日本人的上海意识――从高杉晋作的《游清五录》到远山景直的《上海》[J].外国问题探讨.2017-08-15.
  [2]横山宏章. 1862年日本人眼中的上海――长崎派遣船《千岁丸》随员们的中国观[J].档案与史学.2017-12-25.
  [3]冯天瑜.“千岁丸”──日本锁国二百年后使清第一船[J].清史探讨.2017-08-30.
  [4]冯天瑜.日本幕府使团所见 1862年之上海[J].近代史探讨.1999-05-25.
  [5]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M].商务印书馆.2017.
  [6]田野.论高杉晋作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实践[J].外国问题探讨.1998-06-30.
  [7]李进国;李虎.论高杉晋作的近代“倒幕”思想及其成因[J].世纪桥.2017-04-10.
  [8]罗立东.日本近代化的中国因素:以高杉晋作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7-10-30.
  [9]马约生.论明治维新前夕中国在日本对外部世界认识中的影响[J].扬州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2-28.
  [10]田吉方.认同与离异――评评《“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J].汉江论坛.2017-04-15.

免费论文题目: